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实践
——以嘉兴学院为例

2013-04-18 10:39:34杨燕群
纺织服装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红船精神红船学生党员

杨燕群

(嘉兴学院 设计学院,浙江 嘉兴314001)

一、背景与战略意义

“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红船精神”作为建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中首次提出,他对“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论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主要内涵。历史已经证明,“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革命传统、人格典范和人文精神的红色文化蕴意,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源泉,是维系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血脉。它是党的先进性之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是孕育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人才高地,培养的青年学子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全党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今天,我校(嘉兴学院)作为南湖畔、红船旁的高等学府,理应为传承弘扬“红船精神”作出表率,创先争优,起好引领作用,为加快把建党圣地打造成为党建高地而努力。积极依托成立的全国首个“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平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承担起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红船精神”的认知现状与危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继承党在诞生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和品质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育人工作的使命在于:使高校学生的培养在“量”的基础上有“质”的保证,避免青年学生产生信仰空虚危机,激发当代学子的“正能量”,确保他们思想和精神富有,确保高校学生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起好走在时代前列的引领作用。

1.认知现状调查和分析

我校学生党员办公室于2012年4月对学校450名学生进行了对“红船精神”认知的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生对“红船精神”表示“毫无概念”,71.6%的学生表示“部分了解”,21.4%的学生表示“比较熟悉”,只有5.4%的学生有“深入了解”。这表明,青年学子普遍存在着对“红船精神”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也凸显了学生群体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认识不足等系列问题。

2.高校育人工作危机凸显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和思潮多元激荡,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隐秘的微电子信息交流方式,使得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容易出现育人工作和思想教育的真空地带。加之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缺乏有效的沟通,脱节严重,教育合力不明显,容易诱发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多、创新少、针对性不强,未能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来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极易诱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育人的效果自然打了折扣。学生在面临各种竞争和压力时,容易迷惘和退缩,极少数学生受到不良微环境影响,已养成懒惰、依赖、享乐的“宅”文化生活习惯。这些学生一旦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导致身心成长失衡,如果缺少针对性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容易产生突发性和群发性校园安全事件,甚至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三、“红船精神”融入育人过程的实践

1.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占领育人高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制高点,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培养一批忠诚的“红色”青年能在学生群体中起到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我校的党建工作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教育资源,与“红船精神”诠释的红色文化进行互动对话,培养学生党员爱校、爱家乡、爱党、爱国。从源头上做好团建工作和党建工作的衔接、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的穿插结合,健全党建工作体系。既让学生党员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现实力量,又能回答学生党员在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党员对当代问题的思考,使“红船精神”的内涵真正地进入到他们的头脑中,变成其能够理解、接受和喜欢的内容[1]。我校在每次开展的业余党校培训中,专门开设了“红船精神”专题讲座,全面追溯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伟大历史,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从党史层面强化“红船精神”的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部分学院试行的学生党员培养长效机制——“红船学分制”模式,把“红船精神”三部分精神内涵的学习解读与学生党员培养的三个阶段对接,增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把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党员教育和培养的全过程。

2.以首创精神拓展育人路径和形式

首创精神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大胆尝试以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方法开展工作。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是确保高校育人工作与时俱进的有效形式,主要体现为鲜明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前瞻性。积极探究高校学生的行为特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研究学生思想认识与环境变化的内在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心理上被接受,行动上成为自觉。我校坚持“红船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党的诞生地的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红色网站传承“红船精神”,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每个学生党员都受到“红船精神”的洗礼,坚定其理想信念。作为红船旁的大学,我校每年都将大学生新党员的入党宣誓地点定在南湖,把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瞻仰革命红船作为学生党员传承弘扬“红船精神”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党员沐浴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熏陶和教育。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红船精神”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实践形式,创新教育模式,挖掘最大的教育功效,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以奋斗精神引领大学生成长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奋斗精神的历史烙印深深地镌刻在我党的发展史上,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我们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把“奋斗精神”教育和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当今社会网络资讯方便迅捷,文化交流深入频繁,大学生思想敏捷,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因此需要弘扬艰苦奋斗、健康向上的精神,树立积极面对现实、不沉迷虚拟世界的态度。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实际功能,通过解读奋斗精神,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个人成长,使他们心胸逐步扩大,由自我到他人、集体、社会、民族以至世界的认识过程。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的精神理念。

4.以奉献精神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弘扬奉献精神是高校校园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的具体表现。目前,高校的不良文化现象有所抬头,主要体现为享乐文化、功利文化、快餐文化、情色文化、宗教文化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良性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和谐气氛的形成,尤以享乐文化最令人担忧。因此弘扬主旋律和革命文化精华十分重要。学生党员要在党的召唤下,用对社会的奉献践行党的宗旨,把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去。“红船精神”孕育和熏陶了我校一大批莘莘学子投身社会实践服务。如扎根山区,荣获2005年度“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的陈彦中;2008年起,连续三年获得“浙江骄傲”殊荣的爱心集群,他们多年来自发资助湖南湘西凤凰山区贫困儿童;身残志坚,勇于创业的雷玲玲;“浙江杰出青年”造桥女孩严意娜等,他们都是在“红船精神”引领下涌现出来的新时代的大学生楷模。学校要创办思想性较强的学生刊物,发挥其在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要生动丰富,如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演出之中接受教育。“红船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育人工作还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打造校园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对策,引导当代学生党员关注我党精神财富的传承与发展,继续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1]陈水林.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的内容结构与传承规律[J].党史文苑,2008(12):8-11.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红船学生党员
红船
黄河之声(2022年3期)2022-06-21 06:27:08
雕红船
大灰狼画报(2022年2期)2022-05-23 12:57:20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0
红船向未来
老友(2021年7期)2021-08-05 00:26:19
一叶红船
金桥(2021年7期)2021-07-22 01:55:18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人民论坛(2016年5期)2016-03-24 22:34:46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人民论坛(2016年2期)2016-02-24 13:04:58
红船精神对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指导应用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