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2013-04-27 03:23尹璐周红
关键词:应用

尹璐 周红

[摘要]依恋关系的类型与个体性格的形成密切关联,因此,婴儿早期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依恋理论在成人人际关系、婚恋关系、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关键词]依恋关系 安全依恋 应用

[中图分类号]R174.2 [文献标识码]A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由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Bowbly)提出的,最初指的是母婴依恋,以后衍生出成人依恋、婚姻依恋等概念。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关系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依恋理论在指导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培养、临床心理咨询及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的,最初特指婴儿与其母亲之间形成的特殊和强烈的情感联结(Bowlby J,1982)。美国心理学家爱因斯沃斯(Ainsworth)在70年代首创了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技术,设置一系列标准化的程序,测量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的不同表现,从而对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进行了分型(Ainsworth MDS & Witting SA, 1969)。80年代以后,人们引入了成人依恋、婚恋依恋等的研究。

(一)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通常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连接的纽带(陈会昌,梁兰芝,2000)。婴儿与环境的接触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大都是通过母亲这个中间人实现的。著名的“恒河猴社会剥夺实验”证明了母子关系的基本特征不仅是提供营养,而且能通过亲密的身体接触从中得到安慰,而无生命的代替品是不能提供正常的有生命力的特定种类的母亲所能给予的同样刺激(Vanden BD & Hocksma JB, 1994)。

鲍尔比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将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1)前依恋期(出生至2个月):儿童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和爱护。(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这一时期的儿童表现出对熟悉人的识别或再认,对熟人较陌生人更易引起强烈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和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态度,出现了对熟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其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对特定个体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儿童这时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

爱因斯沃斯设计的“陌生情境”实验,根据孩子对母亲和陌生人的主要行为表现将依恋关系分为4型:安全型依恋关系(B)、不安全-淡漠型依恋关系(A)、不安全-矛盾型依恋关系(C)和紊乱型依恋关系(D)。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对外界反应是积极的、良好的;淡漠型(回避型)孩子常常表现为冷漠、无反应;矛盾型或紊乱型孩子的反应为不确定的,如拒绝、烦躁等。总之,3型不安全型为消极的依恋关系(Lefrancois GR, 2001)。研究资料显示,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约占60%-70% (李秀红,静进,张德胜, 蔡小梅,陈学彬,苏晓梅2004)。婴儿时期能否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关键取决于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以及对婴儿是否关爱。当有依恋之情的婴儿需要安慰与爱抚时,母亲能够给予立刻的满足。同时,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表情较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与孩子进行密切接触,婴儿的依恋之情就会逐渐加深,并形成对自身的安全感,进而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婴儿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负责任、敏感、充满爱心的母亲常常能够与婴儿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反之,则易形成反抗或回避型依恋。

(二)成人依恋

在早期亲子依恋之外,人们又提出了成人依恋这一概念。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鲍尔比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结,直至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配偶、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依恋) (Bowlby J, 1988)。研究发现,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它就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以成人为对象的依恋研究主要涉及成人依恋的类型研究、成人依恋的评估以及成人依恋类型与亲密关系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成人依恋类型同样可分为安全型或安全-自主型、冷漠型或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安全型的成人与别人交往有自信,不担心被别人抛弃;回避型成人与别人亲近时会感到不舒服,很难完全相信或依靠别人;焦虑型的常常担心会被别人抛弃,过于依赖他人。

(三)婚恋依恋

Hazna和shaver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鲍尔比的观点进行了早期考察,与1987年第一次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Hazna C & Shever PR, 1990)。Haazll和shaver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Hazna和Shaver指出,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基于这些类似,Hazna和Shaver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他们认为,婚恋关系与母婴依恋的情绪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系统所控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以提高生存的机率及安全性。婚恋依恋表现为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对应热情无私的爱;回避型依恋对应轻浮的爱;而矛盾型依恋对应占有式的爱。

二、依恋理论的应用价值

早期依恋质量对人的一生的影响之重大。理解依恋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应用价值,体现在指导家长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培养、成人人际关系的改善、心理问题的咨询及治疗等方面。

(一)安全依恋的培养

研究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儿童人格发展的结果不同。安全依恋的儿童社会得分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同时安全依恋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是低于不安全依恋儿童的。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积极主动,与照顾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安全感的支持下饶有兴趣地探究周围环境。对于陌生人也能友好相处,表现出自信、独立、适应性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社会品质的发展与积极进取的探索行动进一步促进了儿童认知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改善了整体素质,增强了身心发展的和谐性。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由于受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内心冲突所困扰,不能有效地探索环境,难以与人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探究活动,限制了他们的经验范围。

因此,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小儿从出生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该期是小儿体格、动作和认知能力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婴儿通过和父母的互动开始建立对外界的信任感,构建人际关系的基础。Bakermans-Kranenburg等人对70项研究的元分析表明, 只集中于母亲敏感性的干预比目标广泛的干预效果要好(Bakermans-Kranenburg MJ,Van Ijzendoodm MH&Juffer; F,2005)。当主要照护者存在生理、心理问题、遭受压力事件或社会支持缺乏时,被照护者患有疾病时,都将会影响照护者与婴儿的早期母婴互动,而不良的母婴互动与早产儿将来不良的行为、社会和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依恋理论告诉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人际关系良好,惹人喜爱,作为父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首先,做父母的要努力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只有父母自然大方地表现自己的爱,儿女才能在爱的表现上没有障碍;而且父母表现出来的爱,重要的是告诉子女他们是可爱的,值得人喜爱的,孩子在心理上有这个自信心,也会在人际交往中有自信,坦荡地与他人交往,不自卑,不自闭,这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对那些不安全依恋儿童的环境中高危因素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儿童与母亲依恋关系是否具有组织性和连贯性是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养育者在养育过程中,一定不能随性而来,一定要有责任感,不能使孩子因为把握不住父母的情绪而感到焦躁不安。不安全依恋儿童的各种表现从本质上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二)心理咨询及治疗应用

