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比起儒家而言,道家研究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相对而言力量要薄弱得多,这当然与道家的性质有关,也与道家的势力有关。从性质上讲,道家学说强调静修、静养,漠视事功,在历史上的地位亦远不如儒家;从势力上讲,道家不如儒家代有传人,亘续不绝,又有现代新儒家作鼓吹,道家的主要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但是,若就人物本身而言,对于老子与庄子的研究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并不比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人为少,也就是说,如果单就个体人物研究而言,关于老子与庄子的研究,并不比其他任何人物,如孔子、孟子、朱熹为少。
但是,另一方面,关于儒家及其人物,人们可以赞成,可以不赞成,但无论如何,其误读、误解的成份相对而言并不是很大,或者并不成其为问题。而道家的情况就不同了,不要说反对道家学说的人或是对道家学说抱有偏见的人,就是赞成、以至于提倡道家学说的人、就是自命为道学专家、写过很多关于道家、关于老子、庄子论文及著作的人,对于道家、对于老子、庄子的误读、误解都很深。我们甚至于有时不无这样的感慨:一个写了好几本关于老子之书的人甚至根本就不懂老子,一个写了好几本庄子之书的人,甚至根本就不懂得庄子。所以,与表面上的热闹无关,充斥于市场的关于道家、关于老子、关于庄子的书籍,里面包含着太多的胡说。
现在市面上关于道家的大量的书籍,不是从人生哲学、道德修为的角度来讲道家,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从谋略的角度来讲道家。讲到道家,人们最常说的话是:“道家讲无为”。暂且不论对“无为”作种种不同的理解,“无为”是否是道家的根本品质、根本特色,就已经是很有问题的。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自然是从属于道的。道是第一层次的概念,自然是第二层次的概念,无为是第三层次的概念。对于一个以道为守的人而言,对于得道之人而言,不需要讲自然,因为他们本身很自然。对于不自然的人才要讲自然,而自然并非人为的追求,追求自然本身就不自然,讲自然是要让人们回归到自然。如何回归自然,无为是一条简便的途径。所以单讲“无为”,以“无为”为道家思想的根本,是偏离于道家根本的。《老子》第八十一章最后一句话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应当是老子思想的归结,这能说是“无为”吗?更有甚者,认为道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如此一来,道家不就成了阴谋论者?也确实有不少人将道家当成阴谋论者。其实,在道家,在老子那里,“无为”本身就具有目的性的意义,而“无不为”并非就是目的,而只是一结果。《老子》第三十八章明确讲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讲:“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不德”并非无德,而是真有德,真有德的具体表现就是“无为而无以为”,不是要通过无为而得到什么,而达到什么。在道家的思想中,“无不为”只是对“无为”的一件奖品,但人们做事,却不是为了这件奖品而才去做事。
对于道家的误解,最常见的说法还有:“儒家讲人道,道家讲天道”,“儒家倡导伦理型人格,道家倡导自然性人格”。“道”的本义是大路、坦途,道与路最大的不同是:路是人走出来的,而道则是预先就有的,是人所应遵循的。自然界的一切,除人之外,都不会背离自己的“道”,都会不动摇地按照自己的“道”行事。狗不会离开自己的道,狼也不会离开自己的道。只有人,才会时不时地背离自己的道。老子写出《道德经》,就是要人明白自己的道,守住自己的道。难道《道德经》一书是要给狗看的吗?狗不仅不看,而且不用看,因为狗一定能守住自己的道。其实儒家讲人道,道家讲的也是人道,无非儒家是就人伦而讲人道,道家是因自然而讲人道。说儒家倡导伦理型人格,道家倡导自然型人格。所谓自然型人格,就是要消除掉人性、人情以及理想、追求、欲望等种种属于人的因素,如此一来,似乎道家不要人做人,而是要让人成为物,有人用《庄子》书中的话来形容,就是:“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在《齐物论》中是颜成子游眼里的南郭子綦,而南郭子綦自己的说法是:“今者吾丧我”;“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在《田子方》篇中是孔子眼里的老子,而老子明确指出:“吾游心于物之初”;“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语出《庚桑楚》,其后之语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只是表明在功名利禄面前不动于心。所以,以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道家所倡导的人格,只是对于道家的严重误解。
具体到庄子本人与《庄子》一书,误解、误读之病更为严重。提到庄子,人们常常把他定义为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不可知论、怀疑论、宿命论、主观唯心主义,我们的哲学史教材就是这样讲的,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讲到现在。今年出版的一本颇为重要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对于庄子的基本结论大体还是如此。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将庄子打扮成为对于异化世界的抗议者,现在又有人将庄子说成一个对于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者,一个愤世嫉俗者,一个安命论者、顺世论者。从郭象以来,庄子一直受到人们深度的误解,甚至如刘文典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他之外,可能根本就没有人懂庄子。后世之人往往还会继续发出这样的感叹,以为前世之人对于庄子全都理解错了。问题之所以会如此严重,除了《庄子》文本的难解之外,不能将庄子的思想作支离性的理解恐怕是其关键。庄子的思想本是一个整体,如不作一整体理解,只就其某一方面任意开发出去,是很难把握其中究竟的,也是很容易产生深度误解的。
