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模式探讨*

2013-04-20 12:38叶武跃林宪生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10期
关键词:辽宁省文化产业海洋

叶武跃,林宪生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2.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大连 116029)

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模式探讨*

叶武跃1,林宪生2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2.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大连 116029)

伴随着 “文化开发”时代的到来。对于拥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辽宁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章通过鉴定和分析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构建出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模式,借以推动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特色海洋文化产业;集聚模式;文化产业资源

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和提供海洋文化服务的行业[1]。在当前 “文化开发”时代[2]降临之际,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沿海省份——辽宁省,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区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对于振兴老工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辽宁省在东北以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地位具有战略意义。

1 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使其成为支柱性产业优势与不足明显,机遇与挑战并存。

1.1 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作为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省具有多方面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1.1 地缘优势明显

辽宁是一个海洋大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部位,面向太平洋。大陆海岸线2 178.3 km,居全国第5位;岛、坨、礁506个,岛岸700.2 km;海域面积约15万km2,其中近海水域面积5万km2。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陆交通和宜人的温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其海洋经济已成为辽宁省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3]。

1.1.2 人才科技水平高

2009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104所,专任教师57 209人,在校生869 121人,公共图书馆总藏书3 080万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数5.41万人,科技服务人员10.81万人。(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4]具备培育大量文化企业和机构所需人才补给的能力。

1.1.3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存在,是人类在长期与海洋的互动中所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具有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和思想价值。同时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可以用于文化生产,成为可以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资源,具有产业价值和经济价值[5]。特殊的海洋环境使得东北、华北内陆文化在此相容交汇,构建了辽宁省特殊的海洋文化氛围,形成海洋自然风光、海洋人文景观、海洋饮食、海洋民俗节庆等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

1.1.4 没有形成具有较大竞争力的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群

长期以来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分布较为分散,发展速度极不平衡,缺乏创新机制,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海洋文化产业集聚区。从总体实力来看,相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和地区仍有一定的差距。

表1为辽宁省2010年沿海6个地级市农业、采矿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分布表,图1为通过集中化指数运算对表1数据分析得出的洛伦兹曲线图。

表1 2010年辽宁省沿海6地级市各行业从业人数分布 万人

图1 辽宁省沿海6地级市产业分布洛伦兹曲线

依据表1的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公式:I=A-R/M-R。计算出辽宁省农业、采矿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的集中化指数,分别为:

从集中化指数的结果反映出:辽宁省沿海6地级市产业分布的集中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采矿业、农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集中程度最低,仅为0.421 559。辽宁省的文化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远落后于采矿业和农业的集中度水平。

1.2 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2.1 有利的发展机遇

在后工业化时代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凭借着低能耗、高效益等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开始作为支柱性产业列入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中。党的 “十七大”报告提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原则性通过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这标志着辽宁沿海 “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已由地方性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为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宽松的发展环境、有力的政策支持[6],有利于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1.2.2 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还未成熟的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国际上,面临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日臻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带来的冲击;国内, “长三角”和 “珠三角”等海洋文化产业起步较早,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给辽宁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带来不小的挑战。直面众多的冲击和挑战,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 构建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模式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的集聚化发展在我国日益凸显。产业的集聚,不仅能提升集聚区内同类型产业由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还能促进集聚区域内不同产业间的人员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有效沟通与融合,使产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与集约化利用。

产业集聚化发展为推动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借鉴相关理论,试构建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模式。其模式是:一类支柱型产业为主导,一个中心城市为依托,多条轴线为链条 (图2)。图2表明,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分布情况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图3 辽宁省主导海洋文化产业评估模型

运用AHP方法得出模型分析结果 (表2)。

表2 模型分析结果

图2 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分布和交通路线

2.1 构建评估体系,确立主导产业类型

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在产业的集聚化进程中,需要确立主导产业类型,并使之成为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中心,来吸引区域内更多的海洋文化产业向该主导产业集聚。最终推进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朝着经济的规模化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方向发展。

本研究依据赵焕臣等编著的 《层次分析法》[7]理论要求,构建了 “辽宁省主导海洋文化产业评估模型”(图3)。

通过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中滨海旅游业最具发展优势,权重达到0.476 2。相对于起步较晚的涉海体育业、海洋教育和文化艺术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主要是得益于辽宁省沿海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植。所以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应以滨海旅游业为龙头。通过发挥滨海旅游业的主导型产业作用,来拉动和引导区域内其他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2 运用增长极理论,确立发展中心城市

