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遂川县委书记 张平亮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有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遂川县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资料显示:2011年底,全县6至18周岁的留守儿童有4672人,占在校初中、小学总人数65968人的7.1%。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遂川县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面开展以“留守儿童阳光家园”为主的关爱教育模式,2011年率先在吉安市成立了首个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麦田阳光家园”,目前,全县2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一处以上较规范的留守儿童“阳光家园”示范点,“阳光家园”已成为留守儿童的业余学习中心、生活救助中心、心理辅导中心和亲情联络中心,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等问题。中央、省、市众多领导先后多次莅临遂川调研指导试点工作,充分肯定了“遂川经验”。今年2月,《中国青年报》头版以“遂川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抱团取暖’”为题对“遂川经验”进行了大篇幅专题报道。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4名资深记者在遂川县黄坑乡郑坑阳光家园进行了为期5天的体验式采访,3月8日晚节目在央视一套“赵普说两会”栏目播出,总时长达10多分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长安》杂志、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江西卫视、《江西日报》也先后对我县阳光家园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建设阳光家园,打造一个活动阵地
遂川县各乡镇根据实际,按照“六有”标准扎实推进留守儿童“阳光家园”建设:一是有一块牌子。各“留守儿童阳光家园”由乡(镇)综治办、乡(镇)团委统一授牌。二是有一套管理制度。先后建立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轮流值班、定期活动、书刊器材使用等管理制度,保证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有工作计划、有固定人员、有活动记录、有档案资料、有实在效果。三是有一个活动场所。盘活、整合利用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学校空闲教室、村落社区以及闲置房屋建立活动场所,努力将“阳光家园”建在留守儿童家门口。如黄坑乡8个阳光家园有7个是利用农村各种闲置房屋进行建设的。同时根据各村条件,努力配齐图书室、电脑、电视、乒乓球桌、棋牌等活动设施。四是有一条亲情热线。在各“阳光家园”设立亲情室,统一要求安装一部免费电话,有条件的安装宽带视频,开辟亲情热线,定期开展亲子沟通,组织亲情联谊。五是有一支志愿者队伍。动员邻近各村党员干部和“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组成志愿者队伍,长期牵手“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六是有一系列主题活动。利用“阳光家园”,经常性开展读书、写信、通话等亲情活动以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提高“阳光家园”的吸引力。
(二)整合各方资源,构筑一张关爱网络
遂川县着重从“留守儿童”的保护监护、帮扶关爱等方面入手,构建一张横不留空、竖不断线的保护教育网络。一是构建“四级联动”关爱网。抓牢“县—乡(镇)—学校(村、社区)—社会各界”这条主线,构筑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引导,乡镇党委、政府主导,学校(村、社区)全力推进,社会各界关心关爱的有效模式。县委、县政府将“留守儿童阳光家园”建设作为全县综治工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下发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了县直各单位和乡镇的责任,召开了全县性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各乡镇按照县委要求,制定下发了有关工作方案,并落实了分管领导主抓、团委、妇联、计生、民政、综治办、学校、司法等乡(镇)直部门责任人具体抓,各“阳光家园”建设点由所在学校(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的责任管理体系。同时对留守儿童及其外出务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强化了全县留守儿童信息库建设,做到了留守儿童底数清、情况明、帐卡全,初步形成了动态化管理、个性化调理、网络化服务的留守儿童信息化管理机制。明确了乡镇团委、妇联等部门职责职能,做到一对一的监管、块对块的服务。二是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把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关爱保护板块结合为一体,实行组合教育。对在校“留守儿童”,主要由学校负责,明确各中小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各中小学校全面建立“悄悄话室”,搭建师生平等交流平台,由老师与其结对,制定个性帮扶计划,通过定期家访,定期与监管人联系,落实帮扶责任制。同时依托学校的电脑网络建立“亲情热线室”,以“亲情电话”、“亲情网络”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组织派出所、综治办对网吧、音像、图书等文化服务环境进行整治,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阳光家园”与爱心企业、协会、爱心助学社等牵线搭桥,通过争取上级各项资金和社会捐赠,加大对困难弱势留守儿童的社会救济、学费减免、伙食补助,切实缓解困难“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压力。三是构建“三大阵地”服务网。首先是构建主题教育阵地。充分利用《今日遂川》报、《遂川新闻》等县内媒体和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电子显示屏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大宣传、大教育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通过一对一的心灵辅导、心理疏通和定期物资捐助等,多份关爱、多份关心,使留守儿童在亲情、友情、爱心中健康成长;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亲子书信交流、我与小树共成长、一日爱心敬老、寒暑假探亲、“小手牵大手、共向文明走”等感恩系列活动,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品格。其次是构建健康教育阵地。组织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所与留守儿童阳光家园开展结对共建,通过不定期派出医生开展心理咨询、免费体检、巡回义诊等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再次是构建法律援助阵地。聘请驻校、驻村(社区)警务室民警、法律服务工作者,当留守儿童的“治安保姆”,有针对性地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强化心理疏导,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监护,给予留守儿童亲情关爱。通过讲座、展板、板报等形式,定期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讲活动,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维权力度,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法律知识上空白,及时介入问题儿童的矫正工作,有效预防留守儿童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务求工作实效,建立一套保障机制
