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乐
摘 要:“意识形态”对于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普遍认识。毛泽东承继前人的思想,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一直都非常强调意识形态的功能。但是他的认识有正确的一面,也有将意识形态的功能极端化的错误的一面。
关键词:毛泽东;意识形态;功能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01-02
“意识形态”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专门为“意识形态”做出标准的定义,他们多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一类的语词来说明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意义或者将其归结为社会意识从而表示其“中性”意义,但他们深刻揭露了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并创造性地科学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源泉及其反作用。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在他的著作中“意识形态”一词有多个对等词,如“文化”、“主义”、“观念形态”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他看来,虽然意识形态是自觉地、系统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受其制约,但同时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如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比作一艘大船,那么意识形态对这艘大船所发挥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一、意识形态功能观分析
(一)“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
“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100然而就是这种“思想”,也就是意识形态,可以为处于社会剧烈变动时期的人们提供一种理想的社会发展蓝图,引导人们从迷茫中探寻出社会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这就是毛泽东在其著作中所表达出的意识形态的社会导向作用、思想引领作用。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就已对此有所认识,认为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种思想上的共识,如他曾写道:“我想这种空气,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554。在革命战争过程中,毛泽东更加关注意识形态对革命队伍的思想引领作用。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谈及红军士兵为什么能忍受得住艰苦的生活,毛泽东答道:“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3]64面对革命队伍中不断出现搞本本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奉行经验主义将苏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模式化的错误倾向,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人们摆脱了错误思想的牢笼,引领全国人民走向革命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警告说:“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4]803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苏联模式而遭遇种种弊端后,毛泽东又及时地提出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二)“革命文化……是有力武器”,意识形态具有显著的驱动功能
在革命中,真枪实弹固然重要,但意识形态却在鼓舞士气、聚集斗志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厂房机械固然重要,但意识形态在凝聚人心、激发干劲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广泛论述了意识形态的驱动功能。他在其早期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曾热烈赞扬农村政治宣传的巨大作用:“有农会的地方普遍举行了政治宣传,引动了整个农村,效力很大”,他还提出建议要利用各种机会把以往简单的口号内容充实起来,意义更加明了一些,要普及政治宣传[3]35。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曾强调用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对发展国民经济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初期谈及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时,他深刻地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而凝聚人心、人力的正是政治精神,“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5]509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明确地阐明了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5]663-664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将中国革命看成是包括了经济革命、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总体性革命,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革命以观念形态反映其他两种革命并为它们服务。同时他还强调作为革命理论(文化)的意识形态在革命战争不同时期的驱动作用表现有所不同:“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路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5]708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又明确指出,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建设具有强大的动力作用。他指出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4]768-769
(三)社会主义建设中必要有一个“文化建设高潮”,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维护功能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阶级或者政党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社会阶级、集团根本利益在观念上的反映,是一种自觉理论系统,是“一定社会最权威的解释体系”[6]18,具有增强政权合法性、维护国家稳定的特殊功能。因而统治阶级在实施其统治时,不仅使用实体性工具即各种制度和设施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且还要通过观念性工具即意识形态干预人们的思维方式。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尤为重视意识形态对新生国家政权的维护功能。在《论十大关系》中,他严厉批评了那种“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已经过时了”的论调,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对于镇压反革命,抵抗帝国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极大作用。在向拉美国家介绍社会主义改造的做法和经验时,他指出通过搞自我批评等多种形式引导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思想、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在1956年举行的中共八大开幕式上,他又强调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全党,从而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维护并建设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他认为虽然经济基础实现了根本性变革,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还会长期存在,并极度关乎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和巩固。为此他明确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高潮。”[7]345要用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人、鼓舞人,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筑起牢不可破的思想防线。此外,意识形态的维护功能还表现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对抗中。他一向支持亚非拉受压迫的、具有强烈民族独立意识的国家反抗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并希望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应该破除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迷信,对此他曾谈到:“帝国主义者长期以来散步他们是文明的、高尚的、卫生的。这一点在世界上还有影响,如存在一种奴隶思想……现在我们有些人中还有这种精神影响,所以我们在广泛宣传破除迷信。过去中国人中有恐美病,要去掉他的影响。”[8]320-321可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意识形态将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权的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外交保证。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意识形态功能的认识大多是较为准确的,但是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继续推进,尤其是在1956年苏联内部发生“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以后,他沿着重视意识形态功能的思维惯性进一步提高了对思想意识领域中阶级斗争的警觉。1957年3月,他说:“我们国内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还有阶级斗争,主要是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阶级斗争,而且还很尖锐。思想问题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9]282以至后来他将阶级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把社会问题都归结于思想问题,企图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使全社会达到一种缺乏物质根基的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思想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如文艺领域的大批判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等等,将个人的一切行为都赋以意识形态色彩,混淆学术与政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严重偏离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正常轨道,其后果相当可怖: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遭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沉重打击,生产几近停滞,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被挫伤,最终阻滞了社会发展进程。
三、结语
毛泽东对意识形态功能的认识是深刻的,然而在一定社会阶段对其作用的理解又有失片面或走向极端。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认识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巨大的启发或警示作用。与当前的实践相结合,去伪存真,它的积极作用定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