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贵丽
(山东英才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4)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191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克拉克(J.Maurice Clark)在其所撰的《改变中的经济责任基础》一文中最早提到关于企业经济和社会责任的思想。但一般的看法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由英国学者谢尔顿(Sheldom)于1923年提出,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满足产业内外人们需要的责任相联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伦理因素。进入20世纪50年代,伯文(Bowen)在其1953年出版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决定,以及采取行动”。正是《商人社会责任》一书的出版开创了对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普遍研究的先河。自20世纪70年代,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步超越“利润最大化理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逐渐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重视。
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同样始于美国。1982年联合国出台了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后,西方企业开始陆续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报告,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资料。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研究,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这方面国内最早的专著为袁家方1990年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从纳税、资源、环保、消费者等方面分析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此书可以说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随着国内外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也逐渐增多,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国内会计研究领域的热点所在。在此背景下,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轨迹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文献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该数据库中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篇名中输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共搜索到211篇样本文献(截止2012年底)。
1.样本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从表1可看出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始于2005年(之前的研究一般为社会责任的概念框架研究,基本上未涉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其研究发展轨迹呈明显上升趋势。笔者从政府、企业和理论界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表1 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1)政府方面。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之后,我国政府各部门开始陆续发布了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文件(见表2),这些法规文件都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披露相关信息作了规范和要求。自此,社会各界对国家和企业发布的有影响力的相关法规和文件,以及一些重大的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展开了广泛讨论。随着企业披露信息的增加,也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这也是从2005年开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文献逐年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表2 我国近年发布的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规、文件
(2)企业方面。在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和文件后,2006年3月10日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对外发布了我国第一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家电网公司2005年社会责任报告》。以此为标志,我国中央企业已经开始了系统的社会责任报告工作并且开始主动实践,如随后的中国铝业、中海油、宝钢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等都进行了社会责任状况发布。2006年12月20日,中国远洋集团发布了《中远集团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成为我国第一个实施全球契约、建立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并经过外部审计认证的中国企业,由此2006年也被称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元年。到2011年9月,共1 01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这些已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为我国进行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由此,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
(3)理论界方面。理论界在2005年之前对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一直处于对西方理论、实践的探讨、引进阶段,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企业很少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缺乏相应的研究资料。自从国家出台法规文件鼓励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后,上市公司和央企陆续响应国家法规,从而为学术界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所以从2006年开始陆续出现了利用我国公司资料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的实证研究,自2007年后研究文献的数量迅猛增加。
2.从研究方法上看
从研究方法上将现有研究分为两类:规范类研究(normative research)、实证类研究(descriptive/empirical research)。规范类研究说明企业为什么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实证类研究则侧重于企业如何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企业为什么会表现出这些行为特征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等。笔者对样本文献逐篇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看出,近年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方式总体上说以规范研究为主,占59.24%,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我国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和信息披露体系的必要性、提出相关的设想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而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则起步较晚。从2006年开始,沈洪涛第一个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2009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开始占有资料的条件下选择实证研究方式。
表3 样本文献研究方法分析
3.从研究内容上看
根据所收集到的211篇样本文献的具体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和统计(见表4)。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从引进和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开始,这部分文献有27篇,占12.80%。在样本文献中对披露现状、寻求对策建议的有70篇,占33.18%。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还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模式(比例为14.69%)、影响因素(比例为12.80%)、相关性(比例为9.95%)等研究。另外还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披露内容、质量、动因和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例如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公司治理视角、影响管理视角等,具体分析见下文。
表4 样本文献按内容分类
1.借鉴总结类的文献
(1)借鉴类文献。在样本文献中,有18篇文献是对国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的介绍和借鉴,集中表现为国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制度构建设想和有关的对策建议等。如季晓东(2005)简要分析了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背景、内容和方式,并探讨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现实意义,认为我国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应该借鉴、引进、研究和应用国外的先进经验,并建立我国特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1]