根据留守儿童群体关爱教育的特点,积极发挥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探索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服务机制,保障留守儿童“阳光家园”长效运行。
一是结对帮扶制。通过省、市、县挂点单位和部门提供多方面的支持,社会各界爱心捐助,与学校、村、社区共建“阳光家园”,有效解决了建设“阳光家园”的资金困难,加快了“阳光家园”的建设步伐。如县地税局、县委党校、县文广局、县图书馆等9个部门共同捐资赠物,在遂川黄坑乡龙口村郑坑组建立留守儿童“阳光家园”。积极争取麦田计划志愿者在遂川上坑中心学校捐建成立了江西省首个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麦田阳光家园”,募集了全套体育器材、电脑、电视等基础设施,并争取了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留守儿儿童助学金为该校50名留守儿童共捐助了2万元助学金。为遂川汤湖中学与深圳市学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希望之星爱心助学会之间牵线搭桥,为遂川汤湖中学“阳光家园”争取社会关心和物质支持。
二是志愿服务制。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采取“1+1”、“1+N”等模式,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统一制作留守儿童联系卡,明确志愿服务职责,要求志愿者切实做好“四管”即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做到“四掌握”即掌握家庭背景、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即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和健康成长指导员。与留守儿童一起做到“五个一”:即每天进行一次作业辅导、每周打一个亲情电话、每月开展一次谈心活动、每季读一本好书、每学期写一封家信。针对一些村留守儿童数量少,居住地分散的情况,乡村两级结合实际精心挑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居住宽敞、社会信誉较好而又有意关爱儿童的农户为志愿者,把农村留守儿童阳光家园建在农户家中,使其全面负责一、两个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通过志愿者的结对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得到提高,生活更为舒心。
三是互助互动制。一方面,在“留守儿童”外出家长中开展“签一份托管协议、留一个外出电话、学一点家教知识、每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的“五个一”活动,聘请有关教育专家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农忙、节假日等外出创业人员集中返乡之际,对留守儿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进行家教知识、监护人权利义务、维权、技术技能等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监护能力,使每个外出务工家长明确发家致富与管理教育孩子的双重责任。如黄坑乡通过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留守老人开展文体活动,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水平。另一方面,开展“手拉手结对留守小伙伴”等活动,组织双亲儿童与留守孩子结对子,开展“交一个朋友、写一封信、赠一本书、互访一次、学会一样自护本领”互助活动,切实消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同时也让父母在家的儿童学到了留守儿童身上独立、坚强、吃苦等优良的品格。
留守儿童教育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无法回避的严重社会问题。由于这一群体还在加大,问题将更加严峻,从遂川县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实践来看,单靠县级基层力量难以彻底有效破解,要从市级、省级直至国家层面高位推动,才能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一)建议从中央层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措施。要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在现阶段,建议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在城市内设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办学场地,适当的建校拨款和教师配备方面的大力支持等等,解决城市学校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容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二)建议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环境。国家和各级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各农村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建议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创造条件,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与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缺乏有机的合作和沟通状况,可由乡镇党委、政府牵头,组织综治、妇联、团委、工会、学校、村(社区)和基层政法单位等部门,充分利用农村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建立完善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经费投入,依托乡镇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建设,配备亲情上网电脑、亲情电话、电视和青少年读物等,让农村留守儿童假日、假期有场所可去,有健康文娱活动安排,有同龄人交往,还可经常组织留守儿童与远方的父母进行视频聊天、亲情通话,加强亲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