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双语教育的本质分析

2013-04-18 11:37:50
关键词:教育法族裔母语

王 涵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江苏 张家港 215600)

一、引言

美国是一个由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移民和当地的原住民(美国土著居民)组成的国家,语言格局复杂,语言矛盾突出,因此,语言问题在美国历来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语言统一还是多语并存是美国语言政策与规划理论与实践长期争论的焦点。如何解决少数族裔的语言问题以使他们尽快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是保留他们的母语还是消除他们的母语?这些问题不仅为国家政策制定者所关注,而且也为普通百姓所注意。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之一是双语教育。

二、双语教育的历史

北美大陆上的原住居民是印第安人。194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列强殖民美国的时代也拉开序幕。首先到达那里的是西班牙人,其次是葡萄牙人和法国人,英格兰人到达美洲的时间要比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以及法国人晚近一百年[1]21-24。建国后,随着各个国家移民不断地涌入这片“新大陆”,语言也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一个受关注的问题。来自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主张语言统一,他们使用宗教传播以及教育的方式在印第安人中传播自己的语言。在他们眼里,印第安语是野蛮的语言、有缺陷的语言。自翊为“上帝之选民”的英国清教徒们把英语这一“世代凝练成的精华和瑰宝撒向荒蛮原始的美洲大陆”视为自己的天定使命[2]195。美国在建国以后到19 世纪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了南北战争,从原来的13个州扩充到45个州,领土也从原来的90 万平方英里扩充到360 多万平方英里。盎格鲁萨克逊的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牢牢地扎根并且发展成为主流文化,英语更是成为了不需要法律规定就被人们默认为是美国的官方语言。然而,非英语国家的移民是否应该学习英语,是要保留自己的母语还是要丢弃自己的母语?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讨论的焦点。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不断涌入的新移民,这段时间的移民数量可谓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多的。来自周边国家如波多黎各的移民以及墨西哥移民大量地涌入美国。由于移民潮的到来,出现了很多“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成绩低下,学生辍学成批”的学生[1]202。这些学生被美国教育界普遍称为LEP(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英语能力有限)和LESA(Limited English Speaking Ability:英语口语能力有限)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母语不是英语,所以在全英语教育的学校里面学习的能力肯定不如英语是母语的学生。而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辍学、青少年犯罪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注意,而在20 世纪50年代不断涌入的古巴难民和西南地区西裔人口的增长,大量的西裔移民子女加入这个“问题少年”的行列,使美国人不得不正视少数族裔教育这个问题。

20 世纪60年代发生的美国的民权运动也对双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随着民权运动的不断深入,人们慢慢地关注多元文化这个问题,美国民众开始以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关注非主流文化,少数民族子女以及小语种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进入他们的视线。1964年,美国的《公民权利法》诞生。该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以种族、肤色、国籍为理由,拒绝在美国的所有公民参加联邦政府经费支助的各种计划与活动,不能否认他们享有参与这些计划和活动的权利,更不能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歧视。”[3]146支持民权运动的语言学家认为,种族歧视不仅仅建立在种族基础上,而且建立在民族、宗教、性别等基础上;语言和文化歧视对语言少数民族儿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4]17。

1965年,美国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法》,此法强调指出:凡是在美国生活的所有适龄儿童,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联邦政府也开始拨款给每个学区来帮助实施双语教育。1968年一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双语教育法》,目的是为了满足英语能力有限的学生的特殊的教育需求。《双语教育法》的颁布使得双语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美国双语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三、双语教育的发展

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双语教育法》,全称为《中小学教育法案VII》(Title VII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这项法案是由得克萨斯州的参议员拉尔夫·亚波罗夫(Ralph Yarborough)提出的。这也原本是亚伯罗夫1965年提交给第90 届国会的关于中小学双语教育的提案[1]204。他提出这项提案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帮助那些贫困的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西裔的美国人,因为贫穷和语言的不通,他们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白人歧视。亚波罗夫在1967年参议院听证会的开场发言中曾提到:“我国关于西裔移民的教育政策并不在我国开明的教育尝试范围之内。举一个例子,就拿那些只会说西班牙语的孩子来说,如果他们只有少数或是几百个,那么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他们建立专门的教育方式。但是事实是有上百万的西裔孩子在学校只会说西班牙语。辍学率清楚地反映了这一悲哀的事实。在美国25 岁以上的成年人当中,1960年西裔美国人在校时间平均有7.1年,白人学生有12.1年,非白种人的学生有9年。白人学生和西裔学生的在校时间相差5年,或者说是41%。”[5]21

