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张玉淼,李 嵩,李红玲,石汉文
腓总神经由L4~S3神经组成,从坐骨神经分出后沿股二头肌的内侧缘斜向外下方,绕过腓骨小头,穿入腓骨长肌之间下行,其行程比较紧张,易受牵拉伤,特别是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处最易受损,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可因外伤或牵拉受损[1]。有研究发现,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具有增加运动轴突与肌肉重建联系的数量及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使患肢肌张力提高,肌力增强[2]。本研究通过观察腓总神经损伤患者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肌力的变化,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5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经肌电图检查和临床评定确诊为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46例。腓总神经损伤原因:骨折复位损伤13例、直接创伤10例、下肢石膏绷带压迫过紧10例、蹲位劳动过久或一腿重叠置于另一腿上久睡压迫腘窝7例、感染性损伤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主要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但不限制进行自我锻炼、针灸、推拿等早期康复治疗。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采用WOND2000F神经康复重建仪(中国广州),首先让患者了解治疗的基本原理,目的是使之能够更好配合治疗。患者仰卧或坐位,腓总神经损伤以踝关节背屈治疗为主。将电极正极置于外踝上前方约10 cm处,负极置于腓骨小头下3~5 cm处,接地电极置于两者之间。选择双通道反馈治疗方式,频率50 Hz、脉宽2 ms、上升时间1 s、下降时间1 s、刺激持续时间4 s、刺激间歇时间12 s,每次治疗30 min,1次/d。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12周。
1.3 疗效评定方法
1.3.1 采用徒手肌力法(manual muscle test,MMT)[3]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4]评定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各评定1次。
1.3.2 腓总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英国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制定的神经功能愈合标准(MCRR标准)[5]评定,优:肌力、感觉4级及以上(M4S4);良:肌力、感觉3级(M3S3);可:肌力、感觉2级(M2S2);差:肌力、感觉1级及以下(MS)。
2.1 MMT评定 两组患者治疗前胫前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8,P>0.05);腓骨长短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胫前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2,P<0.05);腓骨长短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9,P<0.05,见表2)。
2.2 FMA评定 治疗前治疗组的FMA下肢评分为(8.65±3.21)分,对照组为(8.78±3.6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3,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下肢评分为(24.67±6.32)分,对照组为(19.61±5.3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0,P<0.05)。
2.3 MCRR标准评定 治疗后对照组优良率为35%〔(3+4)/20〕,治疗组为73%〔(7+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4,P<0.05)。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Table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岁)病程(d)对照组2012/838 2±10 042 3±8 70治疗组2616/1037 8±10 246 4±6 60t(χ2)值0 002∗0 133-1 819P值>0 05>0 05>0 05
注:*为χ2值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胫骨前肌及腓骨长短肌MMT分级
Table2 MMT grading of tibial anterior muscle and fibular length muscl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组别例数胫前肌0~3级4~5级腓骨长短肌0~3级4~5级对照组20治疗前18 2 17 3 治疗后13 7 13 7 治疗组26治疗前23 3 20 6 治疗后 5 21 8 18
腓总神经在膝关节上下区域行走位置表浅,与周围组织相对位置固定,躲避外来伤害的能力较差,加之神经周围又有坚硬的骨性组织等,所以这些部位更易受到伤害[6]。撞击、挤压、压迫牵引、感染等原因均可导致腓总神经损伤,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常留下永久的后遗症。在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中,腓总神经损伤仅次于桡神经损伤居第2位[7],其为混合神经,损伤后引起足下垂,踝关节不能背伸,足趾不能伸直和背伸,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感觉消失,足呈马蹄内翻畸形。踝关节是人体步行姿势及稳定性的一个微调枢纽,其背伸能否出现对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8]。踝关节背伸功能的改善主要依靠提高胫前肌肌力和踝关节背伸角度,其早期康复训练应以增强胫骨前肌的肌肉力量为重点[9]。
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关键是促进神经修复、提高肌力,改善患肢功能。本结果显示,两组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在治疗后患肢肌力、踝背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从临床疗效看,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肌力提高,踝背伸功能增强优良率优于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反复肌电刺激可兴奋细胞(如神经、肌肉)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不仅有抗炎消肿、改善循环的作用,还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类吗啡样物质释放,后者有加强肌肉张力的作用,刺激可使兴奋和不可兴奋细胞中产生细胞内分子和离子振荡,并形成持续去极化状态,均有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10]。另外肌电生物反馈是主动训练与电刺激的有效结合,能使患者及时、直观地看到自主运动的变化和治疗中的进步,有利于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运动效果。
综上,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应在常规药物治疗、早期运动康复同时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加快神经损伤恢复的进程。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
2 马彩云,尚清.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婴儿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6):1282-1283.
3 许晶莉,李林.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的表面肌电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3):247-248.
4 Fugl-Meyer AR,Jääckö L,Leyman I,et al.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1.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J].Scand J Rehabil Med,1975,7:13-31.
5 刘云鹏,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53.
6 苏小霖.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腓总神经损伤[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11.
7 侯传勇,王华.7例腓总神经医源性损伤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杂志,2003,29(8):535.
8 吴玉玲,王水平,李爱萍.调制中频电疗加功能强化训练治疗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2):142-143.
9 燕铁斌,Hui-Chan WYC.踝背伸和跖屈肌群的最大等长收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与同龄健康老人表面肌电图对照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4):212-214.
10 顾文钦,陆立威,杨海玲,等.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社区康复中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6):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