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舰船装备保障的几点思考

2013-04-16 16:49:34
机械管理开发 2013年2期
关键词:后勤保障舰船装备

梁 峰

(海军驻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军事代表室,上海 200129)

0 引 言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本质[1]是以全系统、全寿命周期角度管理使用舰船装备,并保持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提高舰船在航率和装备完好率,保证舰艇部队执行作战、训练、执勤等各项任务。传统的机械化保障模式在舰员的使用、维修、保养过程中已显得捉襟见肘。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为部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手段,有效的解决保障措施匮乏与实际使用需求增大之间的突出问题,是目前舰船装备保障所面临的一项严峻问题。

1 国外现状

在80 年代,为适应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发展,美国国防部在1985年9月最先提出在武器系统采办与保障过程中开展计算机辅助后勤保障,实行“持续采办与寿命周期保障”(CALS),这是美国国防部和工业界为实现与加速武器系统采办、设计、制造和保障过程技术信息的数字化、自动化、综合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实现美国国防部CALS 战略基础上,联合计算机辅助采办与后勤保障(JCALS)、联合工程数据管理信息与控制系统(JEDMICS)以及柔性计算机集成制造(FCIM),并进一步在其主战舰船上逐步配备有关综合后勤保障信息系统作为基础,统一管理全舰装备技术信息、备品备件、物品管理等技术信息,这样不但效率高,而且准确可靠、节省人力、物力,提高了舰船装备技术管理水平和效率,以保持和充分发挥舰船的持续战斗力。

英国自20世纪90年代1993年英国国防部颁布了《在采购中应用综合后勤保障的政策》,该文件对装备综合保障的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1996年,英国颁布国防标准Def Stan00-60《综合后勤保障》,该标准与美军的MIL-STD-1388-1A 和MIL-STD-1388-2B 配合使用,构成英国的综合后勤保障标准体系。另外,自1997 年起,英国国防部成立“综合后勤保障小组”,全面负责装备综合保障工作。

韩国自1982 年开始研究装备综合保障。在1983年确立在装备研制过程中全面开展装备综合保障工作。1988年,韩国将装备综合保障首次写入陆军条令中,并在1990 年成立了专门的装备综合保障管理机构。另外,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也非常重视装备的综合保障工作,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分别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2 装备保障特点

作为舰船装备保障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装备的保养和维修任务。目前,舰船装备维修的级别分为舰员级、中继级、基地级3 级维修,而维修策略上主要采用预防性维修和故障性维修,预防性维修一般是舰员根据计划安排,按照规定的程序对装备进行维护、检查、测试以发现和排除初时的小故障,故障性维修一般由舰员或海军修理厂对出现损坏或障碍性故障的装备进行维修、检查和测试,以将装备恢复到满足使用要求的可接受的性能指标。而随着装备技术的发展,在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的舰艇上,传统的舰船维修保障模式上暴露出以下问题:

1)装备维修措施只是保证单个装备的可用性而忽略了整个系统的功能恢复,例如,在舰艇小修、中修过程中,基于系统级的维修检测流程、方法都与原研制部门的要求相差甚远,促使大部分装备虽然在修理后基本功能可恢复,但对整个系统的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

2)对舰船装备特别是电子设备而言,维修的大量工作主要是预防性研究,而针对失效和破坏性故障问题仍无对策。

3)战时维修工作只能在两次任务执行的间隔期才能进行,设备结构复杂,对维修人员和备件的要求很高,很多情况下维修资源不能同时满足所有需求,时间严酷性问题突出。

4)现在海军协同作战混合编队的组成复杂而且变化很多,装备种类繁杂,保障要求很高。采用以往模式实践中已经暴露了费用昂贵,装备的完好率低、保障力量不足、响应慢等问题。

3 对装备保障的启示

“综合保障”,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全周期的保障工作模式[2,3],结合国际上复杂大系统保障方法,舰船装备保障工作原则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全方位:即整个过程充分调动起研制部门、保障部门、部队用户等多方位的力量,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战略合作,开展保障工作;

2)多层次:即要满足从单个舰船到编队等各层次信息化装备、各层次用户对装备“好用、用好”的保障工作的不同需求,这也是与复杂信息化装备从大系统到分系统到设备的层次划分是一致的。

3)全周期:即面向信息化装备全生命周期,多方力量,在各个阶段开展保障工作,从信息化装备的论证、研制、试验、交付、使用、改进、退役、论证下一代这样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配套开展保障工作。

4)依托信息化手段:针对信息化装备的技术特点,必须采用与之配套的信息化工具和手段,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才能快速进行问题检测、故障诊断、信息搜集等工作,才能极大地提高效率和保障工作水平。

5)预防为主:借鉴商用复杂系统保障思路,保障工作如能在问题征兆阶段,或小问题阶段,即及时发现和解决,将极大提高保障工作的消费比,提高装备可用度。信息化装备虽然征兆不明显,但如果在设计、调试、日常维护各阶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专家系统,建立定期又及时的检测、信息搜集、征兆分析、故障档案库等机制,快速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主动将问题消灭在征兆阶段”。

6)举一反三:信息化装备目前的装备规模大,范围广,升级换代频繁,应坚持举一反三,一个地方发现问题,其他地方主动检查更新的原则,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对于研制人员来说,对部队装备使用需求的变化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对用户来说,对系统的理解和得心应手的运用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加之信息技术本身就有升级换代快的特点;都决定了信息化装备状态不易固化,保障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研制部门、保障部门和用户之间有一个及时地、畅通的多向沟通反馈机制,充分共享信息,促使技术不断完善、保障不断跟进、使用不断娴熟等3方面的滚动发展。

[1] 王永德.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浅析[J].舰船电子工程,2010(8):148-151.

[2] 王刚,刘青.俄军装备保障的战略思维[J].后勤保障,2003(10):71-73.

[3] 李忠光.外军装备保障发展趋势[J].汽车运用,2010(2):27-28.

猜你喜欢
后勤保障舰船装备
舰船通信中的噪声消除研究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环球时报(2022-05-26)2022-05-26 17:22:31
舰船测风传感器安装位置数值仿真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防晒装备折起来
舰船腐蚀预防与控制系统工程
台日舰船对峙内幕曝光
环球时报(2009-09-16)2009-09-16 10:16:47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
现代军事(2009年12期)2009-01-05 10:01:10
金门岛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教训及启示
军事历史(2003年1期)2003-08-21 06: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