依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所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优先发展并依托一个中心地作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增长极。通过 “增长极”的规模效益和对周边强大的辐射作用,来带动辽宁省沿海各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作为 “增长极”所依托的中心城市,必须具备一定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及资源优势和地缘影响力等。

目前,辽宁省沿海6个地级市中,大连市在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以及科技教育投入方面,相对其他地级市而言都具有较大优势。同时,作为东北最大的出海口岸大连拥有着更加便利的海上交通条件。近些年来大连依托浓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和天然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其旅游业和会展业发展速度也很快。所以大连市作为辽宁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中心地的潜力不可小觑。(图4至图6)

图4 辽宁省6个沿海地级市2000—2006年第三产业总值趋势图

图5 辽宁省6个沿海地级市2006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数分布

图6 2006年辽宁省6个沿海地级市高等院校数量 (所)分布

优先发展大连的海洋文化产业。充分发掘本地区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特别突出具有优势的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建构别具特色的滨海旅游文化业及涉海文化艺术业等示范基地。通过建设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 “增长极”,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发展。

2.3 借鉴点轴群理论,实施链条式发展

“点轴群”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按照点状增长极,再到点状和轴状增长极,最后到点状、轴状和群状增长极的模式发展。在由 “点”发展成 “群”的区域集聚化发展进程中,作为联系各个 “点”的轴线建设意义重大。不仅在于轴线能促进各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轴线本身对经济发展就具有一定的带状辐射作用。这根轴线其实就是联系各地区的交通线、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大连作为辽宁海洋文化产业增长极的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轴线的建设,使大连这个 “中心地”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能更好地辐射、影响到沿海各个地区当中去,最终形成辽宁沿海海洋文化产业 “群”的整体发展。

3 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对策

3.1 发挥中心城市的先导作用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发挥沿海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头作用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作为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的中心——大连,依托滨海城市浓厚的历史底蕴与坚实的经济基础优势,应积极巩固强化自身滨海旅游业、涉海庆典会展业以及涉海休闲渔业和休闲体育业的中心地位。通过强化自身优势海洋文化产业,拉动区域内其他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3.2 加快人才引进提升科技水平

辽宁省沿海各市,应加强培养和引进海洋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增加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人才、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产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各市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创作型、经营型和技术型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同时加大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优秀人才 (图7)。

图7 辽宁省6个沿海地级市2009年中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

3.3 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辽宁省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海洋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在金融、税收、投资、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过去 “文化事业”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内部改革,使之适应于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在市场经济中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打破政府各文化单位的条块分割框架,合理分享各文化单位的信息、知识、人才、技术和设备等资源,使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合理的配置[8]。

3.4 注重发挥本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

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各有特色:大连以 “浪漫之都”的旅游品牌响彻全国,沙滩、海岛、主题公园、城市建筑、博物馆为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锦州素有 “海上锦州”的美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盘锦被誉为 “鱼米之乡”,红海滩、稻田河蟹、珍稀鸟类为主要特色旅游资源;营口被称之为 “关外上海”,以港口游、休闲浴场温泉游为主;丹东堪称为 “东北苏杭”,沿江沿海沿边,构成鸭绿江百里文化旅游长廊。在海洋文化产业开发中,为避免区域内各市间因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而引起区域内恶性竞争,各地区应加强对本地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发掘,建设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促进区域内各海洋文化产业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1] 金鑫.文化产业振兴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3):308.

[2] 日下公人.新·文化產業論[M].东京都中央区:東洋経済新報社,昭和53年:8-9.

[3] 李长义,苗丰民.辽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军出版社,2006:1.

[4]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 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41-42.

[6] 林宪生,邓薇,卢丽君.建设海洋特色文化产业群拉动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1):99.

[7] 赵焕臣,许树柏,金生.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44-45.

[8] 解天婵.东北大振兴中的辽宁省文化产业[J].对策研究,2005(2s):8.

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辽宁省社科规划(L11BJL025).

猜你喜欢
辽宁省文化产业海洋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爱的海洋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