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干旱型中低产田成因与改良利用对策

2013-04-18 01:22章赞德
福建农业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中低产田大田县总面积

章赞德

(福建省大田县农田建设与土肥技术推广站 366100)

大田县地处福建中部,位于北纬25°28'53″至26°09'42″、东经 117°28'58″至 118°03'13″之间,总面积2 294 km2。境内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属山区丘陵地带,山峦蜿蜒,高峰峻立,沟涧密布,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75座。境内溪流纵横,河网密布,是闽江、九龙江、晋江三大水系支流的发源地之一。耕作土壤有4个土类、14个土属和34个土种。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总体要求,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调查数据,通过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展耕地地力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大田县耕地总面积19 880.94 hm2,中低产田面积高达16 497.19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2.98%。全县中低产田可分为干旱型、渍涝型、障碍层型、缺素型和瘠薄型,其中干旱型中低产田类型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3.50%。

1 干旱型中低产田分布概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田县中低产田最主要类型是干旱型,面积高达14 611.89 hm2,占全县中低产耕地总面积的88.57%,主要分布于太华、梅山、文江、桃源、广平、屏山、均溪、石牌、上京、谢洋、武陵和奇韬等乡镇,占全县干旱型中低产田总面积的80.67%。土壤类型主要有灰黄泥田、乌黄泥田、灰黄泥砂田、灰红泥土和白鳝泥田等,合计面积达14 084.90 hm2,占全县干旱型中低产田总面积的96.39%。全县干旱型中产田面积为13 346.6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7.13%,主要分布于太华、梅山、文江、桃源、广平、石牌、上京、均溪、谢洋、奇韬、建设和武陵等乡镇,总面积11 063.65 hm2,占全县干旱型中产田面积的82.89%。干旱型低产田面积为1 265.2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37%。主要分布于屏山、济阳、均溪、华兴、石牌、湖美和吴山等乡镇,合计面积1 062.39 hm2,占全县干旱型低产田面积的83.97%。

2 干旱型中低产田的成因分析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 550.2 mm,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年降雨量的75%。多年平均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为南部多北部少,南部为1 900 mm,北部为1 450 mm。径流主要依赖于降水,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19.835亿m3(不包括客水7.648亿m3),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56。据大田县1961~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发生春旱21次,发生夏旱71次,发生秋冬旱36次,其中小旱发生78次,每年平均发生1.5次,中旱发生23次,接近每2年发生1次,大旱或特旱发生27次,基本上每2年发生1次。

全县共有各类水利工程8 416处,其中蓄水工程60处,总蓄水量为11 073.56万m3,但由于许多蓄水工程为发电用水库,且部分小型水库引水工程未配套等,实际可灌溉面积仅为1 100 hm2;大、小引水工程8 027处,可灌溉面积7 200 hm2。由于引水工程多,蓄水工程少,遇旱则旱,遇涝则涝,调蓄能力差,易出现旱涝之灾。

全县耕地70%耕地分布在山坡梯田和山垅谷地。坡度大于25°的耕地面积占41.7%,坡度15°~25°的占25.1%。海拔200~300 m的耕地面积占4.2%,海拔300~500 m的耕地面积占27.6%,海拔500~800 m的耕地面积占58.0%,800 m以上的耕地面积占10.2%。耕地大多分布在高海拔山坡地上,田高水低,水源少,遇旱则旱。

调查表明,耕层浅、犁底层厚、土壤理化性状差也是导致耕地干旱低产的原因。土壤耕作层厚度在10 cm以下的耕地占水田面积的3.13%,10~15 cm的占58.34%,15 cm以上的占38.52%;犁底层厚度低于6 cm的耕地占水田面积的12.5%,6~10 cm的占33.2%,11~15 cm的占31.9%,超过15 cm的占22.4%。因耕地承包到户,以前采用拖拉机、牛犁耙,现在大多改为人工挖耙,耕层变浅,逐渐形成“波浪形”犁底层构造剖面,导致耕作层厚度变薄,耕层有效土壤体积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缩小,通透性变差,持水量降低,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极易出现土壤干旱问题。

因此,干旱型中低产田的主要成因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耕地多在山坡上,田高水低;水利设施调蓄能力差,遇干旱水源减少,旱情加剧,致使土壤干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3 改良利用对策

