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万盛,郭忠泽
(1.漳州市中医院,福建 漳州363000;2.福州聚英医药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350001)
疯伤膏在我院临床应用已有五十多年,系我省名老中医、主任医师章宝春的少林秘方,具有活血消肿、通络止痛、舒筋接骨等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关节脱位、瘀血肿痛及关节痛等症。因其疗效显著、作用持久、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而一直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原制作工艺及质量标准凭人员经验掌控,差异性较大,因人员工作岗位轮换,新老交替,人为地造成了制剂质量不稳定,如:疗效下降、硬脆不粘、质软变形、贴膏易滑动、用后皮肤出现红斑、瘙痒及发泡溃疡等等,这些都是制备工艺不规范的缘故。笔者认为必须对制备工艺进行严格的控制,制定出质量检验标准,才能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稳定可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综合本人及老同志多年的制作经验,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1 工艺流程 基质原料选择和药料处理→炼油→下丹成膏→添加粗料药粉→去火毒→摊涂膏药(添加细料药粉)
1.2 基质原料的选择与药料的处理
1.2.1 基质原料的选择
1.2.1.1 植物油 植物油的品种很多,但根据少林秘方以及查找相关的资料,最终我们把麻油、桐油、松香作为炼油的原料,这也是疯伤膏炼油原料最为独特的地方。用这3种原料炼油,熬炼时泡沫少,有利于操作;制成的膏药色泽光亮、性黏、柔韧性最佳,质量好。此外也有人用棉籽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胚油、大豆油等,但它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点。有实验表明,棉籽油即使经过精炼做出来膏药的亮度亦最差,对皮肤亦有不良的影响[1]。
1.2.1.2 黄丹 黄丹为四氧化三铅粉末,橘黄色,质重,易吸潮,纯度要求在95%以上。黄丹吸潮后易聚成颗粒,在下丹时容易沉于锅底,不易与炼油充分反应或造成丹的实际用量不足从而影响成膏的质量。因此在备料时必须把丹用铁锅炒干并过100目筛成细粉,备用。
1.2.2 药料处理 把方中具芳香、易挥发及对热不稳定、遇高温容易分解的药物一起粉碎,过100目筛,为药粉A,备用。把方中剩余的药物粉碎,过100目筛,为药粉B,备用。
1.3 炼油 炼油是制好膏药的关键,正所谓“亮之功在于搅,黑之功在于熬”。将一定比例的麻油、桐油、松香置锅内加热,待松香完全溶解后,过滤,所得滤液继续加热熬炼,并不断撩油;当油即将炼成时,撩油速度要快,但撩油勺要避免触及锅底,以防着火。如有着火时,应立即将铁锅盖盖上,将火压灭。
下丹时温度要高(320℃),在高温下丹与油才能充分反应,生成脂肪酸铅盐,铅盐又可进一步促进油脂氧化、聚合、增稠而成膏状。油与丹化合过程中反应激烈,有大量刺激性浓烟发生。
那么油要炼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320℃?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可以采用以下3个标准来判断炼油程度:一是看油烟,开始为浅青色,逐渐转黑而浓,进而又变为白色浓烟(撩油时烟更明显),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度。二是看油花,沸腾刚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度。三是看滴水成珠,沾取药油少许滴于水中,待油滴散开后又集聚时为度。此为炼油的工艺控制。