我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讲,讲庄子,如果一开始就讲“齐物论”,那他肯定不懂庄子,如果将“齐物论”当做一种认识论,那更是误解了庄子。很多人写了一本又一本关于庄子的书,但不懂庄子哲学的问题,不了解庄子的问题意识,只是按照自己的思想任意图解庄子。如果将“齐物论”当成一种认识论,开发庄子如何如何“齐物”,以至于“齐物我”、“齐生死”、“齐是非”,结论也许是庄子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必须将“齐物论”与庄子的人生论联系起来,“齐物论”其实是庄子人生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齐物论”不是给了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眼光,而是给了我们一个对待问题的胸怀,所以,“齐物论”不是什么认识论,而是一种心胸论、一种境界论。
有的人关于庄子的研究不可谓不专门、不专业,对庄子哲学中的一个一个问题作现代性的解读,讲道与物的关系、物与人的关系、言与意的关系,甚至于不遗余力地探讨庄子关于万物生化的理论,关于天人感应的理论,关于事物循环发展的理论等等。而庄子本身的问题是什么?庄子思想的理论体系如何,却完全被抹煞了。这样的研究,与庄子思想总是处于隔膜状态。所以,关于这样的研究,本身并无所谓对与不对的问题。如前所述,庄子哲学的主体是人生论,庄子哲学对人最大的启迪也是他的人生论,庄子哲学的现代意义,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论。《齐物论》不无感痛地言曰:“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现实之人的疲役以及由此而来的“芒”,是庄子关注的问题所在。在庄子看来,人生竟是如此,但是,必然就是如此吗?如此人生是实然还是必然?抑或就是应然?人到底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人应当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面对自己今生今世所遭受的一切?庄子哲学的重心正是在这里。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只将一些具体言语作广泛地发挥,是永远无法理解庄子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有人提出“新道家”的设想。提出建构“现代新道家”,这样的想法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关于现代新道家的一些具体主张,也还是有问题的。首先,哪些人属于现代新道家?不论是将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当成新道家,还是将严复、金岳霖、方东美、宗白华当成新道家,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因为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实在看不出他们对于道家思想、道家学说的发扬与发挥。提倡新道家的很多人,或者有极深的道家情结,或者虽无道家情结但对道家有同情的理解,或者无同情性理解而只是为了学术上的标新立异,这样的一些人,由于不同的原由而要标举一个“现代新道家”的群体。但这样一个“现代新道家”的群体,其整体形象是非常模糊的,其基本品格也是非常之不成形的。“现代新儒家”无论是作为一个思潮,还是作为一个群体,是已然的事实。为了与儒家对立,为了与儒家分庭抗礼,而划拉出一个“现代新道家”群体,如此以来,就以为真的可以与儒家抗礼了,这种意识是较为狭隘的。“现代新道家”不是历史,还没有成为现实,这才是基本的现实。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道家学说的现代发展,有意识地建构“现代新道家”,旗贴鲜明地表明自己学术思想的“现代新道家”气质,这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应当大力提倡的。然而,在倡导建立“现代新道家”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要将道家与儒家截然对立起来。将道家与儒家截然对立起来,其然有自。司马迁作《史记》,于《老子传》中有言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历史上、现实中,将儒道对立起来的大有人在。但事实上,儒道两家思想学说虽异,但并非针锋相对。很多人总是讲,儒家讲仁义,道家反对仁义。这是一种非常糊涂的说法。儒家提倡仁义,道家并不反对仁义,而是更倡导道德,以为道德比仁义更为根本。现在倡导建立“现代新道家”,应当打消与儒家对着干、与现代新儒家对着干这样一种态度与心理。其实,道家是最为胸怀广大的。儒家动不动就讲人禽之别。在儒家看来,人都应当行仁义,都有恻隐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而在道家这里,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只是昭示给人一种生活、一种状态、一种思维方式。你可以这样,也可以不这样,但他们并不强迫你必须这样。建立“现代新道家”,首先要具有这样的胸怀。
第二,建立“现代新道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切实有效地发扬、发挥道家思想、学说中的优秀资源。何为道家思想、学说中的优秀资源?道家思想、学说中的哪些因素须要大力发扬?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要防止为了显明而刻意标新立异。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非个别人所得而私。依靠标新立异,可以建立新说,但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学术思潮。建立“现代新道家”,靠的是学术上的执着,靠的是精神上的担当与护持,靠的是承继伟业的使命感、责任感,靠的是同志们的同心协力与持之以恒。
发扬道家真精神,努力建设现代新道家,这应当是一切具有道家情结和对道家思想抱有同情理解人士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