针对干旱型中低产田的主要成因,改良利用的重点是切实加强水利和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总结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良利用。

3.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对干旱型中低产田的改良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完善田间灌溉设施。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田间灌排体系;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维护灌溉沟渠,最大限度提高灌溉设施效率。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如建水坝、水池、水渠等,以保证灌溉水源供给及输送。如2010年度大田县湖美片省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100万元,新建现浇渠道6 381 m、排洪沟370 m、防冲护岸30 m、机耕路1 947 m,受益耕地面积70 hm2,其中新增灌溉面积1.3 hm2,改造中低产田43.3 hm2,项目区的中低产田得到很好的改造,抗旱能力明显提高。2012年6月26日至7月15日遇夏旱,2012年9月25日至10月27日遇秋冬旱,但是项目区2012年水稻产量比2010年项目建设前每667 m2增产67.0 kg,其中早稻增产28.5 kg、晚稻增产38.5 kg,与没遇旱灾的2011年水稻产量基本持平。

3.2 土壤管理

主要以增厚耕层、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重点,结合逐年深松、深翻,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持水能力。针对当地生产实际,可以通过冬种绿肥、秸秆还田改土培肥,利用稻、烟、玉米、豆科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可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肥蓄水能力。还可以通过种草养畜→发展沼气→动物粪便和沼液还田等改土培肥。

进一步推广冬种紫云英绿肥,加大秸秆还田力度,雨季针对旱作实施秸秆覆盖,以利于保蓄降水,减少土壤侵蚀,增强抗旱保墒能力。大田县石牌镇长溪村一农户洋山垅田自2009年推广冬种紫云英和秸秆回田,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73 g/kg、孔隙度增加3.4%、容重降低0.08 g/cm3,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其水、肥、气、热得以很好的协调,渗水能力增强,保墒性能增加,抗旱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该片水田2012年比2008年每667 m2少施水稻专用肥30 kg,水稻产量增加10.8 kg,增产率2.42%。

3.3 科学施肥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缺乏科学种田意识,无机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有机肥料施用量逐年减少,尤其是水田的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水稻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 1∶0.52∶0.7,甘薯为 1∶0.54∶0.51,木薯为1∶0.36∶0.5,马铃薯为 1∶0.62∶0.58,蔬菜为1∶0.8∶0.85,肥料以单质化肥和通用型复合肥为主,专用配方肥少;在施用方法上,以撒施、浅施为主。由于施肥配比不合理,施用方法不科学,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养分不平衡,耕地地力下降。

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首先要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适当减少化肥用量,使干旱型中低产田的土壤既能提高养分含量,又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蓄水能力。其次要平衡施肥,通过测土配方指导农民合理调配氮磷钾比例。水稻氮磷钾推荐施肥比例为 1∶0.35∶0.7,甘薯为 1∶0.4∶1,木薯为1∶0.25∶1.25,马铃薯为1∶0.35∶1.17。适当补施镁、硼、钼、锌等中微量元素肥,对酸化严重的耕地施用石灰,不但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养分障碍的影响,促使大量中低产田逐渐转变成中高产良田。

3.4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改良干旱型中低产田的有效措施。在耕作过程中进行旱犁、旱整,回水后尽快水耕、水耙,把好整地质量关,同时做好田埂。在灌溉时,提倡湿润或浅水灌溉,对“望天田”要浅灌深蓄,或早晚灌或上蓄下灌。有条件的田块按照水稻各生育期的生理生态需水规律实施灌水。根据气象部门预测,预见性地实行水稻半旱式种植或地膜覆盖旱种。也可选用耐旱性强的品种,实行旱育秧,培育耐旱带蘖壮秧。通过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干旱型中低产田的抗旱能力,促进中低产田进一步得到改良利用。

猜你喜欢
中低产田大田县总面积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掠影
——走进福建省大田县赤岩小学
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福建省大田县通联站站长——许俊新
严坪林场森林抚育研究
——以起源权属为例
大田县桃源镇东坂畲族村:安良堡
济源市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及改良利用措施
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田障碍类型及改良措施
我国湿地10年“丢”一个海南省
基于MODIS的大田县均溪谷地NPP与NDVI相关性的时空变化特征
土地出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