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蓓,指引塞拉斯·马南求索真善的天使

2013-04-25 07:43付云红
考试·教研版 2013年2期

付云红

【摘要】 本文分析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传》中主人公马南在收养及抚养爱蓓的过程中走向真善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小说表达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对真善的向往与追求这一主题。

【关键词】 《织工马南传》 爱蓓 马南 真善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56-01

爱蓓是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在她早期作品《织工马南传》中主要人物之一。《织工马南传》讲述在资本主义刚侵入英国乡村的背景下一个普通农村织工塞拉斯·马南一生的遭遇。爱蓓是马南在丢失金钱和失去信仰之后收养的“叫花孩子”,同时她也是弥补马南空虚精神生活的“天使”,是他求索真善的“引路人”。艾略特通过对“平凡地区里平凡的人所发生的平凡的故事”的不平凡的描写,展示了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田园生活中不和谐因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艰辛生活和这些善良的普通人对真善的向往与追求。

马南最初生活在灯笼广场教区。在这里他“被视为典范的最虔诚的宗教信徒,被灌输的是泯灭人性的加尔文主义的抽象教条。”在这样的环境中,善良忠厚的马南被一个所谓的“同生共死的朋友”威廉·戴恩陷害,被诬蔑为盗窃犯,逐出教会。他的未婚妻萨拉也抛弃他嫁与威廉。马南万念俱灰,“对上帝,对人类都失去了信心”被迫离开。“封闭而愚昧的宗教塑造出马南封闭而愚昧的个人精神世界,被教会开除以及离开教会意味着他二十几年来所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全部缺失。”马南原来所有的对教会和宗教所建立起来的信仰和所做出的不懈追求此刻全然变为幻影,生活中再没有任何精神依托。他离开了小镇,来到拉维罗。

“还有什么比拉维罗更不像灯笼广场的地方么?”在马南的潜意识里,他仍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在拉维罗马南所能做的只有不停地织布和攒钱。此时,失去宗教依托的马南,把金钱看作是唯一的实在的追求。他醉心于金钱所带来的快乐。但好景不长,地主家的“放荡”的二儿子邓塞·卡斯偷走了他十多年来辛辛苦苦所积攒的金币。马南的世界变得更加黑暗。没有了精神追求的马南又丧失了所追求的物质。

在马南的生活处于绝望边缘的时刻,转机奇迹般地出现了。在新年前夜,一个可爱的“小天使”来到了马南的世界。马南无意识的开着大门等候金币回来的举动挽救了小女孩的生命。女孩的妈妈,被地主家的大儿子高德夫雷·卡斯抛弃的摩丽在带着女儿去找高德夫雷的路上失去了知觉,昏倒在路上。马南开着的大门透出来的温暖的灯光指引着小女孩进入了他的房子。此时,马南误以为是他的金币奇迹般的回到了他的家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艾略特意在指明小女孩和金子一样珍贵,让人向往追求。女孩的出现,是一种“异样的神力把马南托举出绝望的深渊”。女孩的到来,给马南的生活注入了生机活力。马南“有种说不明白得惊讶,又突然涌现许多回忆。”“他迷迷糊糊的觉得,这个小孩是个来自那遥远生活里的信使。”

在马南心中仍保留着对真善的追求。小女孩的到来“唤醒了沉睡在马南心中的爱,把人从‘毁灭之城引入‘光明之地”。女孩就是“天使”,指引着马南重新走上寻找真善的道路。

首先,爱蓓的到来打开马南禁闭的心灵。由于失去宗教信仰这一精神依托和金币这一物质依托,马南禁闭了自己的心灵,对生活产生麻木的感情。但当小女孩来到时,“马南决定收养这个‘叫花孩子”,并为女孩取名为爱蓓(马南死去的妈妈和妹妹的名字)。从一开始马南就把女孩看作是自己的家人。马南接受了爱蓓,表明他不再禁闭自己。他开始重新学会关心他人,开始重新追寻生活和生命中的真善和意义。“宗教”与恶行“摧毁了马南的精神世界”,爱蓓的到来却令马南重又相信真善。对爱蓓的照料使马南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其次,爱蓓使马南重新融入社会,接受社会和被社会接受。马南收养爱蓓的举动令村人同情。最初村人对马南“怀疑”,“嫌恶”,“略带轻蔑”,“跟他打招呼和做交易,宁可尽量简短一些”,但由于马南收养了爱蓓,这些人“都以满面笑容和欢愉的询问来对待”马南,开始对其“添上一种比较切实的同情了,在妇女中间尤其如此”。人们开始和马南交往。妇女们给了许多建议,“勤快的主妇告诉他最好该做什么,懒惰的主妇则着重告诉他,它决不能做什么”。出于对爱蓓的考虑,马南“第一次走进拉维罗的教堂”。走进教堂,表明他开始融入拉维罗的生活。爱蓓是连接马南和外界的生活的一座桥,使马南体会到融入社会中的快乐,帮助马南找寻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在与他人交往中才能体会到的真善。

最后,爱蓓本身就是真善的化身。爱蓓初到时,马南把她看成自己失而复得的黄金。后来马南认识到“爱蓓和金钱不同……爱蓓则是个生物,……爱蓓还以她生机勃勃的生活来重新唤醒他的本性”,——唤醒马南心底的真善,——唤醒马南对真善的追求。小说最后写道“有一只手放在人们的手里,徐徐引导他们向前,走向安静光明之境,使得他们不必再往后看,那只手也许就是一个小孩的手。”爱蓓就是这个孩子,她伸出手引着马南一步一步走出绝望,一步一步找寻真善,一步一步达到真善。

参考文献

[1] 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传》,曹庸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2] 崔东《从〈织工马南传〉看艾略特的宗教思想》,《外国文学研究》,2000(1).

[3] 陈蕾蕾《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的新历史主义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2(1).

[4] 李安《论〈织工马南传〉的孤独主题》,《外国文学研究》,2004(1).

[5] 安妮特·T·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