贵州“中国梦”的科学路径

2013-04-29 00:44:03王宗培
理论与当代 2013年8期
关键词:老百姓中国梦小康

王宗培

“三化”同步。增强经济硬实力

贫穷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就如同抓住了“牛鼻子”,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2012年,贵州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贵州要确保与全国同步小康,必须致力于经济“加速度”。当前,贵州正按照工业化强省、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助推的思路,以“5个100T程”为载体,实现“三化”并驾齐驱、同步发展,增强经济“硬实力”。

新型工业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当前,贵州工业化正在加速推进,要坚持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创造大效益的方向,重点培育一批百亿元企业甚至千亿元大企业,引领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要坚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的低碳工业、绿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统筹规划和布局工业园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宣游则游,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上,避免成为东部垃圾企业、污染企业的转移集散地,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012年,贵州城镇化率35%,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贵州要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走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化路子,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协调发展,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农业现代化是贵州“三化”同步发展中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只有广大农村实现了小康,全面小康才具有现实意义,也才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因此,要真正重视“三农”工作,真正把农业现代化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在产业培育上下功夫,实实在在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实现“三化”同步发展。

“三宜”同建。提升贵州吸引力

所谓“三宜”同建,就是建设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贵州。宜居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全舒适,宜业是为了让投资创业者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宜游是为了让广大游客更加向往。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其实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吸引人气,把外地人引到贵州来投资、创业、消费。刘伯温曾预言: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贵州山川秀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景致独特,有“遍地张家界、处处九寨沟”的公园省之称,令人十分向往。如果把贵州这片山水和环境保护好了、建设好了,今后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只要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再过二十年,那些已经被重度污染、不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居民就会涌向贵州这个“绿色空调、天然氧吧”来安家立业。到那个时候,我们只要搞好“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就会八方来客、四季发财,何愁经济不发展、人民不富裕?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在工业文明后期,当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后,便要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贵州旅游怎么做?是发展“过路式”的旅游,还是发展“居住式”的旅游?如果仅仅发展高端旅游景区,就会把景区和老百姓隔离起来,无法做到全民参与、共同致富。个人认为,从长远看,应该发展“居住式”的旅游,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像桐梓的乡村旅游那样,让游客来了就住下、住下就不想走了,最后把当地的农产品全部吃光,让农产品成倍地增值,让当地农民大把大把地赚钱。这才是旅游发展的科学之路。

如果我们不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总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不但跑不赢,还会被甩得更远。当前,随着黔渝、贵广、黔桂、湘黔等快速铁路和杭瑞、厦蓉等高速公路的建成,县县通高速公路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届时,贵州就能够快速融入“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甚至东南亚经济圈,就能彻底改变贵州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的“三不沿”现状,真正把贵州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贵州,建设成为人们休闲避暑、度假观光,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人间天堂。

“三基”同抓,筑牢发展承载力

所谓“三基”,即以水电路讯为主的基础设施、以教育医疗社保为主的基本保障、以县乡村干部为主的基层组织。这“三基”是贵州实现“中国梦”最大的难点、最需要补的短板,也是老百姓是否认可、是否满意的检验标准。

要加强以水电路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硬变化”。“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老百姓认同的全面小康,不是真小康。对于贵州而言,基础设施这块短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很大,不但“毛细血管”不通,就连很多“动脉血管”也不通畅。从“木桶原理”来说,如果基础设施这块短板补不齐,其他再高再长都是欠缺的。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不关心GDP增加了多少,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多少,能否“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村寨靓起来”,是否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宽带、村村通电视。如果农村电网连“生米都煮不成熟饭”、乡村旅馆上不了互联网、买辆轿车开不回村里、种点农产品卖不出去,老百姓会满意吗?

要加强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为主的基本民生保障,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恰恰就是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的真正体现。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认真实施教育“9+3”计划,加大教育投入,巩固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切实抓好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医疗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基层医院医疗条件落后的问题,如果医疗资源和医技人才都只集中在大中城市,如果患者都只相信大中城市医院才能治好病,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城市去排几个小时的队才能看得上,那这种畸形的发展,老百姓能满意吗?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始终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现金收入和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都说中国人缺乏安全感,大家都拼命地赚钱存钱,其实就是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保障水平还很低,“存钱养老”的观念还很强。只有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力筑牢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老百姓才敢于消费、放心消费,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要加强以县乡村干部为主的基层组织建设,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亲和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县乡村干部直接面对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和“亲和力”的重要体现。然而,现在县乡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与中央、省、市一级的干部比起来,虽然同样是干部,但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的差距很大,呈现出倒三角形,越往上面走,工作环境越好,矛盾问题越少,经济待遇越好;越往下面走,工作越繁重,责任越细化,压力也越大,经济待遇往往入不敷出。在政治待遇上,上面的干部提拔快,基层的干部无论你怎样努力,就是拼尽了全力、削尖了脑袋也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久而久之,基层干部没有活力,工作拖拉懈怠,与群众的关系也疏远了,当然更谈不上“亲和力”。要更多地关心关注县乡基层干部,没有政治待遇,至少经济待遇上给予照顾,更好地让基层干部安心工作;在政治待遇上,要凭实绩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加大从县乡基层干部中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形成干部任用上的双向交流制度。只有真正解决干部管理上的机制体制问题,保障基层干部的公平正义,才能调动县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三牌”同出。发挥名片影响力

所谓“三牌”同出,就是茅台酒、遵义会议、黄果树瀑布“三张名片”要同时打出,发挥名片和品牌效应。对贵州了解不多或一知半解的人,只知道贵州有一个瓶子(茅台酒)、一间房子(遵义会议会址)、一棵树(黄果树瀑布)。这就是贵州叫得响、打得出的“三张名片”。

茅台酒既是国酒,也是贵州的金字招牌。要“放水养鱼”,把茅台集团打造成为千亿元以上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同时,发挥“茅台”这张名片效应,真正把酱香型的贵州白酒产业做大做强。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转折点,遵义也因此成为“转折之城”,凡是到贵州旅游的客人,绝大多数都要到遵义参观会址。如果把这张名片做好了,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配套,就能够带动贵州旅游发展。黄果树瀑布有“中华第一瀑”之誉,十八道瀑布风格各异,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如果把黄果树瀑布盘活了,也能够带动贵州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人生因拼搏而精彩,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实现贵州“中国梦”,必须凝聚全省上上下下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4000万贵州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的“中国梦”而奋斗,就一定能够与14亿人民一道,同步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

猜你喜欢
老百姓中国梦小康
我家的小康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我家的小康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2:00:02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1:48
小康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6
老百姓的话
黄河之声(2018年3期)2018-04-23 05:12:56
老百姓的福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环球时报(2012-04-16)2012-04-16 08: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