1968年的《双语教育法》明确了其是为了满足在美的一大部分的英语口语能力有限的学生的特殊教育的需要,开启了用联邦经费资助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教育的先河,使双语教育的发展获得了财政支持和法律保障。然而,由于1968年的《双语教育法》本着自愿的原则,缺乏具体的指导原则,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学校为英语不佳的学生提供双语教育,因此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对LEP 学生的教育仍然处在原来我行我素、多种复杂的状态之中,没有因为《双语教育法》的推出而得到根本改变。这是促成《双语教育法》不断修改和补充的原因[1]209-210。

1974年,加利福尼亚中国华侨向法院提出诉讼,内容是由于他们的子女英语水平有限听不懂课程,指控旧金山联合校区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不平等的教育,因此违背了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但加利福尼亚地方法院不承认旧金山联合校区给华裔学生提供不平等教育,因此驳回诉讼,然后此案被送至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做出了最后的判决,要求学区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补救这些学生的语言问题。此案以胜诉而告终。在同一年内,美国颁布了《教育机会平等法》对《双语教育法》的修改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1974年美国政府重新修订了《双语教育法》。对于双语教育项目的定义、项目的目标以及如何提高双语教育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

1978年美国第二次重新修订了《双语教育法》,把联邦的资助项目限定为过渡式双语教育,强调双语教育项目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并能流利地使用英语[6]79。另外,此次修订还对合格学生的定义进行了扩充,将双语教育项目实施对象的范围从“英语口语能力有限”学生扩充到“英语能力有限”学生。

美国政府在1984年与1988年分别对《双语教育法》进行了修改。1984年的修订通过给地方学区在决定如何教导英语能力有限的学生建议的方式,指出了在实施双语教育的项目上不断增加灵活性的需求。1988年,受到唯英语运动和反双语教育的影响,《双语教育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修订后的《双语教育法》更加明确地提出优先考虑学生的英语学习。

进入到20 世纪90年代,《双语教育法》在1994年和1999年在克林顿政府领导期间分别进行了两次修订,由于民主党与共和党相比对于多元文化持较宽容的态度,因此,有利于少数民族维护本族语言与文化的双语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资助[1]214。

2002年1 月8 日,美国总统小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即《英语习得法》),此法主张优先考虑英语的快速习得和英语水平的提高,不再顾及少数族裔学生的母语以及母语文化[7]222。《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给蹒跚走过34年的《双语教育法》划上了一个句号,使之“寿终正寝”。这就说明了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的保守势力和反双语教育运动赢得了胜利。

四、双语教育的本质

美国的双语教育项目,在表面上看是为了帮助少数族裔学生尽快地掌握英语,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但是深究其本质,我们就可以发现,双语教育项目的最终目的还是脱离不了“同化”这个主题。1968年《双语教育法》以及其后的每一次修订都没有摆脱“同化”的目的。提出这项法案的亚波罗夫曾经指出了这项法案的真正目的:这项法案的目的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创造能够容得下不同语言的口袋,它的真正目的在于把成千上万的学龄儿童带到美国的主流社会。并且用这个国家的“国语”给他们传授知识,那就是英语。这么做不会消灭他们原来的母语,也不会让他们的母语变成主流语言,只是为了让这些孩子用全英语的方式接受教育,从而使他们能够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8]88从亚波罗夫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双语教育法的颁布是为了更好地使少数族裔尽快学会英语,融入美国社会,并不是真正的想解决大量英语能力有限的少数族裔学生的英语学习障碍问题,而是要体现和维护一种精神和原则,一种以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优越理念为基础的美利坚民族精神,一种维护这一精神的同化原则[1]284。

一直以来,美国被称为世界文化的“大熔炉”(melting pot),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既然到了美国,那就必须要尽快地学会说英语,成为“美国人”。“熔炉论”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人伊思雷尔·赞格威尔,此理论的核心是追求美利坚民族在传统方面的一致性[9]68。这种一致性的根源就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本质即“同化”。这种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构建了所谓的美国文化,其本质就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趋同论[10]3。美国人认为少数族裔既然移民到美洲大陆这片土地上,他们就必须抛弃自己原来的传统和文化,甚至包括语言,而接受美国的文化,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认同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从而达到完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目的。

双语教育主要有两种项目类型,一种是过渡性双语教育(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一种是维持性双语教育(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过渡性双语教育是让英语不是母语的少数族裔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暂时使用自己的母语,教师也暂时先用学生的母语进行教学,同时也教授学生英语。当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基本适应主流社会教育的要求之后,再完全用英语进行教学。由此可见,过渡性双语教育的目的不是保留学生的母语,事实上,它在学生掌握英语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性双语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从自己的母语转换到主流的语言——英语,达到尽快融入主流语言群体的生活是潜在的目的[11]470。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少数族裔学生母语的唯一目的是在他们母语的帮助下,尽快掌握英语对他们来说可以变得容易一些。因此,可以说过渡性双语教育是打着帮助少数族裔可以尽快跟上英语课堂学习的幌子,真正的目的还是要尽快掌握英语,当英语掌握到一定程度以后,他们就可以转入正常的英语课堂学习,母语也不会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所以过渡性双语教育的目的本质上就是“同化”,它也是美国主流社会比较青睐的一种双语教育项目。维持性双语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同样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暂时使用自己的母语,教师也教授学生英语。与过渡性双语教育不同的是,接受维持性双语教育的学生在英语达到熟练程度以后仍然接受部分母语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双语技能[12]44,从这个程度上来说,维持性双语教育才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它的本质是加强少数族裔学生的文化归属感,承认美国少数族裔的权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维持性双语教育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政府拨款资助。从美国政府和社会对这两个双语教育项目的态度来看,主流社会还是倾向于本质是同化的过渡性双语教育项目,这就说明,双语教育虽然美其名曰“双语”教育,但是在课堂上使用母语进行教学还是为了学生尽快掌握英语做铺垫。

