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仁
【摘 要】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同时,素质教育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需要结合教师的工作特点和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于是就需要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有了这个支点,就能从本质上确立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中学 素质教育 学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指导性方略。“三个面向”既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动力,又是搞好素质教育的方向因此,笔者一直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着素质教育。
一 在实现目标教学过程中,融合素质教育,
授课有“浅、中、深”三种结果。泛泛而讲,按教学进程和教师思路演绎下去不缺不漏的教学,在学生中的收效不佳,测考的分数低,此为“浅”;择其要点,顾及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巩固有方,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测考分“中”;而既完成教学目标又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层次分明,有的放矢,竭力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认识和情感准备,调动学生的思路,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解决课程内容,达到消化理解,触类旁通,并重视与实际的结合,获取测考总体满意分数,此为“深”。“深”者,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学而不教条,使学习成绩提高与思维方式升华相辅相成,为投身社会实践或未来深造铺垫知识素质内涵。
教学中,笔者采用课程内容的整体贯通,力争将每一课时都放在课程的整体布局中去设计,有意识留下不连贯式的空白点,启发学生共同参与动脑,实现连贯,促使学生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程度的加深。“深”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学与素质培养的有效融合,只要素质提高,课程消化也将得到推进,对教学进展又有其正面的推动时效,达到职业学校培养实用人才的最终目的。
二 注重学生参与,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动、自学、自得的获取知识的动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呢?
1.设境激疑,使学生愿学
兴趣是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学生探求解决矛盾的氛围。由于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精心设置悬念,创造问题情境,则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急切期待学会掌握的状态,教师在学生这种心理状态下传道授业,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例如,在讲自然《蒸发》一课时,笔者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水”字,然后组织学生观察“水”字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后说:“水慢慢干了。”此时可以告诉学生:“水在平常温度下慢慢干了的现象叫做蒸发。”然后板书“蒸发”课题,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生活中到处有知识,对所要讲授的这节新课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兴趣。
2.加强参与指导,让学生会学
良好的兴趣固然重要,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参与学习的方法。所以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要从“学”到“学会”到“会学”。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善于学习。这里的参与意识就是学习质疑问难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逐步做到“善于”提问。为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打破教师包办解释疑难的局面,发动学生相互解疑,引导学生自解释,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3.融入参与情感,促使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会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发生重要作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情感融入包括教态亲切、语言优美,真诚鼓励等,有和蔼慈祥的目光注视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逐步萌发“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才华的有用人才而自主学习”的主导动机,全面推荐素质教育,以达到育人、树人、培养人的目的。
三 摆正主导与主体地位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
第一,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教而起主导作用,教师是一定社会教学目的实现者和系统知识的传授者。从教学过程的本质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于教师的鼓励和激发。和谐氛围本身与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没有直接关系,它不是主体,课堂教学的真正动力是教师在保护学生原始力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激励,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信心,激励的最好方法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去找答案,因此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师的激励。所以,看一堂课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必须透过课堂的外部结构,看它是否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三个要素,现行课堂教学中已经注意到“学生能动性和学习主动性”,但对创造性的关注还不够。
第三,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效性。教师主导的教学效率意识是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有这样的观念。只有教师教育得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各种本领,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创造出业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效率观,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应确立教学目标,制定好教学计划,课堂上控制好教育情境,及时反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行为,评价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活动和成功的学习机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