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云,王 刚,王 芳,陈 平,纪 灵
(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烟台 264006)
荣成市船舶工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孙淑云,王 刚,王 芳,陈 平,纪 灵
(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烟台 264006)
船舶工业是荣成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长期集聚发展,荣成市现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修造船基地,在全国船舶工业产能分布格局中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然而,面对当前国际船舶市场持续萎靡不振,船舶行业陷入深度调整周期。如何突围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荣成船舶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文章以荣成市船舶行业现状分析与评价为基础,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通过借鉴国内外船舶行业发展经验,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期待能为推动荣成市船舶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荣成;船舶工业;现状;对策
荣成市最大的优势是海,发展造船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篇。荣成市东临国际海上运输主航道,海岸线长达487 km,位于世界造船金三角的中心地区,是国际业内人士公认的最适合船舶建造的地域之一。
荣成市深水良港多、港湾腹地大,发展造船业条件优越。但过去仅限于传统渔业及小型渔船修造,潜力远未挖掘出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近几年荣成市积极进行产业转移,以岸线资源再开发推动造船产业升级换代。伴随着国际造船产业的加速转移,荣成市坚定不移地把造船作为荣成工业的龙头产业倾力培植,聘请权威机构规划了总跨度50 km、海陆面积40 km2的造船产业带,坚持内涵扩张与外延引进并举、骨干培植与簇群配套并举、国资民资外资并举,使造船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构筑起以马兰湾、马山湾、俚岛湾、石岛湾和靖海湾为主体的五大造船板块 (图1),实现了由单一渔船修造到集装箱船、客滚船、钻井平台等综合开发的转型升级[1]。
图1 荣成国际修造船基地规划
目前,荣成市船舶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产业和经济规模。荣成市在2012年全国50强企业排名中,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荣成市神飞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荣成造船工业有限公司、山东百步亭船业有限公司名列其中。综合比较荣成市与威海市的发展,从2008—2011年,荣成市GDP在威海市GDP中占据约1/3规模,而荣成市造船及零部件产业占荣成市GDP总量的1/3(图2)。
2.1 船舶配套竞争力
现阶段,就某种意义上而言,荣成的船舶制造主要是在修造 “船壳”,即造自己的船壳、装别人的配件。在我国船舶配套领域,本土设备装船率不足40%,江苏的船舶配套率是30%,浙江的船舶配套率是15%,而荣成市船舶设备配套率虽然近几年坚持了招商引资与本地转型同步推进的举措,但目前就船舶配套率而言也只是由2003年的不足3%提升到12%左右。从国内外船舶行业的发展来看,提高本土化船舶配套设备装船率不仅可大大降低造船成本、大幅吸纳造船产业下游利润、广泛增加就业,而且能够同时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说,荣成市的船舶配套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船舶行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2.2 资源利用竞争力
与南方先进地区相比,荣成船舶企业的规模、产能与宝贵的岸线资源不成比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乱而散等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零星分散的修造船厂占用着优质岸线,造船水平低,岸线资源利用低,对造船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设施重复投资现象突出,市内众多船舶制造企业仍处于闭门造船、各自为战的状态。在管理方面,船舶企业管理层出现严重老化,企业成本管理意识较弱。在发展模式方面,没有形成健全的社会化协作体系,围绕总装造船的专业化配套群落不发达,从而导致总装造船企业生产效率低,高效的现代造船模式未真正建立起来。
总体而言,资源利用的低效性,影响了荣成市造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专业人才竞争力
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造船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荣成市船舶和配套产业发展迅猛,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专业人才的匮乏和流失。荣成市造船业2万产业工人中,具有初级职称技术人员不到10%,中级以上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由于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原因,船舶企业很难引进和留住高、精、尖人才。如,黄海造船每年都有大学生被南方大型船舶企业高薪聘走,直接导致了研发能力下降,严重制约了船舶工业向高、精、尖发展的前进步伐。
2.4 市场竞争力
一是市场持续低迷,订单少,后续发展能力不强。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航运市场持续低迷。荣成市各造船企业也身陷其中。
二是资金和汇率问题,加大了船舶制造业出口风险。随着国际造船市场低迷和汇率变动等因素,加大了船舶出口风险,加之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增加了以出口为主的船舶企业的经营成本。如,黄海造船有限公司生产的600标箱出口货船。签订合同价格为1 000万美元,首付20%,交船期为1年,然而当年人民币升幅为6%,到交船时就要损失近300万元人民币。如果考虑到钢材涨价因素,每艘600标箱出口货船就要损失1 250万元人民币,年交15艘就要减少利润18 750万元人民币。
2.5 社会环境竞争力
