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存杰 潘孔寒
●检测诊断
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压与乳酸水平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孙存杰 潘孔寒
血乳酸(Lac)水平是危重病患者监测的有用指标,常用于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1]。本文分析210例在接受心脏手术后进入监护室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及动脉Lac动态监测结果,探讨患者最佳CVP与Lac水平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03—2012-08收治的行心脏手术后进入监护室的患者210例,男120例,女90例,年龄19~72(38.5±15.6)岁。风湿性心脏病换瓣膜患者110例,先天性心脏病6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32例。所有病例术后均观察12h。符合CVP<8mmHg,入ICU即刻Lac>4mmol/L(伴或不伴正性肌力药或缩血管药)者85例,男47例,女38例,年龄32~70(41.5±14.0)岁。其中,2012-06—08收治的40例作为观察组,2012-03—05收治的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5~70(43.0±12.4)岁;风湿性心脏病换瓣膜患者21例,先天性心脏病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7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2~68(40.0±13.8)岁;风湿性心脏病换瓣膜患者22例,先天性心脏病1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持续监测CVP。观察组入监护室后进行积极的液体复苏,控制CVP于8~12mmHg(最佳CVP)。对照组术后常规予以液体复苏,无严格的CVP控制目标水平。
两组分别于入ICU即刻、4、8、12h,分别采集桡动脉血,测血气及Lac浓度,记录术后12h液体出入量。血气及Lac检查采用GEM Premier 3000血气/生化分析仪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观察组La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动脉Lac水平持续在较高水平,且经过治疗Lac水平无下降,在12h后仍持续在较高水平(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动脉Lac水平比较(mmol/L)
Lac是组织低灌注和缺氧时无氧代谢的中间产物。心脏手术患者术中行体外循环期间,血液稀释,出现低灌注压,组织与血液温差使机体组织的无氧代谢增加[2],且体外循环期间交感张力异常导致脑、肾脏过度灌注,而其它内脏血流减少,形成相对灌注不足。组织低灌注和缺氧是Lac增高的主要原因。文献认为动脉Lac水平与手术后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病死率呈正相关性,动脉Lac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表明病情越危重,病死率越高,预后越差[3]。心脏术后患者常伴有Lac水平的升高,因此积极的液体复苏,对改善组织灌注,纠正循环缺血缺氧尤为重要。CVP是反应容量负荷的重要指标,动态观察其变化对于评估容量状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术后均持续监测CVP,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补液治疗,无严格的CVP水平要求,而观察组对于CVP<8mmHg者,给予胶体或晶体液复苏,直至CVP达8~12mmHg。4h一次监测Lac浓度,记录每小时出入量,保持液体处于正平衡状态。研究发现观察组的La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12h的Lac下降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于心脏术后高Lac症的患者,尤其伴有低CVP者,给予积极的液体复苏,保持CVP于最佳水平,对于改善组织低灌注,改善缺氧,降低Lac水平有重要意义。
动脉Lac浓度虽能敏感反映组织的灌注情况,但其水平反映的是其生成与清除的平衡状态,其清除主要在肝脏进行,因此,对于肝功能异常,尤其伴有循环衰竭状态时,可出现Lac浓度的异常升高。另外,CVP虽是反应血容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但其监测意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管张力、心室的顺应性、瓣膜的血流动力学功能、胸腹腔的压力改变等。因此,如能连续性的动态观察其变化,其参考价值则更为确切。
[1]李春盛.乳酸与危重病[J].急诊医学,1999,8(2):127.
[2]傅惟定,朱德明,王玉霞.小儿常温体外循环手术中血浆乳酸水平的监测[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3):37-39.
[3]李萍,袁盾,罗万俊.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对心脏手术预后的意义[J].中南大学报2008,33(12):1154-1157.
2012-10-26)
(本文编辑:杨丽)
310018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ICU(孙存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CU(潘孔寒)
孙存杰,E-mail:suncunjie198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