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呈艳,阮时宝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黄荣宗教授为我校国医堂中医内科专家,从医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辨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道炎、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肝硬化以及一些疑难性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基层增厚,病理或伴见肠上皮化生(IM)或有不典型增生(ATP)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黄教授在治疗CAG伴IM和(或)ATP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经验。笔者有幸师从黄教授,收获颇多,现将其采用自拟胃炎方加味治疗CAG伴IM和(或)ATP 30例的结果报告如下。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校国医堂门诊,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5~60岁,病程0.6~10a,其中同时伴见IM和ATP者18例,单纯伴见IM者10例,单纯伴见ATP者2例。其中辨证属脾虚气滞者10例,胃热气滞者8例,中焦湿热者5例,寒热错杂者4例,寒湿困脾者1例,中焦虚寒者1例,肝郁脾虚者1例。所有病例均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制定。凡内镜证实合并消化性溃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者、服药依从性差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均予以排除。
给予自拟胃炎方加味治疗,基础方为黄芩10g,黄连8g,蒲公英30g,白及15g,浙贝母10g,海螵蛸30g,瓦楞子30g,桃仁10g,牡丹皮10g,甘草6g。辨证加减:脾虚气滞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半夏、厚朴、砂仁;胃热气滞者加黄柏、大黄、半夏、厚朴;中焦湿热者加绵茵陈、黄柏、茯苓、车前草;寒湿困阻者加藿香、苍术、茯苓、砂仁;中焦虚寒者加干姜、党参、炒白术;肝郁脾虚者加北柴胡、白芍、郁金、青皮;气滞血瘀者加天花粉、三棱、莪术;嗳气者加半夏、厚朴、旋覆花;恶心、呕吐属寒者证加丁香、干姜;恶心、呕逆属热证者加大黄、代赭石、旋覆花;腹胀属实证者加大黄、槟榔、莱菔子等。每日1剂,水煎300mL,分2次服,早、晚饭后1 h服用。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2个疗程。
3.1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文献[2]制定。胃镜和病理疗效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2003年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3],①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减轻;④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或者恶化。
3.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其中证属胃热气滞者全部治愈,脾虚气滞、中焦湿热或寒热错杂者均达治愈或显效,寒湿困脾及肝郁脾虚者均有效,1例中焦虚寒者无效,总有效率96.7%,治愈率为60%,无效率为3.3%。
病例介绍
患者陈某,女,45岁,已婚,于2008年12月5日初诊。患者胃脘胀满数月,伴胃脘灼热疼痛,空腹时尤甚,嗳气,咽部梗塞感,消谷善饥,形体尚充,舌红,苔微黄,脉弦数。2008年7月30日在福建省某省级医院胃镜诊断:①食管炎(A级);②慢性萎缩性胃炎,HP(-)。病理诊断:浅表胃窦黏膜、间质见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小凹和颈腺上皮轻度肠化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脉证合参,辨证为胃热气滞,气机上逆。治以清热护络,理气降逆。处方:黄芩10g,黄连8g,蒲公英30g,浙贝母10g,瓦楞子30g,海螵蛸30g,白及15g,半夏15g,厚朴15g,旋覆花(另包)15g,牡丹皮10g,桃仁10g,甘草6g。以此为基本方,或加柴胡、白芍以平肝;或加党参、山药以健脾;或加木香、砂仁以调中;或加延胡索、乳香以止痛。药服6个月,病情明显好转,胃气渐复,气机已平。2009年5月7日于同一医院复查胃镜显示:①食管炎(A级);②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HP(-)。病理:窦大体黏膜轻度浅表性胃炎
按:本例患者整体情况尚可,病程较短,病情虽重,但治疗及时,依其脉证准确辨证,坚持治疗,疗效甚好。症中胃胀、嗳气、泛酸为胃气上逆;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胆胃热。故以芩、连、蒲公英清其热;夏、朴、旋覆花降其气;浙贝母、海螵蛸、瓦楞子、白及护其胃;桃仁、牡丹皮化其瘀。综观全方,清、降、和、化四法集于一方,以达热清气降瘀化之功。
自拟胃炎方是黄教授数十年临床中治疗CAG伴IM和(或)ATP的经验方,具体药物组成为黄芩、黄连、蒲公英、白及、浙贝母、瓦楞子、海螵蛸、桃仁、牡丹皮、甘草,共奏清热和中、制酸止痛、去瘀生新之功。方中黄芩、黄连、蒲公英清热燥湿,瓦楞子、海螵蛸制酸止痛,浙贝母、白及收敛生肌,桃仁、牡丹皮去瘀生新,甘草调和诸药。具体临证时在此方的基础之上辨证加减。CAG伴IM和(或)ATP患者,其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考虑久病入络,故予以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此药对是活血药中较为平和之品,而患者常以脾气亏虚为本,不耐过于攻伐,故选用桃仁伍牡丹皮以达祛瘀生新之功。从本研究可知:CAG伴IM和(或)ATP者属脾虚气滞型居多,因患者脾气亏虚,运化不能,胃黏膜长期不得以滋养,故发生肠化和(或)不典型增生。此外,患者虽有正气亏虚,但病情初起时常邪气有余,表现胃脘疼痛拒按、嗳气、便秘、舌红、苔黄或黄腻等症状,故胃热气滞型和中焦湿热型也较多。病例中属胃热气滞者均达临床治愈,中焦虚寒者无效,说明实证比虚证疗效好。本研究显示中医药不仅可以逆转腺体的萎缩,甚至可使IM和(或)ATP完全逆转,提示本方加味具有良好的逆转CAG伴IM和(或)ATP的治疗效应,值得更深入研究。
黄教授认为:须连续坚持中药治疗半年后方进行胃镜与病理复查才有意义,并保持情志舒畅,忌酸、甜、辣、硬、冰冷之品。
[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S].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5):345-34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S].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