荣成船舶工业历史悠久,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就是20世纪60年代全国八大渔轮修造厂之一。目前,荣成拥有一批优质造船企业,如在2011年中国船厂的前100名企业排名中,荣成有6个船企入围,这些企业完全可以成为荣成船舶企业的龙头,可在全国的船舶企业发展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带动荣成的船舶行业开展新一轮的竞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海洋经济加快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船舶工业将进入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船舶工业全面做强提出更紧迫的要求。产业发展一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船舶工业的发展转型也面临重要机遇。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指明船舶工业发展的方向,“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新型高性能远洋渔船、海洋调查船、冰区船舶,培育豪华邮轮、旅游观光游艇等品牌产品。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大船厂的分段制造生产体系,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形成适应现代造船模式的船舶工业产业集群”[4]。
荣成船舶工业要充分借助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个难得的机遇,在着力发展蓝色经济的同时,加快船舶产业集群化发展,这也是荣成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市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 “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以及建设 “美丽荣成、幸福荣成”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5]。
此外,2012年农业部出台了 《关于促进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在加强远洋渔业能力建设方面明确提出,要以高效、节能、环保和安全为目标,积极推动远洋渔船及船用装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逐步实现远洋渔船的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大力提升远洋渔船装备水平。
荣成市是传统的海洋渔业大市 (县级),有着良好的船舶制造,尤其是渔船制造基础。在当前国际海运市场持续低迷,造船行业进入周期性低谷的严峻形势下,新建和改造渔业项目的实施,可有效破解造船行业面临的接单难、交船难、盈利难和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可直接带动船舶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4.1 错位发展船舶工业,打造特色船舶产业集群
鉴于国内外造船及荣成造船企业现状,探索荣成市船造市场的转型,应是当务之急。
首先,应把造船重点放在做 “特”、做“强”上。特色造船是活力之源。荣成船舶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适应国内外船舶行业发展的变化,更需要结合荣成实际,走出荣成的特色之路。荣成是全国海洋渔业和海洋食品强市,海洋渔业是荣成强有力的支柱产业。荣成船舶工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建造商业类船舶,更需要适应荣成渔业经济发展,为荣成市渔业经济发展服务。一方面,荣成市造船渔业底蕴丰富,应特别抓住国家鼓励扶持的建造超低温金枪鱼钓船、大型鱿鱼船优惠政策,发挥荣成市建造远洋渔船的优势,在远洋渔业装备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还要以提高广大渔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依靠科学技术,谋求适宜荣成海洋渔业、海洋农牧业生产生活的特色船舶,力争把渔民从传统的手工模式中解放出来,为荣成发展渔业强市及现代化渔业服务。
其次,发挥国际黄金海运通道优势,加快发展修船业。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船东没有资金造新船,大部分船主采取延长船龄,并趁航运市场不景气加大了对营运多年的船舶的修理和改装力度,修船业务量激增,修船和拆船的市场越来越引人关注。再加上荣成市地处国际黄金海运通道,为荣成市修船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荣成也应合理利用这些潜在先机,对修造船行业予以重视,培养扶持一些船舶拆修企业。一方面更加完善荣成船舶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在经济危机时期避实就虚,发掘新的市场,创造利润增长点,为经济危机过后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4.2 加快造船业整合,提高造船业规模效益
从国际航运市场形势看,近期出现大逆转的可能性较小,全球造船业重新洗牌不可避免,日本和韩国已经加快造船业整合步伐。规模的大小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与其等待自然死亡,不如主动通过兼并重组,将造船业结构调整与培养一流船企相结合,全面提升造船业整体竞争力[6-7]。
首先,整合资源,打造龙头。荣成目前拥有数量众多的修造船和船舶配套企业,造船业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融资难、并且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弱。结合荣成市船舶发展规划,荣成的造船企业的未来能够在我国占据一席之地,其发展应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缩减企业数量,大幅度提升企业规模,这就需要在企业间开展重整整合。其次,更新观念,政府推动重整整合。荣成的造船企业性质较为单一,绝大部分为本地渔业公司下属企业。荣成的渔业公司多为家族性质的企业。从某种性质来说,造船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家族因素的制约。造船企业作为家族企业的下属企业,在拥有造船这一固定资产资源的前提下,即便没有船只可修造,但他们都不想放弃家族的控制权;即便勉强维持企业的存在,也不肯被其他企业兼并或重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观念意识的改变,荣成船企的整合难度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强制性措施,实施中小型船企的关停并转,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来促进其整合,以提升荣成造船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自主创新,并建立科学合理、与国际同步的造船企业管理制度,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船企和造船品牌。
4.3 加快发展配套业,促进配套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荣成未来船舶产业做强做大,需要充分吸取其他区域船舶配套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政府加以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具有一定规模、资本积累较雄厚、技术力量较强、装备设施较为先进的机械加工生产企业,以合资、合作、嫁接或技术改造等形式,积极向生产船舶配套件方向拓展,不断提高船舶配套产品本土设备装船率和竞争力,努力实现优势产品的系列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当然,发展配套产业,并不意味着所有船舶配套都需要自行发展。要抓住荣成配套产业已经形成规模的,重点发展某几个配套方向。要有计划地引导中小型船舶修造企业向船舶分段、设备模块和钢结构件建造等专业化方向发展。要借鉴韩国政府将原有100余家造船企业整合形成三星重工、现代重工、STX和大宇造船4家造船集团企业的经验,引导相关企业通过联合、并购等举措进行整合,提高竞争能力和抗国际风险能力。