如果炼油程度不够,丹与油就无法充分反应,膏的质量就差。如果炼油太过,油温过高,当超过360℃时,容易着火引起火灾。因此必须控制好炼油的程度。
1.4 下丹成膏 下丹主要有2种方式:一为火上下丹法,即将油稍微炼后,边加热边下丹,丹下完后,必须继续加热熬炼到成膏的状态,并随时用 “滴水成珠”法检视合适程度。我们并不赞赏这种下丹方式,因为这种操作方法难度较大,不好掌控,熬出来的膏不美观,存在着操作失败的风险,所以我们平时都没有采用这种下丹方式。二为离火下丹法,即将炼好的油连锅移离火源放于平稳处,徐徐加入黄丹,撒布要均匀,并不停地往一个方向搅拌,以防黄丹沉聚锅底。下丹时速度太快易溢锅且膏药质地不匀;过慢时,则油温下降,丹与油不能够充分的反应,影响成膏效果。下丹时的温度一般控制在320℃左右,此时可发生大量丙烯醛等刺激性浓烟。至白烟冒尽,药油由棕褐色变为黑褐色时,取出少量滴入冷水中,数秒钟后取出,若膏不粘手,稠度适当,即表示油丹结合良好。
在本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下丹速度,既要防止下丹太快而溢锅,又要防止速度太慢影响油、丹的充分反应。二是搅拌时只能朝一个方向,以免丹沉锅底、混合不匀影响质量。三是黄丹必须经过用铁锅炒干,过100目筛,否则黄丹吸潮容易聚成颗粒,下丹时易沉于锅底,造成丹的实际投入量不足。四是要根据气候条件调整油与丹的用量比例,一般0.5 kg油用150~210g丹,冬季丹的用量少些,夏季酌增。
1.5 加药粉B当丹与炼油充分反应后,丹的颜色即消失,生成的膏药由棕褐色变为黑褐色,此时边搅拌边喷淋清水,会有“嘶、嘶”的爆裂声并伴有大量的青烟冒出。如此反复多次,温度稍降后边搅拌边加入药粉B,使之混合均匀。
在这步骤中喷淋清水的目的有2个:一是随着青烟的冒出而去掉部分的火毒;二是使膏药的温度下降,避免温度过高而破坏药粉的有效成分。这种工艺控制保持了药物的全成分,减少药材的有效成分在高温熬炼时分解损失,并且降低成本,制作方便,提高药效。
1.6 去火毒 将炼好的膏药徐徐倾入冷水中,并用木棒不断搅动,使成带状,以增大与水的接触面,利于冷却并尽可能地使水溶性刺激性物质如丙烯醛等溶入水中而去火毒。当洗涤水变热时应更换冷水,凝结后取出反复捏压,并制成坨。将坨浸于冷水中,至少24 h,多至七七四十九天,每日换水1次,使火毒去尽。若火毒没去尽,贴于皮肤轻则发痒,重则发泡溃烂。这种能够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物质就是“火毒”。
“火毒”为何物?一方面有人认为是膏药经高温熬炼后的“燥性”,是油在高温时氧化及分解的有刺激性低级分解产物如酮、醛、低级脂肪酸等。其中的一部分能溶于水,化学稳定性较差,或有挥发性,故在水洗、水浸或长期放置于阴凉处可除去。另一方面有人认为是膏药熬成及摊涂时添加的部分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或者膏药贴敷于皮肤过久对组织的激惹作用。而清代名医吴尚可则认为贴膏药出现发痒、红肿、水泡正是膏药“拔”的功能发挥了作用。病邪由内而外而出现发痒、红肿、水泡的,按照中医理论,这种现象是病邪由里出表的,是好转的表现,同时还可避免病邪内陷而加重病情。
1.7 摊涂 疯伤膏的裱褙材料为多层韧皮纸制成11 cm×11 cm的正方形,正面红色,背面白色。将去火毒的膏药坨置适宜的容器中,加热使之熔化。此时,对膏药的“老”、“嫩”可进行微调:如果熬炼过“老”,则膏药硬度大,粘着力小,贴于皮肤时易脱落,可加入适量的炼油调节;如过“嫩”则膏药质软,贴于皮肤后容易移动,且粘性强,不易脱落,可继续加热调节,这也是工艺控制过程中的一个补救措施。在熔化过程中,其上有水分析出,须去除水分。待全部融化后,稍冷却至70℃左右,用竹签沾取一定量的膏药,在裱褙材料的正面涂一薄层,加上适量的药粉A。再用膏药覆盖其上呈直径约5 cm的园饼状,净重10g,备用。
