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审美特征与教化作用

2013-04-25 09:56杨尚翡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音乐

杨尚翡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用一些抽象的音乐语汇反映人们实实在在的思想感情,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以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人们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在人们的情感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于音乐特征和教育功能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的,但大多数是将二者分门别类的去探讨,笔者将重点从音乐的表达特征与功能作用着手,讨论音乐与美育、德育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对丰富音乐美学内容、提高审美判断力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还可以使人们对音乐的教化功能有一个重新的审视。

一、音乐的表达特征及审美功能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1]因此,作为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就具有了抽象性、表情性、创造性、传情性和时空性的特征。

所谓抽象性,即音乐的表达是以声音作为媒介,并且限定于艺术的范围,用于艺术的交流。通过各种乐汇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情感,因此不需要有像同样是以声音为媒介的语言所要遵循的语义学规则。所谓表情性,即音乐通过仿照、象征、暗示、文字标题等手段来表现现实。例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常常与故事的情节配合出现,从而使我们产生像悲伤、恐惧等一系列情绪。所谓创造性,即音乐的传送需要一个表演作为中介,而表演者对于音乐又存在着自我的理解,因此对于同一段音乐,表现的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音乐是音乐创作、表演、欣赏三者合一的艺术。所谓传情性,即音乐能带动人的情绪,表现在音乐通过声音刺激人的感官,从而激起一系列的感官体验。所谓时空性,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节奏、旋律等要素。音乐的这些特征使得人们对它的社会功能越来越重视,认识也越来越深刻。音乐的功能包括: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的娱乐功能、音乐的认识功能和音乐的教育功能。而我们所说的美育和德育则集中体现在音乐的教育功能上。

二、音乐美学与审美教育

“‘美学’和‘审美’在英文中是Aesthetic,德文为sthetik,都源于希腊文Aισθητικóζ,即感觉或直觉, 并不局限于人们一般性所理解的‘美’。而‘美’, 即英文的Beauty, 德文为das Schön ( 或die Schönheit),在希腊文中是καλλονη 。由此看来, 我们所说的‘美学’在希腊文的原意中并非是指‘美’的学问。”[2]

音乐对于外在世界的表现,基本上是从本体象征的角度,即构建具有外在世界动态特点的音响世界与其进行整体对应。德彪西曾经说:“音乐恰是一种最接近于大自然的艺术,是一种最善于捕捉大自然的艺术。美术家和雕塑家……他们所提取的反映的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方面,唯一的一个瞬间;只有音乐家擅于抓住黑夜和白日、大地和天空的整体诗意,再现它们的气氛,表达它们无限的节奏脉搏。”[3]音乐通过其旋律线、和声、速度、节奏、音色、力度等因素表现出人类精神世界运动的起伏形态、节奏、延续过程以及不同性质的感情色彩等,经过大脑这个中介,使人们通过各种乐音运动的结构去把握与之相对应的物理运动和精神运动的基本结构。

可见,通过对音乐美的欣赏,人们可以提高把握客体整体结构和动态规律的能力;通过对音乐美的强烈兴趣与敏锐感受力,可以将其转化为追求真理、探究规律的直觉把握能力。

一谈到美育,人们都会把它理解为“审美教育”,即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教育。国家教委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4]从这个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教育对美育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都旨在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三方面共同的内容。蔡元培先生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因此,美育是教育的核心。音乐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它以音响作为表现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结构排列组合,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激发起人类的情感、情绪,使之产生共鸣,达到审美(感受美、鉴赏美,甚至创造美)的目的。

“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理性美;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感情,构成了情感美。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贯注着艺术家鲜明的审美倾向和审美理想,以引导人们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通过音乐鉴赏从而净化灵魂,升华精神境界。”[5]因此从另一层面来看,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经指出:“人的生活在它的整个表现上都是需要和谐和节奏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音乐不但可以使灵魂高尚,而且可以使行为优美。”“音乐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6]可以看到,音乐在美育的同时,也在育人。一段好的音乐,往往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舒畅,烦恼自然而然也少,有了健康的心态,生活才会和谐美好。

三、音乐与道德教化作用

曹理先生在她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提到,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ermann Haken创立了协同学理论,认为在系统内部,协同导致有序。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由此可以推出,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其中一个分支,与德育、体育、智育美育之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协同效应。

德育,顾名思义,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即运用音乐教育达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修养,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家、音乐家和教育家都意识到音乐的审美与人的道德、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意识到音乐美在塑造人、引导人向善方面的特殊的作用。《乐记》中记载,“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7]21《尚书·尧典》中曾记载有舜帝与乐官夔的一段对话:“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讲的是舜帝命令夔主管音乐,教育弟子,使他们成为具有直而温和、宽弘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单而不傲慢的品德的人。可见,在中国古代,古人已经把音乐作为修德养性的重要手段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说过:“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7]21而音乐艺术的这种德育功能,通过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声音或者形象来体现,人们通过对音乐美的欣赏,产生强烈的感受能力、敏锐准确的判断能力,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来对待客体的心理定势及知觉能力。因此,在这种积极先进的审美理想的引导下,人们就会以美的法则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外表、举止、服饰、谈吐与心灵、性格、情绪、情感统一在美的基调上。所以,音乐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伦理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