(2)总结类文献。这类文献重点总结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目的是找到目前不足,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提供平台和切入点。如李诗田(2009)从动因和效果两方面对历史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认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因主要包括公司特征、公司治理、合法性和利益相关者等因素;披露效果主要包括市场反应以及与资本成本的关系两个方面。[2]
2.关于披露现状的研究
关于披露现状的研究样本文献中共70篇,比例达到了33.17%。很多学者通过关注披露现状,分析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建议。譬如沈洪涛(2006)首次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研究发现,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表现不同的公司在规模和盈利能力上存在显著的差异。[3]许家林(2010)选取125家央企为研究对象,对其2006—2010年间公开披露的100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央企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大都采用年度报告的形式,但发布时间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模式多分为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责任绩效三部分进行披露,且较少有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经第三方验证;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内容多用定性型语言,热衷宣传企业的功绩,但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绩效指标披露分散,且可读性和可比性差,少有企业编制关键绩效指标表。[4]另外有部分学者从行业角度或从区域经济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
3.关于披露内容的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关于披露内容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如李正(2007)探讨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企业在经济责任之外应承担的责任,包括法律规定的活动和企业自愿从事的伦理活动,外延即具体内容包括六大类共十七小类[5]。刘学青(2010)以G3指南为基础,从会计学相关理论的视角,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现阶段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的财务信息的内容和结构,认为应建立三大层面二十七类指标的披露体系。[6]董淑兰(2010)从直接利益群体责任、政府责任、弱势与公益群体责任和环境责任四个层面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7]
4.关于披露模式的研究
关于披露模式的研究在样本文献中共31篇,比例达到了14.69%。比较早的研究是阳秋林于200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架构》一文,他认为架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以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即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8]宋在科(2007)在借鉴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基础上,认为应从社会责任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成本和利润等方面来披露相关内容。[9]胡承德(2009)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有四种做法:一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加以反映;二是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说明;三是设计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社会资产负债表、增值表、环境损益表等);四是平衡记分卡,并建议我国的披露形式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10]
5.关于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是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一方面,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动因是什么?在相同的政策背景下,为什么不同的公司的披露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这类文献在样本文献中所占比例为12.80%,大多数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李正(2006)选取我国沪市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因素,认为资产规模、负债比率、重污染行业因素与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ST类公司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负相关。[11]卢现祥(2010)实证分析了“5·12地震”后世界500强公司的捐赠情况,研究表明:500强公司的捐赠情况明显存在“攀比效应”,政府倡议、媒体宣传和公众关注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着独特的影响力。[12]李勤(2011)以我国深市和沪市462份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企业规模、职工所得贡献率与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显著正相关,而董事会独立性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不存在相关性。[13]张正勇(2012)首次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考察了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安排能够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产品市场竞争则对部分公司治理机制产生了替代或互补的效应。[14]孙岩(2012)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清晰性和独立第三方鉴证对个体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较清晰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报告的独立第三方鉴证,均会使投资者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股票价值作出较高评价,并提高对公司投资的可能性。[15]
6.关于相关性的研究
刘长翠、孔晓婷(2006)以2002—2004年沪市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为样本,分析公布的社会责任信息,结论显示: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拟合度最好,而上市公司对社会的贡献状况和公司的财务表现和经营理念的相关性不大。[16]孟晓俊(2010)认为基于较低的资本成本约束,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动机、水平和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之间存在互动关系。[17]张译文(2011)研究了当前国内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特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四方面特质相关的结论。[18]蔡刚(2012)引入组织社会学中的合法性理论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较严密的逻辑框架,实证分析我国CSR信息披露与合法性压力之间的关系。[19]
7.关于披露质量的研究
关于披露质量的研究是我国学者最近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样本文献中只有7篇。方文彬(2012)基于对429家中国上市公司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由于所属行业、地区、交易所的不同而在披露内容和质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均衡。同时由于监管部门相关文件起到了明显的政策引导作用,各公司的报告框架存在差异和第三方审验不足,降低了其社会责任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20]吴丹红(2012)选取2000年至2010年之间至少发布3次(含3次)社会责任报告的34家公司的133份社会责任报告,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趋势特征,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其企业自身相比,大部分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审验度、连续性和统一性逐步提升,报告总体趋向规范化、系统化和实质化,但企业更应该注重报告信息传递的有用价值性和支撑报告披露企业内外部社会责任管理体制的有效落实。[21]谢建(2012)从横向视角及数量和质量角度全面立体地揭示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现状,发现我国沪深主板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较少,而且各行业的披露质量较为均衡但普遍偏低,东、中、西部地区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数量呈阶梯式下降趋势,但披露质量并无明显差距。[22]
8.关于披露动因的研究
