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素君,赵景海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学院,江西 新余 33800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已经得到了认可。机械制造类各专业的定位已经不再是以设计为主而是转向以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工人为主的培养方向。这种培养方向与以往的专科教育方式有本质的区分,以现阶段学历教育来看,高职教育应该是培养有知识,懂原理,会操作的人才,这一发展方向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适应学会这一教学内容,其次要求学生转变以往的专科教育的观念,使自己适应新型的岗位需求。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用变化的内容和模式来适应岗位需求的要求[1]。
教学内容不再以理论教学内容作为主要内容,转而以理论教学、专业知识、专业应用方法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作为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引入到企业中,让学生更多地认识企业和更多地了解企业岗位对机械制造专业知识的要求。企业引入的缘由是教学资源短缺和理念差异决定的。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没有任何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是能够自给自足的[2],因此所有组织都在与环境进行资源交换,并获取所需资源,并由此获得生存和发展。但就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完全的学校式教学是不会培养出适应需求的岗位技能人才,学校所具有的资源是以教育和教学作为主导的教育资源。它的教育和教学理念是与企业生产中的理念不相通的,尽管学校把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和模式引入到教学的实践中,但是在已形成的学校教育和教学理念中要实现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内容,完成职业教育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的要求是有一段的路要走的,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缩短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要解决观念和教学内容与模式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对职业技术教育认识的转变,这一点需要社会的参与。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建立一个对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新认识,对所学专业和岗位技能的认识,即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职业教育不是一味地追求学历教育;其次是教学内容和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随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在现阶段一直在不断地改变,真可谓百花齐放,各有所长,但是尽管是这样也很难适应现阶段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期望与要求,作为学校教学资源是满足不了这种多门类多技能的需求的。为了适应这种多门类多技能的需求,企业现场教学是解决这一需求的有效的方法。教学内容的普遍性与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可以缓解和解决多门类多技能需求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企业作为教学与学习的场所而不是单一的就业。
车间与课堂一体化学习体系的建立与管理,以往的企业教学是把学生送到企业,教学部门就很少介入了,也就是说学生在企业的活动完全由企业安排,学生变成了工人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人,他们的关系还在学校,企业对于学生没有更多的责任,做的都是简单的工作,既没有安排师傅的指导也没有指定他们工作任务,可能使学生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做什么,长时间的企业生活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失落感,所以完全放任自由的企业学习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甚至会使学生对企业的生活产生反感,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车间与课堂一体化不是简单的把学生送到企业的事,而应该把教学和教师的指导也同时引入企业,这一点不能单从经济利益出发,要把学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要选派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学生在一起,在生活和学习上给学生更多的指导与帮助,要在企业建立课堂,这种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要做到在企业建立课堂教师的作用是第一位,尽管在教学上强调学生是主体是第一位的,但是在企业中所建立的课堂是短时的教学与车间的结合,单靠学生组合是不能做到的,这种课堂的建立需要企业配合。因此带队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但是课程讲授,更多的是与企业联系,车间课堂的建立与功能的实现是需要带队教师的全程参与。
车间成为课堂的另一个要素是要保证有一定量的学习时间和讲课时间,每周的集中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一个整天,集中解疑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从以往学生的企业经历中得到证实。没有集中解疑和专业知识的讲授,学习是难有成效的。
现阶段学生在企业实践上有一种倾向是把这种教学方式变成了学生管理部门的事,其结果是把企业只作为就业的场所,脱离了教学部门的指导和参与使得在企业学习的学生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特别是刚学过基础课的学生对于企业生产认识还很肤浅,根本就不懂得机械加工工艺是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学些什么,根本找不到目标,无所适从。当然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在实习的经费上要加大投入,专款专用。做到企业学习与实践中指导教师能自始至终跟班指导与管理,强调集中实践的形式。
师傅教徒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行不通的,师傅有自己的工作,份内的工作是要做而教授学生的工作则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整的指导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职责是企业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只挑剔学生而缺乏参与学生实践培养的责任感,为此在学生实践经验培养的进程中还要唤起企业和社会的责任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在主要精力集中于学校的情况下完成车间与课堂一体的学习,仍然要学校的投入和指导教师的全力投入与精心指导,使得这种教学不只停留在形式上,真正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如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实用的人才成为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作为高职院校如何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优势,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1] 汪荣金. 浅谈岗位式模具专业教学[J]. 华章,2012(7):193-194.
[2] 张海峰.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J]. 博师堂.2009(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