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 福建省云霄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363300
猪弓形虫病多发于仔猪阶段和高温高湿季节,感染源多来自于家畜、犬猫或啮齿动物的传播。该病常引起猪群高热不退,易误诊为“高热病”。笔者现将一起仔猪弓形虫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云霄县火田镇方某养猪场饲养母猪45头,自繁自养。饲养的一批56头45日龄仔猪长势良好。2012年7月初,实然出现5头仔猪吃食减少,精神沉郁,发高烧,体温升至41℃左右,畜主曾用青霉素G、链霉素和氨基比林注射液等药物治疗,体温下降,药效一过隔天体温又上升,治疗3 d,效果不好,病情继续发展,患病仔猪增加至18头,死亡1头,濒危2头,而同栋其他栏舍的中大猪和另一栋母猪未见异常。该批猪群猪瘟疫苗免疫1次、伪狂犬病疫苗免疫1次,口蹄疫疫苗免疫1次。畜主称猪场内饲养了3只犬和1只猫,犬猫经常满猪场跑。
患病仔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有饮欲,体温40.5~42.5℃,呈高热稽留,呼吸困难,个别猪呈腹式呼吸,多数患病仔猪在耳部、腹侧、腹下皮肤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瘀血斑,消瘦,皮肤苍白,眼结膜充血,鼻腔及眼角有分泌物渗出,后肢无力,步伐蹒跚,喜卧昏睡,个别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猪排粒状干粪或较臭稀粪,尿短黄。
剖检2头濒死患猪,临床病理特征基本相似,在耳尖、腹下及四肢等部位可见到紫红色斑块;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肿大、有坏死点;肺肿大、出血,间质明显水肿,有半透明胶冻样渗出物;心包、胸腹腔积有多量淡黄色液体;肝脏肿大,胆汁浓稠;脾脏肿大,呈棕红色;肾苍白,膀胱无变化;肠道有少量出血点;喉头会厌软骨等其他组织或器官肉眼未见特征性病变。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猪弓形虫病。立即对猪群用磺胺类药物治疗,病情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将患猪的肝脏和淋巴结送至县兽医实验室进一步检查,在两张肝脏触片镜检中,均发现数量不等、月牙形或梭形虫滋养体,结合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明显效果,确诊为猪弓形虫病。
该病与猪瘟、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症状相似,易误诊,应注意鉴别。
1)与猪瘟区别:两者均有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发绀等临床症状,猪瘟全身性皮肤有多量出血点、很少有斑块状,剖检可见肾脏、膀胱针尖状出血,脾脏有出血性梗死,肺脏很少肿大,无胶冻样物质,猪瘟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2)与猪链球菌病区别:两者均有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猪链球菌病会表现出多种特征性症状,如关节型关节肿大、疼痛跛行,神经型表现共济失调等,剖检可见脾脏肿大1~2倍,暗红色,肾肿大,充血或出血。
3)与猪附红细胞体病区别:两者均有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表现为多数腰背脊部位有铁锈色出血点,可视黏膜先充血后苍白,轻度黄染,剖检时血液凝固不良,肝脏肿大、呈土黄色。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猪场内犬猫要圈养、限养,严禁猫进入猪舍和加强灭鼠,特别是饲料间要防止家猫、鼠等小动物大小便污染饲料。
2)加强猪舍消毒。对猪栏、用具及周围环境用灭毒威1:500的比例,每两天消毒1次直至猪群康复。
3)该批仔猪用3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溶液(剂量0.25 mL/kg体重)和黄芪多糖注射液(剂量5 mL/头)肌肉注射,首次剂量加倍,1~2次/d,连用 3 d;患猪体温高于40.5℃时加注安乃近注射液。
4)整群仔猪用70%磺胺间甲氧嘧啶粉拌料,每吨饲料添加1.0 kg,每吨饲料添加1.0 kg小苏打,连用7 d。
用药3 d后,患猪体温陆续下降,病情基本得到控制,食欲逐步增加;7 d后,猪群精神状态、饮食恢复正常。最后建议对猪群继续按治疗量减半的剂量再用药一个疗程,以巩固治疗。
猪弓形虫病时有发生,与猫和其他小动物如鼠等进入猪舍有密切关系,大部分是由猫或鼠携带弓形虫卵传播感染猪群的,因此,需要加强猪场管理,禁止猫、鼠等进入猪舍,特别是饲料间,严防猫、鼠等排泄物对饲料及饮水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