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重偾可疾”新解

2013-04-29 11:30:03李家傲
现代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志气大志下文

摘 要:《国语·晋语一》“重偾可疾”,自韦昭注释以来,学者均无异议。然而韦注并非确诂,尚可商榷。文章认为,“偾”通“愤”,应释为“盈”或“满”,此句大意为:志气充盈的人可招人厌恶。本章“而大志重”之“重”字后疑脱去“偾”字。

关键词:《国语》 韦昭注 偾

《国语·晋语一》:“其为人也,小心精洁,而大志重,又不忍人。精洁易辱,重偾可疾,不忍人,必自忍也。辱之近行。”韦昭注曰:“小心,多畏忌。精洁,不忍辱。大,年长也。重,敦重也。偾,僵也。惇重者守节不易其情,则可疾毙僵也。”韦氏之后,学者大都袭用其说,特别是对“偾”的训释,历来鲜有质疑者。韦注的大意是说:惇重的人能够守住节度,不改变自己的想法,那么别人就会厌恶嫉恨他,使他跌倒摔跟头。此训不仅难合事理,且不合于原文。惇重之人即使守节不易其情,也不一定就招致别人的厌恶诋毁,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同时,韦注谓“则可疾毙僵也”,也误解了原文“重偾可疾”的句法结构,遂致失其本意。原文“重偾可疾”与上句“精洁易辱”句式相同,系主谓句,语意亦相类,谓精洁者易见辱,重偾者可致疾。若如韦昭所注,原文“重偾可疾”则当作“重可疾偾”,“偾”与“疾”在句中应为连动关系。韦注显然未得其解。

欲求“重偾可疾”句之正诂,首先要解决其中“偾”字的释义问题。“偾”之训“僵”,虽为常训,但施之于此句则龃龉不合:“重偾”之“偾”,与上句“精洁”之“洁”对举,很明显是形容词,而释为“僵”,则成动词,与语境不合。故此“偾”当另求新解。我们认为,此“偾”通“愤”,当释作“满”或“盈”。

古代文献中,“贲”“愤”“偾”常相互通借。《礼记·乐记》:“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郑玄注:“贲,读为愤。愤,怒气充实也。”此是借“贲”为“愤”。《礼记·射义》:“贲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郑玄注:“贲,读为偾。”此是借“贲”为“偾”。《汉书·邹阳传》:“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汉书·韩王信传》:“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世也。”以此二句相比勘,知“偾”与“愤”通。《宋书·志第五》:“欲奉瞻山陵,以叙哀偾。”“偾”借为“愤”也。此处“重偾”之“偾”即通“愤”,当训为“满”或“盈”。《方言》《广雅》并曰:“愤,盈也。”《周语上》:“阳瘅愤盈。”韦注:“愤,积也。盈,满也。”如此,“精洁易辱,重偾可疾”就可以解释为:“洁身自好的人易被人侮辱,志气厚实充盈的人会招人厌恶。”这样训释,既合于事理,也与原文的句法结构相一致。

