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双平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口。作业是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延续的重要环节。转变数学教育观念,将“布置作业”转向“设计作业”。 通过对课前预习作业、分层式作业、错题式作业、一题多变式作业的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习题;作业;设计;数学;效果
学生过重的课业“重”在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在题海中拼搏。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应该灵活巧变数学习题。设计适合学生、吸引学生的作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喜欢数学的学生更投入,不喜欢做数学作业的学生喜欢做数学作业,让他们的个性在作业中都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发挥,成为发展的时代新人。
1.精心设计新课学案的课前预习题
新课学案是学生预习新课的主要导向。精心设计新课学案的课前预习题,采用学生分组,每小组预习后进行组员交流、检查,找出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深度问题,上课前让两位学生进行讲解,对本堂新课的理解和疑惑,然后教师进行讲解指导,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实践,似乎发现学生都聪明了,爱思考了,改变了以前上课不动“手”,不动“脑”现象,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质量也提高了,学习的习惯和态度大大改善。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增强。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下册5.5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新课学案。
1.1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及判定定理3,会选用判定定理进行简单应用。
(2)在探求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学习观察、类比、猜想、推理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归纳能力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兴趣、领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善于观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以及共同合作的好习惯。
1.2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判定定理2、判定定理3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能根据已知条件的特点合理选用判定定理。
1.3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4知识回顾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从边看;(2)从角看;(3)从对角线看。
1.5探究新知:(1)问题: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块ABCD,假如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余下碎片如图,聪明的技师很快将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画了出来,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2)回顾反思:根据以上探究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A用定义;B用判定条件;C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2、3。
1.6巩固新知:(1)填一填:如图,四边形ABCD中,(1)若AB∥CD,(2)若AB=CD,(3)若对角线AC,BD相交于O,OA= OC=3,OB=5分别补充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CD都为平行四边形。(2)例题精析。例:在□ABCD中,已知点E, F在对角线AC上,且AE=CF, 求证:四边形BEDF为平行四边形。
1.7回顾反思:(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已有哪几种?这些方法是从什么角度去考虑的?(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这几种判别方法的,这样的探讨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3)你还有其他的疑问吗?
2.灵活设计课前训练习题
数学课前训练是指在上正式新课之前5分钟让学生做的练习,可以是几个填空题,也可以是几道计算题,而这些题目都是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训练和巩固,旨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后进生的成绩提高非常有效,利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作业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例如:看准了再选(每题5分,共40分)
(1)函数y=,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1 B、x≠0 C、x>-1且x≠0 D、x≥-1且x≠0
(2)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b的符号是( )
A、k>0,b>0 B、k>0,b<0 C、k<0,b>0 D、k<0,b<0
(3)关于函数y= -x-2的图像,有如下说法:
①图像过点(0,-2);②图像与x轴的交点是(-2,0);③ 由图象可知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④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⑤图像是与y= -x+2平行的直线,其中正确说法有( )A、5个 B、 4个 C、3个 D、2个
(4)一次函数y=(m-1)x+m2+2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是3,则m的值是( )
A.± B.±1 C.-1 D.y=-2
(5)直线AB∥x轴,且A点坐标为(1,-2),则直线AB上任意一点的纵坐标都是-2,此时我们称直线AB为y=-2,那么直线y=3与直线x=2的交点是( )
A、(3,2) B、(2,3) C、(-2,-3) D、(-3,-2)
(6)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当x<0时,y的取值范围是( )
A、y>0 B、y<0 C、 2 (7)函数y=kx+b(k、b为常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不等式kx+b>0的解集是( )A、x>0 B、x<0 C、x<2 D、x>2 (8)图1是水滴进玻璃容器的示意图(滴水速度不变),图2是容器中水高度随滴水时间变化的图像。 图1 图2 给出下列对应:(1):(a)-(e) (2):(b)-(f) (3):(c)-h (4):(d)-(g)其中正确的是( ) A、(1)和(2) B、(2)和(3) C、(1)和(3) D、(3)和(4) 3.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式”习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作业,是指像吃自助餐一样,让学生在所罗列的作业中挑选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作业。这种作业在容量上考虑了学生的量力性和差异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可以将“分层式”作业内容分为规定题和自选题A、B两类,一般规定题5-6题,自选题A、B各1-2题。具体要求:①对后进生,侧重于例题所讲内容和例题相仿的基本题,即每次作业中的规定题。②对中等生,侧重于例题及和例题相似的变式题,即自选题A,但必须完成规定题。③对优生,侧重于应用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题及开发学生智力的拓展题,即自选题B,但也要完成规定题。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