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小瑜 丁月霞 陈青辉
改良的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庄小瑜 丁月霞 陈青辉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患的发病急骤的脑血管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虽然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率得到显著提高,然而致残率也高达83%[1]。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主要内涵之一,但常规操作费时、费力,于是我们结合临床护理实践,采用改良的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方法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01—2012-05我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50~75岁,平均62.5岁。入选标准:(1)经临床诊断为脑卒中并伴有一侧肢体瘫痪;(2)病程在2个月以内;(3)年龄50~75岁;(4)意识清楚,病情稳定,能配合治疗。排除标准:(1)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2)既往有痴呆、精神病史者;(3)外地无法随访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入组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药物治疗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每2~3h翻身运动1次,每天床边转移3次,30d为1个疗程。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操作,出院后由经过培训的家属操作,责任护士跟踪随访。改良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29.3d,常规组为27.5d。
1.2.1 改良组的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方法 (1)翻身运动:向患侧辅助翻身时,让患者用健侧手抓住健侧膝盖,护理人员辅助,提示:“抬起头来看我”,同时转动腿侧身。向健侧辅助翻身时,患者仰卧位健手握住患手手背,护理人员辅助,提示:“抬起你的头和胳膊向我转过来”,完成翻身。(2)床边转移:护理人员站在患者患侧,将重心放在大腿上,保持鼻梁、脊柱、膝盖在同一平面上,帮助患者上肢躯干前屈,护理人员双膝顶住患者患侧膝盖,以下肢为支撑点,并以患者健侧腿为轴,向患侧轮椅或椅转移完成转体。
1.2.2 常规组的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方法 (1)翻身运动:向患侧辅助翻身时,令患者抬起健侧腿向患侧伸,健侧上肢向前摆,护理人员辅助完成。向健侧辅助翻身时,患者仰卧位双手交叉握住,护理人员辅助向健侧翻身。(2)床边转移:转移时,护理人员站在患者健侧,双膝顶住患者双膝关节,足部抵住患者双足,以患者健腿为轴,向健侧轮椅或椅转移,完成转体。
1.3 评价指标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入院第1天)和完成1个疗程后(治疗第30天)分别采用ADL评定量表评价生活质量[2],由课题组专人评价得分。自行设计护理工作问卷调查表,对每位患者每天此项操作的时间占护士日常工作比例、对此项操作的体力方面以及患者及家属的认可等内容进行统计。评价标准:每位患者每天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操作的时间占责任班8h的比例;此技术操作让你感到轻松、一般、疲惫、非常疲惫4个答案,统计选择轻松的例数;此技术操作能否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受赞赏、能够、较差、不能4个答案,统计选择受赞赏或能够的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及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DL评分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较前提高,但改良组比常规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DL评分比较
2.2 护理工作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 护理工作问卷调查结果比较(例)
从表2可见,改良组的方法操作时间占日常工作比例为1%~5%的例数明显增多,护士对此项操作感到轻松、患者及家属认可的例数增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常规的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方法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特别是护理操作引起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防范、护理效率与质量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通过对临床护理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我们围绕护理操作方法进行改良,从改善翻身与躯干控制能力等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移乘技巧和安全入手,从而保障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的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方法能部分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平衡功能。其机制可能是运动训练可以促进病灶周围组织的重组或健侧脑细胞的代偿,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从而加强其活动能力,并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3],可因此有效防止和减轻继发运动障碍的发生。
改良的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方法注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以主动运动为主,有利于健侧肢体的主动或抗阻活动,通过中枢促进产生联合反应,诱发和调动患侧肌肉的收缩反应来抑制患肢肌肉痉挛,增强肌力,防止肌萎缩、弹性减退及关节周围的退行性改变,从而恢复受损肢体功能,尽早恢复自主运动能力[4]。另一方面,床边转移时,改良组患者在麻痹的患侧操作,以刺激瘫痪肌肉的活动,可改善患侧肢体的感觉功能;而常规组患者在健康的一侧操作,放弃了对患侧肢体的刺激和主动参与活动的影响,患者只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参与。通过改良技术,可使患者肢体的残余功能得到恢复。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组ADL明显高于常规组)。这样患者的情绪明显好转,认为自己还有自理能力,没有完全成为家庭的包袱,对生活变得有信心,激发患者产生强烈的康复训练动机和兴趣,主动积极配合各种治疗,从而提高锻炼的积极性、正确率和康复质量,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5]。
改良的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方法讲究力学原理,注重对护理人员自身意外受损的保护。床边转移时,护理人员站在患者患侧,双手握法、抱位及受力点改良,避免护理人员背部和膝盖扭伤,而且护理人员对此操作感到非常轻松。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本组入选患者每2~3h翻身运动1次,每天床边转移3次,护理人员每天每人次此项操作的时间占日常工作内容的比例为1%~5%的例数,改良组明显较常规组增加,这样护士就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交往接触,使护理人员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整体护理,从而也为临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创造有利条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改良的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方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操作简便、省力,能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便于患者与家属的配合、掌握,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与家庭护理。
[1]周晓娟.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 26(8):789-791.
[2]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8-370.
[3]肖玉华,徐玲,葛美红.三级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149-150.
[4]席明霞,张亚林,徐泽兰,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3):11-13.
[5]夏娟芬.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855-856.
2012-10-18)
(本文编辑:沈叔洪)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Y20110004)
325800 苍南县人民医院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