由于在膏药中间夹着一层药粉A,所以在使用时先用火烤背面(注意必须不停移动火焰,以免烤焦),使之融化,然后把膏药对折—拉开—对折—拉开,反复多次,使药粉与膏药混合均匀,趁热贴于患处。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阶段小结,即使是法定标准也难免不够全面,随着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测试手段的改进,应对药品质量标准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疯伤膏属于医院制剂,我们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附录Ⅰ制剂通则—附录ⅠP膏药来研究制定疯伤膏的质量标准。我们侧重于以下3个方面:
2.1 外观检查 疯伤膏的膏体应油润细腻、乌黑光亮、无红斑、老嫩适度、摊涂均匀、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移动。
2.2 软化点 应为45~65℃。
2.3 重量差异 取供试品5张,分别称定每张总重量,剪取单位面积(cm2)的裱褙,称定重量,换算出裱褙重量,总重量减去裱褙重量,即为膏药重量。与标示重量(10g)相比较,其重量差异限度应为±7%。
3.1 药料处理 传统的药料处理方法是熬枯去渣法,就是用高温(温度可达200~220℃)油炸药材提取有效成分,而且高温炼油时间长,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较大,影响疗效。本制作工艺把药物分为一般药料和细料药两类,并分别粉碎加入约75℃的膏药,保持了药物的全成分,减少了药材有效成分在高温熬炼时的分解损失,提高药效。
3.2 膏药进一步改进研究
3.2.1 药料的提取 仇法新等[2]对黑膏药传统制作工艺进行改进,将部分中草药用95%乙醇提取,加热回流2 h,回收乙醇,过滤后的药渣加水煎煮提取,浓缩成浸膏,与乙醇浸膏合并;将植物油熬炼至滴水成珠,下丹成膏,制成基质,去火毒后,将基质与所得浸膏置锅内用文火或水浴加热融化搅拌均匀,待冷却至70℃左右,再加入可溶性、挥发性成分,混合均匀即得。这种先以醇提取后用水提取的方法,可使脂溶性成分及水溶性成分提取完全且不受高温破坏,可提高疗效,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
3.2.2 在基质中加入氮酮 氮酮是一种强力透皮吸收剂。赵洪武等[3]在铅皂基质基础上加入复方高分子基质和3%氮酮,与传统黑膏药比较,能明显提高小檗碱的透皮吸收量。笔者已着手应用现代研究方法,结合临床和药效学加以验证,将在疯伤膏的基质中加入适量的氮酮,以增强透皮吸收,从而提高疗效。
3.2.3 用锌皂基质替代铅皂基质,避免铅在体内的积蓄中毒。加入氮酮后,虽然增强了对药物的吸收,同时也势必增加铅的吸收量。周得和等[4]采用氧化锌代替密陀憎下丹,在30~37℃时生成能软化的含药基质,此锌皂基质避免了铅的皮肤吸收,经试贴于人体皮肤20 h后未发现局部刺激,粘贴及揭开性能良好。
通过对疯伤膏的工艺控制,提高了膏药的质量和疗效,使其质量稳定;通过建立质量标准,不仅有了外观检验标准,也有了量化的检测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膏药的基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减少铅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制造出使用安全、质量可靠、疗效显著、价廉物美的疯伤膏。
[1]章臣桂.黑膏药粘度与所用油的品种及质量关系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5(2):10.
[2]仇法新,高福君.对黑膏药传统制作工艺的改进[J].江苏中医药,2002,23(3):36.
[3]赵洪武,林新华.如意金黄散黑膏药提取方法研究[J].中草药,1995,21(1):473.
[4]周德和,傅苏华.狗皮膏的铅吸收量及工艺改进的研究设计[J].中成药,1994,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