反映被压迫、被侵略民族爱国思想的音乐作品可以动员全民族人民奋起反抗统治阶级。国内外这样的音乐作品有许多。例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名作《纳布柯》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威尔第作品的民族性和英雄性在这部作品中首次彰显,从此奠定了他在世界歌剧史的地位。这部歌剧创作于18世纪初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前期,歌剧题材来自于《圣经》故事,古巴比伦国王纳布科征服了犹太人,被奴役的囚徒们过着凄苦的生活,这是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以此为背景穿插一条爱情线索,纳布科的两个女儿同时爱上敌军的首领,姐姐阿比哈衣意图篡权夺位并陷害妹妹费涅拉,结果是恶人终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看似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威尔第却用较多的笔墨描述了被压迫被奴役者的无奈、渴望获得自由解放重回家园的向往。威尔第借用这个故事来传递着意大利民众反抗奥地利殖民统治的爱国主义呼声,无论在音乐、人声、配器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第三幕《前进,我的思想,佐以金色的翅膀》有一首希伯莱人的大合唱(Va Pensiero,su llali do rate)既被奴役的囚徒们演唱的《在巴比伦河上》(见谱例1)

这是此首合唱曲的主题乐句,在整首作品中反复出现,不断变化反复出现四次,变奏手法是作曲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旋律、情绪在不断的重复中变化加强。而音乐表情记号由最初的弱拍开始逐渐加强至最强音,最后又回到最初的宁静,其中经历了几次强弱反复最终形成了一个 P-PP-ff-PP-ff-PP 的整体表现趋势,这种不断的强弱反复表情记号达到了这样的效果①表现犹太奴隶的忧郁痛苦,反复期盼的不安定的心情,不安定的因素推动了音乐的进行②使歌词与旋律在整体上更加统一,戏剧性与抒情性在剧中得到很好的结合。

乐曲旋律曲调激昂有力,连续的附点强劲有力表现了深刻强烈的情感张力,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斗志(见谱例2)

歌词优美,语言简单朴实:我们坐在巴比伦河的岸边,想起锡安就泪流满面上…压迫我们的人要我们唱歌,侵略我们的人让我们弹琴,我们痛饮杯中苦涩的酒,……主啊,请你记住我们的冤屈,主啊,请赐予我们灵魂和勇气,我们将为此忍受。歌词反映了犹太人饱受被奴役、压迫的痛苦,它的内容与当时意大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似,威尔第的音乐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的反应和共鸣,并对意大利的民族复兴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部歌剧首演于斯卡拉歌剧院,一经上演便引起轰动,每晚斯卡拉歌剧院座无虚席,连续上演65场,这首合唱也迅速在全国得到普遍传播,人们纷纷走上街头高唱“前进,思想,佐以金色的翅膀”鼓舞了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独立的希望和要求,大大激发了意大利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这首大合唱也成为反压迫反殖民的战歌和代名词,被称为意大利第二国歌,意大利革命越冬的领袖玛志尼认为威尔第在音乐上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在政治上所做的努力,其作用是一致的。可以起到同样功能和作用的作品还有许多像中国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聂耳创作的、现在被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它强有力的节奏,上扬的旋律,加上鼓舞人心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组成我们新的长城……”给中国人民以精神支持,激励着人们奋起反抗侵略者。

用于表现人类道德观的作品也可以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起一定的作用,使之符合高尚的道德规范,形成高尚的情操。此外,深刻揭示人生的意义、歌颂人类的本质力量的作品,也可以激励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德国作家Hoffiman在谈到音乐的时候说道:“不是它的奇妙的声音在我们内心世界引起反响,鼓舞我们走向更崇高、更积极的生活吗?”[8]

总而言之,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时代的号角。通过把先进的社会思想、积极的人生观、进步的政治观以及道德观融入到音乐美的内涵和形式中,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它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把音乐教育给人的一种手段,就给音乐教育者们在教育中选择合适的音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要有能够指导教学的音乐教学大纲,还要有懂专业、能基本上满足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此外,在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上也应该有目的性、指导性,真正使音乐教育向培养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赵 沨,赵宋光.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1.

[2] 杨燕宜.“美学”及“审美”考源——兼谈德国近现代艺术教育 [J].人民音乐,2007(10):68.

[3] 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45.

[4] 邹力宏.论音乐文化对人的塑造[J].江西社会科学,2007(12):188.

[5]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普罗塔戈拉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6] 吉联抗译注.乐记[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22.

[7]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8] [匈]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M].张洪岛,张洪模,张 宁,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29.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音乐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音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