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孟德
16世纪末自利玛窦(1552~1610年)以来,西洋传教士即陆续前来中国,颇多任职皇宫,其往返的书信提及皇宫的情形虽多,但论及完整的游记则难求—二。兹介绍一位鲜为人知略带传奇性色彩的人物——清廷艺术家马国贤,以飨读者。
马国贤,意大利人,1692年5月29日生于那不勒斯南部的爱波里小镇。其生平几乎无可考查,只知其父亲是萨来诺地区富裕中产阶级的一位医生。4岁即不幸丧母,童年与其父、兄、姊、妹度过。15岁时被送往那不勒斯求学。18岁那年,他立下决心耍传播福音,希望能得到赴东方传教的任务。1707年8月26日终于被选上,同年10月8日,他跪于教宗前接受祝福,并获得两项特权,一是因罪死亡前特赦权:二是传送耶稣降福十字架念珠。他一其带着5000个十字架及项宣,于1707年10月13日开始东方传教之旅,几乎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车、舟、船、轿、四轮马车,等等。他从荷兰鹿特丹出海,先到伦敦经南非好望角,最后抵达中国澳门,曾停靠两站——好望角及马六甲(马来西亚),以采购粮食与香料。在他回忆录的旅行见闻中(回忆录其3册,1832年出版。其中第14至21篇撰写他在中国宫廷当画家的经过),有两段描写了他和另外两位传教士在船上的情形。
马国贤于1710年2月2日平安抵达澳门,由此启程前往北京。1710年至1723年驻留皇宫。当时外籍传教士初来中国先要学中文,马国贤很快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1711年康熙皇帝认为他已经不需要特别翻译员了。康熙皇帝对文学、艺术有一种狂热的爱好,传教士们都把他赞誉为法王略易十四,他把中外艺术家都安顿于太极殿。这些人中大多数为耶稣会士,也有些其他宗教会士。家喻户晓的利玛窦是最早来中国的耶稣会士,其绘画风格部分模仿北欧的雕刻家菲也克斯氏(Wierx)。无论如何,他们的主题都离不开宗教。在17世纪时,已有一批中国青年随利玛窦习西方科技艺术,其中首推助理修士倪一诚(CiacomoNiva),他所绘的也多是《圣母》《耶稣像》《圣画像》(Jean-Baptiste)等。游氏于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临终前替利氏画了一张肖像,利玛窦身穿中国官吏服,蓄长髯,着一顶小皮帽;所以穿汉服乃易于传教之故。此画现陈列于罗马ChiesadelCesu教堂。以上两位中国宗教画像画家均属第一画派(以宗教画为主题)。
马国贤属于第一派与第二派的过渡期。第二画派耶稣会士有法人王致诚(DenisAttiret),意大利人郎世宁(CiuseppeCastiglione),其主题异常广泛(人像、花鸟、山水)。马国贤和他们所作的主要为铜版画。还有德籍IgnaceSickelparth、艾启蒙,崽人DamasceneCiuseppePanzi,法籍AntoimePoirol、贺清泰。第二派以集体创作《LesConguetesdeIEInpereurdeChiFie》(《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得胜图》)而闻名,此铜版刻于1769~1755年为乾隆征西域大胜之作。以后的画家郎世宁、王致诚、Sickeiparth、Danlascefle画的草图常运往法国请专门人才为之雕刻,以求完美。
马国贤精于雕、琢、绘、塑,深为康熙所重。他最喜欢人物画,认为人物比风景更传神、高雅。同时,他也积极培养一批中国神职学员,并辅导他们学习宗教画,这些学生以殷若望、谷文耀、黄巴桐、吴露爵等最有名。在清宫廷内当画家的马国贤,常有机会随皇帝往热河观其狩猎。当时康熙皇帝在承德建造了一座行宫,名为“热河避暑山庄”,山光水色,目不暇给,故欲为图赋诗,于是先召中国画家。分别把行宫画成36图,以后由马国贤使用硝镪水(即硫酸)刻出铜版,此即闻名世界的《御制避暑山庄图咏》。这套铜版画非常宝贵,现除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外,只有世界最有名的图书馆才有,如法国国立图书馆、大英国图书馆、楚帝冈图书馆。1708~1719年康熙又派传教士至全国各地测量作图,其中有中国人,也有外籍教士如杜德美、白晋、费德存等。最后,由马国贤根据这些草图绘制《皇舆全览图》(于1721年出版),这也是中国地理史上第一部有经纬线的地图。
马国贤的回忆录不仅描写了多彩多姿的丰富的宫廷生活,也让我们了解了在陌生而广大的中国,教士们仍能凭其坚毅的心传播福音。
马国贤留华期间,1719年在距北平100公里的古北口,自办一所学校专收中国学生。授予神学,这是传信部在北京的第一所学校。雍正元年马国贤带4位中国学生回意大利,皇帝亲送骏马、贡缎、瓷器等。他们中途停留伦敦时,令当地人异常惊讶。所以1724年9月12日星期六英国伦敦《每日邮报》报道:“有一些中国贵族抵达我们国家立即被英王召见,受到空前未有的礼遇。他们很光荣地吻了国王的手……”1724年,一行人回到意大利。马国贤在罗马教皇国王处奔走了8年,教宗格利门十二世在1732年4月7日批准,马国贤就在那不勒斯创办了“圣家书院”,以招收中国留学生为主,故又名为“中国书院。”18、19世纪时,这是一所非常重要的学院,因为有许多欧洲人也来此学习东方语言。可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其被意大利政府没收,改名为“意大利国立东方语文研究所”。
马国贤的画虽多已遗失,后代的人也许忘记有这样一个传教士,但当年他的确是欧洲一位显赫的人物。今天当我们回顾那一篇篇描写传教士使节来华的故事,我们不禁会体认到天主教的确在中国发生了很多影响。1729年9月29日,法国哲学政论家孟德斯鸠曾特访马国贤,其旅行日记写着:“……我在那不勒斯拜访马国贤院长,这位杰出的优良传教士拥有一个高远的目标:训练中国学生成为神父,以后送他们同自己国家传教。他带回4位中国学生,马国贤得到罗马教会及其他教会资助。这些学生毕业后,将获得旅费以便回中国,这些学生将继承马国贤的志愿,传教于全中国……”(取自《孟德斯鸠全集》)
马国贤于1745年去世,他是意大利到中国传教的一位特殊人物。是意大利圣家书院创办人,也是早期留欧的中国籍教士的功臣,他对于中国天主教会的贡献可想而知。他一生中亲笔撰写的手稿,尚有一些未被整理付梓,笔者特别研究成书,图文并茂,学术与传奇兼顾,有兴趣者,不妨参考阅读。
责编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