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作业形式 提高教学效果

2013-04-23 02:56黄双平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6期
关键词:习题效果作业

黄双平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口。作业是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延续的重要环节。转变数学教育观念,将“布置作业”转向“设计作业”。 通过对课前预习作业、分层式作业、错题式作业、一题多变式作业的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习题;作业;设计;数学;效果

学生过重的课业“重”在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在题海中拼搏。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应该灵活巧变数学习题。设计适合学生、吸引学生的作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喜欢数学的学生更投入,不喜欢做数学作业的学生喜欢做数学作业,让他们的个性在作业中都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发挥,成为发展的时代新人。

1.精心设计新课学案的课前预习题

新课学案是学生预习新课的主要导向。精心设计新课学案的课前预习题,采用学生分组,每小组预习后进行组员交流、检查,找出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深度问题,上课前让两位学生进行讲解,对本堂新课的理解和疑惑,然后教师进行讲解指导,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实践,似乎发现学生都聪明了,爱思考了,改变了以前上课不动“手”,不动“脑”现象,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质量也提高了,学习的习惯和态度大大改善。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增强。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下册5.5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新课学案。

1.1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及判定定理3,会选用判定定理进行简单应用。

(2)在探求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学习观察、类比、猜想、推理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归纳能力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兴趣、领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善于观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以及共同合作的好习惯。

1.2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判定定理2、判定定理3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能根据已知条件的特点合理选用判定定理。

1.3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4知识回顾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从边看;(2)从角看;(3)从对角线看。

1.5探究新知:(1)问题: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块ABCD,假如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余下碎片如图,聪明的技师很快将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画了出来,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2)回顾反思:根据以上探究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A用定义;B用判定条件;C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2、3。

1.6巩固新知:(1)填一填:如图,四边形ABCD中,(1)若AB∥CD,(2)若AB=CD,(3)若对角线AC,BD相交于O,OA= OC=3,OB=5分别补充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CD都为平行四边形。(2)例题精析。例:在□ABCD中,已知点E, F在对角线AC上,且AE=CF, 求证:四边形BEDF为平行四边形。

1.7回顾反思:(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已有哪几种?这些方法是从什么角度去考虑的?(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这几种判别方法的,这样的探讨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3)你还有其他的疑问吗?

2.灵活设计课前训练习题

数学课前训练是指在上正式新课之前5分钟让学生做的练习,可以是几个填空题,也可以是几道计算题,而这些题目都是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训练和巩固,旨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后进生的成绩提高非常有效,利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作业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例如:看准了再选(每题5分,共40分)

(1)函数y=,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1 B、x≠0 C、x>-1且x≠0 D、x≥-1且x≠0

(2)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b的符号是( )

A、k>0,b>0 B、k>0,b<0 C、k<0,b>0 D、k<0,b<0

(3)关于函数y= -x-2的图像,有如下说法:

①图像过点(0,-2);②图像与x轴的交点是(-2,0);③ 由图象可知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④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⑤图像是与y= -x+2平行的直线,其中正确说法有( )A、5个 B、 4个 C、3个 D、2个

(4)一次函数y=(m-1)x+m2+2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是3,则m的值是( )

A.± B.±1 C.-1 D.y=-2

(5)直线AB∥x轴,且A点坐标为(1,-2),则直线AB上任意一点的纵坐标都是-2,此时我们称直线AB为y=-2,那么直线y=3与直线x=2的交点是( )

A、(3,2) B、(2,3) C、(-2,-3) D、(-3,-2)

(6)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当x<0时,y的取值范围是( )

A、y>0 B、y<0 C、 2

(7)函数y=kx+b(k、b为常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不等式kx+b>0的解集是( )A、x>0 B、x<0 C、x<2 D、x>2

(8)图1是水滴进玻璃容器的示意图(滴水速度不变),图2是容器中水高度随滴水时间变化的图像。

图1 图2

给出下列对应:(1):(a)-(e) (2):(b)-(f) (3):(c)-h (4):(d)-(g)其中正确的是( )

A、(1)和(2) B、(2)和(3) C、(1)和(3) D、(3)和(4)

3.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式”习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作业,是指像吃自助餐一样,让学生在所罗列的作业中挑选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作业。这种作业在容量上考虑了学生的量力性和差异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可以将“分层式”作业内容分为规定题和自选题A、B两类,一般规定题5-6题,自选题A、B各1-2题。具体要求:①对后进生,侧重于例题所讲内容和例题相仿的基本题,即每次作业中的规定题。②对中等生,侧重于例题及和例题相似的变式题,即自选题A,但必须完成规定题。③对优生,侧重于应用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题及开发学生智力的拓展题,即自选题B,但也要完成规定题。例如:

规定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3ax2-3ay4;(2) 2xy-x2-y2;(3)3ax2+6axy+3ay2;(4) 4x2y2-4xy+1;(5)(x2-2y)2-(1-2y)2;(6)(x2+1)2-4x2;自选题A:如果在一个半径为a的圆内,挖去一个半径为b(b

4.巧妙的设计“错题式”习题

在教学中,教师最不能理解的是,明明已对学生讲清的问题,为什么还是一错再错,明明当时会做的题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再碰上就又不会做了。于是教师就进行相同题型的大运动量训练,殊不知,这会产生学生厌学。面对这一现状,我时时会陷入深思:什么样的作业纠错更适合学生?于是就尝试在教学中设计用“错题式”作业。

所谓“错题式”作业,就是教师利用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错误——错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找出错误的原因,制定策略并积极开展有效的训练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减负增效”和“人本回归”的目的。

例如:某学生整理的审题错误如下:

①“龟兔赛跑外传”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飞快的追赶,终于抢在乌龟前面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

图11-11

我们都知道在龟兔赛跑中乌龟获胜,但这题却是兔子赢了,审题不清

②已知,直线y=2x+3与直线y=-2x-1。

(1)求两直线交点C的坐标。

(2)求△ABC的面积。

(3)在直线BC上能否找到点P,使得S△APC=6,若能,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第三问考虑问题不全面,点P可能在BC的延长线上,也可能在CB的延长线上,结果完全不一样了,解题过程也不一样。为此,他给自己制定了两条学习策略:(1)不要思维定势,看清题目要求。(2)克服急躁,求胜心切的心理。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学生有自己通过整理去发现问题,自我反思、制定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这种作业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它量少质高,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最大限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取得最大的效率。

5.设计“一题多变式”的习题

在教学中,我提倡学生做一道题收获一道题:不仅要会将给定的题目分析进行解答,还要学会总结反思解题规律、方法思路、技巧、数学思想方法等,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学会对一道习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变式,在变化中分析、思考,从而达到将知识学活、学会学习的目的。

例如:“一次函数”的复习课,用一道题目的变式囊括所有知识点的复习。

例题:已知函数y=(3-k)x-2k+18是一次函数,求k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考查一次函数的定义:y=kx+b中k≠0。

一变:k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3-k)x-2k+18的图象经过原点。

设计意图:考查点与图象和点的坐标与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象过原点等价于 x =0, y=0满足y=(3-k)x-2k+18。

二变:k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3-k)x-2k+18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设计意图:考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问题,并能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表示交点的纵坐标,即-2k+18(一般式中的b)大于0。

三变:k为何值时, 一次函数y=(3-k)x-2k+18y随x的增大而减小(或:(a,b)(m,n)均在一次函数y=(3-k)x-2k+18图象上,且an,求k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考查一次函数的性质。

四变:k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3-k)x-2k+18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设计意图:学习一次函数的最重要方法是数形结合.结合图象,将问题转化为解关于k的不等式组。

五变:k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3-k)x-2k+18图象平行于直线y=-x。

设计意图:考查决定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因素,这里只涉及简单的情形:两条直线平行等价于3-k=-1(即一般式中的k相等)。

六变:直线y1=(3-k)x-2k+18与直线y2=2x+12交于点P(-1,a)。

(1)求k的值。

(2)x为何值时, y1>y2。

(3)求直线y=(3-k)x-2k+18、直线y=2x+12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1)交点的意义:点P(-1,a)同时满足y=(3-k)x-2k+18与直线=2x+12,从而求得a,k;(2)解决第二问时有多种方法:解不等式,数形结合;(3)第三问需要借助图象明确所求的图形,弄清点的坐标与线段长的关系(这是学生的易错点,补充强化练习:如果直线y=-2x+k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9,求k的值)。

总之,精心设计、合理布置数学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对学生来说,通过及时完成作业,可以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产生新的学习欲望。对教师来说,也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反馈信息,可以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以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胡兴余著.中学数学教学思想与方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0.

[4]薛晓芳.作业设计的新取向[J].2008.

猜你喜欢
习题效果作业
快来写作业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