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休戚相关,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承载着文化,而且是文化中最具有生命的有机部分,将人类的文明代代传承。不同的语言反映和表达不同文化的特征,成为不同民族的认同源泉。语言的失落致使文化的失却,文化的失却将最终导致民族的消失[1]300。一种语言是否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使用人数的多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语言在文化同化的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同化的一方或是被同化的一方,都依赖语言达到他们特定的目的。社会的主流群体会通过语言统一来实现同化的目的,并且少数族裔则会在同化的过程中慢慢忘掉自己的母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世界不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能清楚的发现,不同的国家不仅仅有着不同的语言,而且从不同语言中反映出来的世界观也是不同的。”[13]246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语言包含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把语言比作一把能够打开一个民族文化之门的钥匙,语言对于文化是如此重要,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语言的时候,伴随而去的是这个民族认知、文化以及民族本身的相对性[14]366。

在欧洲人到达北美之前,这里的印第安语约300-500种。到了20 世纪下半叶,仅有一半存活下来,而且还在急剧衰亡。美国的语言同化政策使得几百种的印第安语濒临灭绝。印第安语与移民者的语言不同,印第安人扎根于美洲大陆,他们的语言一旦不能传承下来,那就代表这种语言在这个世界上永远的消失了,随之而去的还有这个民族的文化。而移民者的语言则不然,如果他们的语言在这个大熔炉里消失了,这不要紧,他们在美国之外还有自己的母国,西班牙语在美国消失了,但在西班牙这个国家照样很活跃;中国移民的孩子不会说汉语,这并不影响汉语的生存和发展。

五、结语

美国自称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在美国生活的黑人、少数族裔以及原住民的社会地位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并没有如他们自己所说的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在美国,不会讲英语就寸步难行,每个在美国生长的孩子必须会说英语,少数族裔必须转变为具有同一性的美国人。这种转变的方法就是必须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从里到外接受和认同主流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然而,在少数族裔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如果家长没有特意去教孩子说自己国家母语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不会说自己的母语,同样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会不了解,同时,还会使少数族裔的儿童对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失去信心,甚至对自己也失去信心[15]63。所以双语教育在表面上是为了少数族裔学生更好地学习而服务,但是其本质却是语言的“沙文主义”——同化,尤其是对印第安语产生了毁灭性的灾难。

[1]蔡永良.美国的语言教育与语言政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蔡永良.论美国的语言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2,(5).

[3]John A.Buggs.A Better chance to learn:Bilingual Bicultural Education [J].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on Civil Rights Clearing House Publication No.51,1975

[4]郝艳萍.1964年民权法案对美国教育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4).

[5]Leibowitz,Arnold.The Bilingual Education Act:A Legislative Analysis[M].Inter America Research Associates,Inc,1980.

[6]孟照海.美国双语教育法的历史演变[J].民族教育研究,2007,(1).

[7]王少芳.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看美国双语教育的复杂性及政治性因素对其的影响[J].科教纵横,2010,(12).

[8]Crawford,James.At War With Diversity:US Language Policy in an Age of Anxiety[M].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0.

[9]崔凤华,李春生.政治视角下的美国双语教育历史及其现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6)

[10]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以古巴、墨西哥移民为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0。

[11]Baker,Coin and Jones Prys,Sylvia.Encyclopedia of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M],Multilingual Matters,1998.

[12]司玉英.美国的双语教育及其启示[J].北华大学学报,2005,(1).

[13]Yule George.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4]蔡永良.谁不要双语教育[J].读书,2003,(11).

[15]冯小钉.美国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育的政治性[J].世界民族,2004,(1).

猜你喜欢
教育法族裔母语
思考
中国火炬(2024年4期)2024-05-18 06:50:49
母语
草原歌声(2020年3期)2021-01-18 06:52:02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母语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7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
东南亚研究(2015年4期)2015-02-27 08:31:32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人民是否有权决定废除对少数族裔的优待?(上)——密歇根州诉捍卫平等权联盟案
《职业教育法》重要问题修订意见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