披露动因相关的文献数量较少,主要是基于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视角。邬娟(2009)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披露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是企业进行相关披露的动因之一。[23]董淑兰(2010)以沪深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意愿进行检验,认为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水平对公司价值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其进行信息披露的动因。杜剑(2011)通过对企业与政府部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提出政府部门需要综合分析企业不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节约的成本、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所获得的声誉价值、政府部门检查企业是否履行披露其社会责任的成本、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为社会增加的经济效益、企业违反政府部门强制信息披露行为的罚款额,对企业某项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强制披露及量化的程度作出科学的规定的结论。[24]高山(201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本身是社会营销的一种手段,企业有动力通过积极宣传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价值,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25]
9.关于披露市场效应的研究
江炎骏(2011)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市场反应不显著。[26]李远慧(2012)同样采用时间研究法研究了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根据交易所规定强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表明尽管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不高,但沪深两市应强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四大板块——上证金融、上证治理、上证海外和深证100指数公司已经表现出较强的信息含量。[27]
从上述的回顾可以看出,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不足,具体来说特点如下:
其一,研究内容虽全面,但视角单一、难以深入,缺乏前瞻性。在样本文献中,既涉及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也涉及现状对策研究,还涉及影响因素、相关性的研究等,这无疑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现有的研究大多浮于表面,要么是对披露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要么就是从信息披露的内容、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一些简单的对策建议,而对于披露理论以及决定因素等深层次问题则较少涉及,对社会责任信息的第三方鉴证以及基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新视角的研究还很少。所以,我们必须在强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并可结合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并关注相关方面的研究动态,妥善处理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把现实性和前瞻性联系起来,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其二,研究成果实践指导性不强,缺乏广泛性和权威性。我国开展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从目前有关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理论性较强,即使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也是建立在各种假设之上的,而这些假设多多少少有些脱离实际情况,计量方法比较主观,所以无法保证主观因素对研究结论带来的偏差,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缺乏权威性,即研究成果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还有待于验证。另外,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国外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就研究新意和中国实际情况来说,却并不一定适用。另外因为行业、区域的不同,研究结论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未来的研究方向可重点考虑社会责任信息的度量方法,以减少研究者的主观性,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其三,研究方法还有待于完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虽各有利弊,但从样本文献来看,规范研究的比重(59.24%)比实证研究的比重(40.76%)大。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我国对此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表现在选题上更具现实性,研究内容上日渐多样。但在研究方法上,在2009年之前的研究仍偏好于规范研究(见表1)。虽然规范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其正确性难以验证,也难以指导实践。所以应积极倡导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实证研究,并能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实证研究模型。当然,实证研究在理论方面稍微欠缺,只是对某一经济现象的验证和分析,所以采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问题,会更加合理,能保证研究成果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
[1] 季晓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初探[J].江苏商论,2005(1).
[2] 李诗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因与效果:一个综述[J].会计之友,2009(3).
[3] 沈洪涛,金婷婷.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
[4] 许家林,刘海英.我国央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基于2006—2010年间100份社会责任报告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6).
[5] 李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6] 刘学青.基于G3指南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10(5).
[7] 董淑兰.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意愿研究[J].财会月刊,2010(10).
[8] 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架构[J].当代财经,2005(6).
[9] 宋在科.构建我国企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7(6).
[10] 胡承德.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6).
[11] 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6(8).
[12] 卢现祥.企业捐赠、社会责任与经济动机——基于“5·12”地震后世界500强公司捐赠情况的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10(1).
[13] 李勤.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J].财会通讯,2011(6).
[14] 张正勇.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15] 孙岩.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清晰性、第三方鉴证与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一项实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2(7).
[16] 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
[17] 孟晓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的互动关系——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一个分析框架[J].会计研究,2010(9).
[18] 张译文,郭炜.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特质相关性研究——基于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J].财会通讯,2011(7).
[19] 蔡刚.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0).
[20]方文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问题和第三方审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10年的数据分析[J].商业时代,2012(3).
[21] 吴丹红.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基于纵向比较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2(15).
[22] 谢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9).
[23] 邬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9(3).
[24] 杜剑.企业与政府部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24).
[25] 高山,查慧园.基于社会营销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2(10).
[26] 江炎骏,徐勇.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8).
[27] 李远慧,张洁.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研究——来自沪深两市强制披露的经验数据[J].会计之友,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