4.4 提升船舶产业集群中的设计与研发能力
船舶行业的发展,规模是竞争力的一个要素,技术则是更重要的环境。荣成造船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处于被动局面,要应对世界造船形势的变化,就必须走技术之路、品牌之路、标准化之路。一旦技术上的差距缩小了,劳动力优势也就能够转化成价格优势、市场竞争优势。
4.4.1 加大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新
由于自主创新需要较大的资金、人才、设备投入,所需研发时间较长,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无疑增大了自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即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政府应当为企业构筑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民间投资主体在内的多方融资渠道,化解船舶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资金风险。同时,政府应当在企业研发投入及内部培训支出等方面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4.4.2 对现有硬件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推动船舶设施的优化升级
荣成近年来加大了造船基础设施投入,使造船生产能力急剧扩张,但是大多数投入只是放在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没有对现有硬件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即只重视了量上的低水平扩张,而忽视了质上的提升。因此,需要促进技术升降机,防止重复建设,以形成合力,提升荣成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
4.4.3 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造船
随着造船成本的上升,我国在低技术水平船舶的建造方面的成本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我国船舶工业已经走过了产业的生长期,开始迈入产业的成长期[8]。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整体实力的不断加强,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抓紧时间做好包括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目标的绿色造船技术、以通信导航为主的信息技术和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等的新一代造船技术储备,加快转型升级,力争成为行业的领跑者、领军人。这就要求荣成应充分研究国内外市场的走势,找出地方船舶企业在哪些产品上具有自身优势,哪些产品上具有不足,从而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5.1 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
船舶工业作为资金、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促进产业集群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区域船舶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集群内部投资,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优势经济资源参与船舶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集群发展的力量;提升服务设施,为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硬件支撑;以集群内企业为直接对象,为船舶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支持,重点促进集群内外金融机构与造船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向集群内企业及时提供国际国内最新的船舶工业技术、市场、出口等信息[9]。
5.2 开展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和融资引导
目前,荣成市许多造船企业正在加紧进行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的升级,以迎接下一轮船市的到来。但也有的企业出现资金链短缺等问题,这就需要荣成市政府依据国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协调相关银行和企业,尽量为企业发展中提供资金支持。
5.3 加大造船业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荣成船舶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队伍。要结合荣成市实际,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地方职业教育的优势,采取与国内知名船舶工业科研院所、市内造船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广泛培养船舶工业所需的各类技术人才,为荣成市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扶持和人力资源。可以采取在企业内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学校定期为船舶及配套企业举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促进校企合作全面开展。企业也通过学校获取信息及时、方便、全面的优势,深刻领会造船国际新公约、新规范、新标准,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1] 侯世超.关于加快荣成船舶工业发展的思考.山东经济战略研究[J].2010(7).
[2] 威海市统计局.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8-2011.
[3] 荣成市统计局.荣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8-2011.
[4] 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N].中国海洋报2013-01-18(1).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Z].2011
[6] 迟玉浩.产业集群及威海船舶工业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7] 王寅娜.造船业调整产业结构迎挑战[N].中国水运报,2012-03-23(007).
[8] 应长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船舶工业[J].中国造船,2008,49(增刊).
[9] 赵莹.我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战略规划、法律法规与海洋经济课题 (2011999)“荣成市船舶工业现状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