“偾”字训作“盈”“满”,方为得其正诂,那么前代学者如韦昭之属,为何不曾窥及此点呢?推究其根由,恐与上文“而大志重”句在传写过程中存在文字脱漏有关。

上文“而大志重”,其中“重”字后疑脱漏一“偾”字,原本应作“而大志重偾”。揆之文势语脉,下文“精洁易辱,重偾可疾”与上文“小心精洁,而大志重”紧相呼应,“精洁”承“小心精洁”而来,“重偾”当承“而大志重”而来。循此以观,“而大志重”的“重”字之后当有一“偾”字,否则下文“重偾”之“偾”凭空而出,无所依承,颇显突兀。原文有此脱字,遂致全句语意不足,结构不明,所以韦昭据此训释下文,就难免不出现误解。如释下文“大”为“年长”,“重”为“惇重”,“偾”为“僵”,即是如此。清人徐元诰《国语集解》引汪远孙说:“大志与小心对文,《论语》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此即重字之义。韦注大为年长,失之。”汪氏认为“大志”与“小心”相对,不当释“大”为年长。我们认为其说甚允,只是未能进一步认识到“重偾”与“精洁”相对,“重”与“偾”义相近,不免于憾。其实,“重”义为“厚”,“偾”义为“盈”,“大志重偾”意即“志气大,厚实充盈”。用“愤盈”字来称说“志气”,古书不乏其例。《淮南子·氾论训》:“愤于志,积于内,盈而发音,则莫不比于律而和于人心。”其中“愤于志”即“盈于志”,也即“志气充盈”。人之常言“发愤”“气愤”“愤然”,其“愤”也都是以“愤盈”为其义。若此,原文“其为人也,小心精洁,而大志重偾”云云,其大意是说:申生为人小心,洁身自好,却志气充盈,又不忍心害人。洁身自好的人容易受到侮辱,志气充盈的人会招人厌恶。

“而大志重”后补一“偾”字,能使本句的结构更加合理,语意更加明顺,然而其是否能与下文很好地照应呢?下文有这样一句话:“骊姬曰:‘重,无乃难迁乎?”单出一“重”字,并未“重偾”同出,这是否与前文“而大志重偾”矛盾呢?

我们认为,两者之间并无矛盾,“而大志重偾”能够与下文很好地照应。第一,此段为优施与骊姬的对话,先是优施对太子申生个人性格、为人特点的评说,认为他“小心精洁,而大志重偾”。接着,骊姬发问,认为既然如此,想要改变其心志是否很困难。既然是骊姬就优施对申生的评说而提出发问,双方所谈论的话题很明显,骊姬毫无必要引用优施的原文进行提问,撮其大要即可。古人行文,凡提问之句大都简洁,只要可以表达所提问内容的大要就可以了。如果,非要“重偾”同出,反而显得行文死板,也不符合口语对话简短明快的实际情况。第二,此处并没有对文这种句法形式的制约,骊姬答语与上文“而大志重偾”没有形式上一致的必要。第三,“重,无乃难迁乎?”单提一“重”字完全可以表达骊姬所要提问的具体意思。“重”与“偾”意思相近,提一“重”字,其所问意思就已明了,优施也完全可以理解骊姬所想。第四,在此问句之下,优施是这样回答的:“知辱可辱,可辱迁重……且吾闻之:甚精必愚。精为易辱,愚不知避难。虽欲无迁,其得之乎?”显然,此段是优施对“精洁易辱”的具体解释。单提一“精”字,已经可以阐明“精洁易辱”的意思。骊姬所问单提“重”字,优施所答亦单举“精”字。简洁明了,符合口语对话的实际情形。总之,我们认为仅仅因为后文“重”字单出就否认“重偾”系同义并列而又脱漏“偾”字是难以成立的。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韦昭对“重偾可疾”的注解有误。“重”应释为“厚,深”,“偾”通“愤”意为“盈”或“满”,此段“而大志重”后脱漏一“偾”字,原句当为“小心精洁,而大志重偾”。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原文脱一“偾”字,虽似有改动原文以求注解的嫌疑,实则不然。我们对“重偾可疾”的训释是在分析韦注疑误的基础上按照韦注本的原文得出的,并不是在改动后的文本上进行训释。这也是我们先探求“偾”字的正诂,后讨论“偾”字脱漏问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清]钱绎.方言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6][清]董增龄.国语正义[M].成都:巴蜀书社,1985.

(李家傲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

猜你喜欢
志气大志下文
新媒体视野下文创产品的营销与创新
写作窍门
故事会(2021年3期)2021-02-05 02:52:58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00
人小志气大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2
有情况
欲望与志气
去古代吃顿饭(上)
学生天地(2017年35期)2017-04-19 01:50:08
水能生火
胸有大志
欲望与志气
视野(2014年11期)2014-05-19 07: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