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模式

2013-04-16 05:51张征涛
关键词:感情情感教育课文

张征涛

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最大特点是:以情为基础,重视感悟的过程,追求内化,让学生入情入境。如何才能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实践表明,情感在学习上可以做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如何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着眼于新课改理念,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 探索“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教师感情教育的发展推动着对教育感情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教育感情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感情特征最能体现教育能力的“强弱”。作为一名教师,先认识教育感情的特点是有必要的。分析起来,教育感情不同于普通感情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职业性。教育感情是在教育世界中生成、发展并发挥作用的,这决定了教育感情的职业性质;二是教育性。教育感情通过强化或消减师生情感行为对教育效果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表现出浓郁的教育意味;三是表演性。教育感情的表达与内在真实感受的反差构成其装饰性即表演性,反差越大,表演性越强。基于教育感情的特殊性质,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尝试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

二 探索“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的模式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

首先,教师要具有爱学生的真情,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在课堂上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予鼓励,尊重信任学生,尤其对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进一步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与教师的交流下,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当学生喜欢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带有学习和参与热情;反之,只会影响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师自身情感的带动下,学生也会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其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一进入课室马上投入教师的角色中,融入到课文的感情中,绝不把个人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解读把握文本的能力,依靠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

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教师要先能感受到周恩来对于中华不振的痛苦和振兴中华的迫切心情,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品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情感空间。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来呢?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学语言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实,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幽默的语言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语言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通。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并没有把情感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忽视了情感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应 “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4.丰富导入方式,以情引情

窦桂梅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知识对话,而课始的情能否激发则是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本人就运用多媒体设备首先播放了因汶川地震而创作的诗朗诵《生死不离》,声音配合着画面,重现了汶川地震时让人悲伤、感动的一幕幕。学生们曾经有关汶川地震的记忆被打开了,唤醒了学生与文本相一致的情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充分的预热。

当然,导入新课不是只可用这样的视频导入,它还包括以情感丰富的诗文、歌曲、图画、故事等新课导入。总之,无论用什么方式方法,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情况,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 探索“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的方式

1.重视科学教学把语文课讲透

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并不看好教条条、背条条的教学模式而是重视科学性,兼顾不同层次及年级学生的水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逻辑结构,尽量讲清楚道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同时做到以理服人,注重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并参透知识。长此以往,提升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心服口服,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情感角度出发,严肃认真地对待语文课并且真正将其看作一门科学。以此为基础,将教与学的对立关系转化为统一。

2.用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比如在学习童话故事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情。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文章的情脉而发,有的音量适度,快慢适中,如滔滔激流震撼心弦;有的又如春雨霏霏,滋润心田。通过朗读,可以激起学生的情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孙双金话“情智语文”[OL].《福建教育》杂志论坛,2006

猜你喜欢
感情情感教育课文
最好的感情
感情工作
端午节的来历
不分对错
背课文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感情强烈的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