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君
(康渊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1105)
珐琅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般来说,我们所提到的珐琅主要是铜胎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工艺发源于公元前的欧洲和西亚帝国,到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随着蒙古国的开疆扩土,逐渐地传到中国。早期的珐琅器不是传统的中式器形,花饰丝工,鎏金等各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中东和阿拉伯风格,中国工匠在掌握工艺后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制作出具有中国风格的珐琅器。相传明代景泰年间珐琅最为盛行,中国工匠改进并创造了以蓝色为主色调的风格,所以珐琅还有个别名叫做景泰蓝。景泰蓝这一称呼沿用至今,甚至有些人只知景泰蓝,不知珐琅。而实际上,景泰蓝这一称谓仅仅指的是景泰年间的珐琅,不能代表全部。
经高温烧制后,珐琅表面有釉质层,类似瓷器,而色泽和造型上由于使用贵金属材质,比瓷器更为浓郁饱满、华贵。因此,这一工艺进入中国不久后就深受当时皇帝的喜爱。从明景泰皇帝到乾隆皇帝,都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了大批珐琅器,至今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分别收藏了大量的珐琅精品,它们都是历代皇帝的心爱之物,由藏品数量便知其受宠程度。
横跨了元明清三代的珐琅有着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史。历经无数变迁,这一民族工艺到了现代社会,却和无数传统工艺一样逐渐面临一种尴尬局面。拍卖行里行情节节高升,似乎很是红火,而实际上传承越发艰难,会做的工匠越来越少,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到博物馆去追忆这种精美的工艺品。
这个困境主要由珐琅工艺的特殊性导致的。它的各个工艺流程几乎全部依赖手工制作。制胚,掐丝,点琅,烧琅,打磨,錾刻,鎏金,每一道工序都难以用现代机器取代完成。17世纪,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当时手工劳动已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从而导致机器取代手工的运动兴起。自工业革命兴起后,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就逐渐处于没落中,规模越来越小,甚至就连传承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手工业的没落是因为它无法满足工艺的先进性与经济性的原则,现代社会追求迅速,工业化大生产,这是传统工艺无法企及的。而如今要想让珐琅工艺能够在新世纪重新焕发活力,就必须从工艺的先进性和经济性这两点着手,重新定位,将全手工这一特性由弱势转为优势,而不是一味靠政府扶持,政策保护。只有由内而外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前进和发扬光大。
工艺是一种做工的艺术,指的是工匠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成为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工艺需要考虑的二大因素是先进性与经济性,两者缺一不可。先进性是为了保证工艺的发展,经济性为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墨守成规只能固步自封,脱离经济性只能被逐渐淹没于历史潮流之中。
这里讲到的先进性并不仅仅指工艺上的提高,也指设计者对其创新的坚持。自诞生之日起,珐琅一直是作为把玩摆件出现,小件如碗、盘、钵、盒、瓶、罐、尊、觚、奁、炉、烛台、鼻烟壶、文房用具等(图1,图2),大件如佛、菩萨、七珍、八宝、佛塔、如意、钟、仙鹤、寿桃、家具嵌片等(图3)。整体而言,物件不大,实用性较差,装饰性较强。而现代装饰理念提倡除了装饰性之外,更需要其中蕴含的艺术性和创新性。所谓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所选用材质的贵重与否,更是来自于设计者赋予它的文化内涵。现代技术让大件珐琅爆琅的概率有效地降低,几乎可以完全避免,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珐琅体量放大的可能性,所以近几年产生了珐琅家具这一新生类别(图4-6)。与其相似的的是近些年极其流行的红木家具,同样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不过他们同为高档家具,珐琅家具的特色更胜一筹。一、珐琅比红木的造型更为多变,色彩,装饰更加丰富,几乎所有细节都可变化。二、珐琅比木材耐磨,易于保存和维护,不必担心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导致开裂等问题。珐琅表面有一层釉质层,实际使用中软布一擦就很干净了,而雕花的红木家具清洁起来明显麻烦。三、珐琅家具更适合搭配软包靠垫,增加使用的舒适度,而大部分红木家具靠背无软包,使用感就有了差距。
另外,在现代珐琅设计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必须调整设计思路,将时代感赋予其上。以铜胎掐丝珐琅茶几(图7)为例,底座为几何状的浇铸胎珐琅,看似轻盈,实则相当厚重牢固,表面花饰为三叶草,简单明快,颜色使用现代通用的黑色作为主色。为了打破主色调的沉闷感,不再选用传统紫铜丝作为掐丝。因为传统紫铜丝色泽较深,与现代审美有些出入,改紫铜丝为白铜丝,色泽更为轻快。白铜丝的优势不仅于此一点,更重要的是它较其他铜合金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都更为优异,延展性好,硬度高,耐腐蚀。搭配古法琉璃制成的桌面,两种材质协调统一,线条流畅,跳脱出传统珐琅沉闷的表现形式。
要追求经济性必然追求其量化。完全追求量化的结果很有可能就会失去手工制作的个性。彻底摒弃手工制作也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珐琅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独特性,摒弃手工就是摒弃自己的特性,盲目追求经济性只会得不偿失。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既可以提升自身经济性的同时也具有排他性,提高竞争力。
那么如何追求经济性和个性之间的平衡,纯手工艺术品如何做到量化与个性皆有?我们从工艺上着手调整。原本珐琅胎是手工敲制而成,对技师的要求极高而且效率极其低下。而我们将敲制铜胚改成浇铸铜胚。由敲改浇,简单的一个工序,解放了大量的手工,模型制作后,可一次性制作一批铜胎,减少了制胎时间,品质也有所保障。浇铸出来的铜胚,器形更为规整,壁厚,制作成成品后整体更加牢固。制胎完成后,仍然由手工制作,我们没有改变手工打磨这个传统方式,使得整个产品依然保留着手工痕迹。现代的消费者最不希望看到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下出来的产品千篇一律,最大程度地保持手工特性,能满足他们对个性的追求。然后根据消费者喜好的不同,造型,花饰,镶嵌所有细节都可以做不同的调整。80道工序采用流水线式的制作,每个步骤由专人负责,最后统一组合在一起。这样使得整体制作效率提高,而且保证每个部分的品质基本一致。
创新与变革是传统珐琅焕发生命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传统固然是要传承的,但是一成不变的传承无疑是固步自封,得不偿失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寻求发展,进行自我完善。中国工匠如果没有在“大石窑”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就没有中国珐琅器的诞生。明朝的工匠如果没有创新地采用蓝色为主基调,那么就不再有景泰蓝这一举世闻名的珐琅精品。传统,只有进步发展,才会有生命力,否则,就成为束缚住自己,扼杀自我的枷锁。传统珐琅是中国知名的艺术品,传承数百年,在今世今日,面对传统工艺逐渐没落的现实,我们所要做的是面对现实,努力突破,将新的思路注入其中,重现明清时期的辉煌。
[1]钟连盛,夏焕真编.珐琅图案[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
[2]陈希诚编著.珐琅工艺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3]李鹏.金属表面工艺的特征与现代首饰设计的工艺表现[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4]史美香.珐琅器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8.
[5]张艳婕,孙仲鸣,杨井兰.浅谈掐丝珐琅工艺在首饰制作中的运用[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