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花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田水利;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农田水利工程面临的问题
1.1工程施工不规范,监理不到位,质量较差
水利工程修建初期,设计方案是工作人员依据经验拍脑门决定,没有参照工程设计标准,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不具科学性。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取也没严格按照工程标准,就地取材方便省事。同时自建自监,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1.2工程建设标准低,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灌区主要水利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国家投人少,工程建设标准低,先天不足,加之运行时间长,维修资金缺乏,老化损坏严重。
1.3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1.4工程所有权不明晰,建设资金不到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鉴于国情,在相当长时间内,农民群众仍然是农村水利的建设主体、投入主体,但含糊不清的“集体建设、集体所有、集体管理”观念,使工程产权不明晰。农民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村级工程几乎处于失管状态,使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现了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出工难、用地占地难、串地调地难。再加上农民群众局限在建设的主体,没有成为工程管理的主角,由此,类似水库出险、提防坍塌、河道淤积、渠道渗漏、泵站老化、饮用水工程瘫痪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1.5水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灌区田块面积大且不平整,达不到畦田灌溉面积规格,加之灌区群众对小畦灌溉技术了解甚少、灌水技术粗放等原因,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仅为0.76-0.85,低于节水灌溉标准体系规定的0.90的要求。
1.6节水意识淡薄,不利于节约用水
灌区群众节水意识淡薄,认为灌水越多,作物产量就越高,导致灌水粗放与水资源浪费。
1.7管理方式粗放,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原有农村水利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主要表现在:一是产权不明确,多年来,水利设施由国家、集体投资,群众投劳建设,这样使得其产权、管理权不明晰,工程所有者和使用者权责不明显、利益不直接。二是管理制度、方式粗放,责、权、利不统一,造成管理者不受益,受益者不管理的现象。三是工程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管护、维修责任不能具体化,人为破坏严重,有的老化失修,使工程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国家负担重,群众不满意。
2.解决对策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分区治水思路,为使农田水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下去,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2.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上来认识和做好农田水利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工作。
2.2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在县域综合治理中,对于每一个项目,有关实施单位和项目区各乡镇为成员,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负总责,各项目实施单位法人为所实施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组长和项目第一责任人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任务和目标,从上到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签定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任务指标落实到部门,明确进度,强化措施,跟踪检查,定期通报。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县委、县政府或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通报建设进度,对完不成任务的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和行政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3进一步强化措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使农田水利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稳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项目招标、施工、技术和财务等小组,细化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分工,将绩效与年度考核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起有奖有罚的有效工作机制。
2.4着眼未来,做好科学规划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做了“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立足于现实,着眼未来,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农田水利项目的科学规划,做到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以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2.5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规范项目建设管理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发挥,工程建设中要全面落实“四制”管理:一是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二是完善工程建设招标制;三是严格落实工程建设监理制;四要进一步完善合同制,将工程建设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2.6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
为使工程建成后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在总结以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或组建农民用水协会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让受益主体成为管理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对灌区进行宏观调控和加强政策引导的轨道上来。
2.7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
新形势下,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育出一批新型农民,不仅要求工程管理者和使用者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既要了解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又要掌握新形势下的农业生产技术。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做好科技培训的实施方案,举办农民知识和技能培训班。
3.结论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农村水利工程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所起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农村水利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转变传统农村水利理念,扩展农村水利的服务范畴;加快制定相应管理政策,让水利工程的管理走上健康稳步发展的道路;同时,完善管理服务制度,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夯实农村水利的技术班子;并通过政府决策、农民参与的方式,使农村水利工程走上永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