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涛
(漯河技师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最近,我多次参加了“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的座谈和参观访问,我对德国机电类职业教育有了深刻地认识。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是河南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项目。德国机电类职业教育和我国技工学校机电类职业教育相比较,德国在机电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小班制教学、项目带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毕业考试等五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技工学校机电类专业学习和借鉴。
德国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定位明确,完全是根据德国企业的机电一体化生产技术的现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的。职业教育教学中使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完全与企业机电生产设备相同。教学中每个工种所教的工艺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标准,图纸识别、表格填写、成本控制、安全生产、环境意识、团队合作都与德国企业的要求相同。德国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纯理论教学,没有年复一年重复使用的教科书。教材全是教师根据德国企业现实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机电技术资料编写的资料作为教材。因此,随着德国企业生产技术每年的更新,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资料也会随着改变。机电职业教育的内容与企业在机电专业技术几乎无缝地对接,造就了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教育始终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德国职业教育为什么可以实现这种对接呢?1)因为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优势,德国企业不仅用人,而且一定要参与人才的培养。2)办学单位对德国企业的机电一体化生产技术深入调查和了解,做到有的放矢。3)办学单位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得到企业在师资、技术、设备方面的支持。4)办学单位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用在教学设施的购置上。
我国技工学校的教学要实现校企结合、工学交替、订单教育的目标,就应当对学生将来就业的企业生产技术和人才需求深入地了解。目前,我国技工学校学校在专业申报时,往往存在“跟风”申报,追“热点”申报和看“生源多少”申报。没有认真到企业调查。由于国内学校、企业还是隶属两个不同的主管系统,校、企两张皮,企业缺乏配合学校的积极性。因此,校企结合喊得响,实际在教学、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等过程中,很难保证校企真正合作。因为技工学校与企业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对路,用不上,丧失了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能。技工学校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就成了一句空话。
德国机电专业的教学团队的教师是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要求精心设计的。而教学团队聘用的每一位授课教师,上岗前首先按专业进行挑选,然后再强化培训,最后由德国工商大会考试委员会组织执业教师资格的考核,由德国工商大会颁发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执教资格证书,才能在机电专业任教[1]。
选派师资条件:1)具备与项目专业一致的教师资格,最好在企业机电技术岗位工作过;2)具有幽默感和极强的感染力。是学生喜欢的,能够跟学生一样对新事物保持兴趣;3)选派师资必须经过培训,获得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执教资格证书。
德国机电专业的教师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培训中教师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将来任教的课程完全一致。这种全员培训的系列措施,保障了教学团队的“双师型”教师符合中德机电一体化班教学的执教要求。
强调教学团队的建设。为了形成教学团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每个机电一体化专业班配有七名专业教师。对七名教师按专长进行细致的地分工,电工、PLC、电子、钳工、车铣工、数控加工、液气压传动等各配一名。任课教师还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纵观国内技工学校的教师队伍的选拔,只要求大的专业方向对口,就可以从教了。没有下功夫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对口的实践技能培训。“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喊得响,落实的不够,很多学校停留在口头上。本来我国的专业课教师在学校学习时,实践技能就是薄弱环节,毕业后又没有执行到有关工厂进行实习,就开始讲授专业课程。一名教师自己对专业技术了解的不深不透,一知半解,怎么能教好学生?另外,我国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师不配套,形不成教学团队。因此在实际的专业技能教育方面形不成合力。解决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团队,必然会减弱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效果。
德国机电专业的三年教学分为两部分:在校内进行两年教学,在德国在华企业进行一年教学。不管在学校和工厂,三年教学中都采用在实训现场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技能传授的教学方式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
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二年学习在校期间,采用小班制教学,严格规定每个教学班限招20名学生。每个班配有七名专职专业课教师。法律法规、环保等素质培养的课程,另有教师兼任。强大的教师团队成为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质量的有力保证。而课程教学采用在专门实训车间进行。由4名学生构建一个讨论小组的形式实操训练,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任务。
采用小班制,没有纯理论课学习,全部采用在实训现场进行项目技能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双师型”教师和学生在操作台上始终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和做,是德国机电职业教育的教学中的五个重要亮点,这是最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我们国内技工学校的教学中,“大班制”现象很普遍,有时一个教学班有七、八十名学生,造成实践教学很难安排。教学中安排纯理论课学习过多,实践操作教学偏少。而在技能传授方式上不能采用师傅教徒弟的方式进行。我国技工学校采用的教科书,大都是多年一贯制,很多知识、技能脱离工厂生产实际,很难做到“校企结合”,造成学了没有用。
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全程都实行项目教学法[2]。由教师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技能要求,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学生逐个项目的集中学习。发放一些德国企业现实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资料作为参考资料。通过在技能训练,在制做某一具体产品的过程中,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学会专业技能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上的每一节课,都围绕一个技能教学项目进行。项目选择符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的总目标。采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做到专业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技能,并能与德国企业生产实践技能相结合。切实保障教师每一节课所选择、设计的技能教学项目,学生现场能学会,将来在生产中管用、能到企业顶岗生产。
为了贯彻课程的项目教学模式,德国机电专业采用了一系列的标准化。教学场地标识、教学设备、教学六角形操作台、6套机类工量具+电工工量具箱2、教学资料、课题练习册、教学中统计表格填报、获得学历证书等等标准化。一系列的标准化,保证了教学全程项目技能教学要求的贯彻执行。
我们国内的职业教育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选择的教课书内容多年一成不变,存在教课书与企业现实生产实践技能结合不紧密,知识更新比工厂慢半拍,甚至慢几拍。严重脱离当前生产要求。由于不重视标准化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遇到财力不足,很难做到处处标准化。降低了要求,自然达不到培养效果。在实训现场不能采用围着工作台,以“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技工学校实践技能教学效果普遍较差。
德国机电专业的考试安排并不多,前两年进行一次。但理论知识考试、实践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平时成绩考核、都采用严格的标准化考核。考试不多,但要求学生的总结多,每个教学阶段完成的产品多。学生的毕业考试不是由办班的学校主持,而是由德国企业的主管部门----德国工商大会主持。这种由管理德国企业的领导机构用严格的标准化考核后,再颁发毕业文凭的做法,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的含金量,更能为德国的工厂企业所承认、接受。因为有“双元制”的优势,在企业的学生参加毕业考试也很方便。
我们国内的技工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成绩考核往往偏重理论考试,而且都由本校自己主持考试为主,相对过关很容易。因此,毕业证书不具权威性,含金量低,对用人单位参考价值不大。如果能引进主管企业的权威部门(行业协会)主持毕业考试和颁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权威性会大大提升,社会效果会更好。
大家知道,职业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就业教育。采用什么样的办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等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内、外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老师都在探索我国技工学校改革和创新。毫无疑问,由先进的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理念创建的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为我国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提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经验。让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的理念,在中国技工学校教育领域开花、结果。
[1] 王珍,王宪成.中外职业教育比较[M].北京: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