Connors提出应将依恋理论广泛用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心理咨询及治疗中去(Connors ME, 2011)。一些儿童或成人的不良人格及行为可能是由于不安全依恋关系造成的(杨玉岩,李秋丽,刘晓慧,王晓娟,哈丽娜,戴秀英, 2012)。作为心理咨询及治疗工作者,首先就要对来访者的不安全依恋进行干预。干预方法可以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以使来访者重塑早期的不安全依恋。要塑造安全的依恋关系,就要通过对来访者的无条件的关住和提供支持。

应用依恋理论可以开展对非安全依恋型父母的干预工作。如对于回避型父母,关键是要使他们理解孩子有依恋的需要,他们应该对孩子的亲近行为做出反应,尽量使其避免对孩子的亲近行为表现出回避的倾向。还要强调孩子有表达痛苦、不舒服和不确定状态的需要,这种需要应该得到父母的安抚和帮助。另外,过于独立的孩子,也许只是掩饰的。要努力识别孩子歪曲了的依恋需要。对于专注型的父母,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孩子有独立探索的需要,他们的行为干涉了孩子的这种需要,这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和成熟。父母还应知道,孩子的自治能力与社会适应有紧密的联系。还要告知父母,孩子的独立之所以会使他们感到不安,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有想与孩子亲近的需要。对以上这些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在孩子独立进行探索时,他们就可以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绪了。对于恐惧型父母,干预的关键是要针对他们的恐惧感、保护性和紊乱的关系层次。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需要以及如何对孩子的需要做出回应。与父母一起去发现何种情境会使父母产生恐惧,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这些情境产生预期,并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让父母知道干预目的就是有效纠正角色混乱,使父母知道该在何时对孩子提供帮助。总之,根据对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和了解,可以为提高早期亲子关系质量提供多种有效建议。

(三)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安全型依恋在成人良好人际关系、婚恋关系的建立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管依照哪种成人依恋类型的划分方法,安全型依恋的成人的表现都是相同的,不安全型的成人,虽然略有差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担心受到拒绝。他们要么会通过讨好的行为表现去获取他人的关注和亲密,一旦受到怠慢,就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压力,不敢随便对他表现出冷淡的神情,时间长了,就会尽量避免跟他交往。要么因为担心受到拒绝而避免跟人交往,即使有人主动走近他们,他们的内心也认为,他人会随时离开自己的,因此就避免付出自己的感情或者隐藏自己的感情。他们对人充满了不信任,因为这种不信任和冷漠,他人也常常就不再跟他亲密。这反而有更加印证了他的观点,即认为他人与自己接触久了以后,就会讨厌自己而离开自己。例如,不健康的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可能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以依恋建构为核心的心理治疗重在帮助当事人建构健康的依恋关系和发展安全型依恋模式,通过咨询师、父母、老师和同伴的支持帮助其逐步戒除网瘾,通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找到现实价值感,最终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严万森, 2010)。

目前,依恋己成为研究婚恋关系的主要理论框架,在欧美得到普遍的采用。如果成人婚恋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爱因斯沃斯在陌生情景测验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一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还会有回避型成人:他们似乎不太在意亲密关系,可能宁愿不依赖于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在婚恋生活中,依恋理论就变成了“爱的能力说”,我们之所以爱得不太好,并非因为我们没有把爱情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全力学习之,而是我们从小就不知道像样的“爱情”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就不习惯于健康的爱情关系,正如我们不适应于安全的依恋关系一样。我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此,学习和理解依恋关系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些不良人际关系的根源,从而加以改进,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会昌,梁兰芝.(2000).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8(1):29-34.

[2]李秀红,静进,张德胜,蔡小梅,陈学彬,苏晓梅.(2004).75例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性质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5):291-293.

[3]杨玉岩,李秋丽,刘晓慧,王晓娟,哈丽娜,戴秀英.(2012).神经症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研究.中国全科医学,15(3):787-788.

[4]严万森.(2010).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依恋理论的应用.医学与社会,23(4): 100-102.

[5]Ainsworth MDS & Witting SA.(1969). Object relations, dependency and attachment: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infant-mother relationship. Child Development, 40: 969-1025.

[6]Bakermans-Kranenburg MJ, Van Ijzendoodm MH & Juffer F. (2005). Disorganized infant attachment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6(3): 191-216.

[7]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Hogarth Press

[8]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 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t. NewYork: Basic Books.

[9]Connors, ME. (2011). Attachment theory: a “secure base” for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21(3), 348-362.

[10]Hazna C & Shever PR. (1990). Love and Work: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70-280.

[11]Lefrancois GR.(2001). Of children: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9th ed. Belmont,CA:wadsworth:p277-291.

[12]Vanden BD & Hocksma JB. (1994). The effect of infant irrit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A growth-curve analysi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30(30): 581-591.

(作者单位:1.江苏省镇江市经济信息委员会 镇江,2.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镇江)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