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芹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服务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的范畴,包括实践、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企业顶岗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对于诸多的实践教学内容,如何让从形式、内容、项目、时间上与整体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相衔接,合理有序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以便确保实践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仍然需要加强研究。
在实践教学方面,需要做到“四明确一协调”,即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材明确、实践课程任务明确、实践教学项目表明确、实践教学考核要求明确及要求教师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协调[1]。另外还要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实践资料及报告完整,实践实训成绩评定标准完善合理。要达到这些要求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师资是关键,为此,高等职业院校需坚持以培养“双师型”实践教学人员队伍为目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1)立足于内部挖潜和培养,实行教师派出培训制度。可以通过教师下厂锻炼、外出培训、国外进修及企业挂职等措施来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培训。2)对教师引进严格把关,优先引进或聘用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行业从业经验的专门人才,或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客座专家等模式确保有一支稳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队伍。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来获得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参与一些行业科研机构的行业资源库建设,利用资源库的建设可以获得较多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从而带动实践课程的教学。
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方面依托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力量;另一方面,实习师生可依托实习单位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开发等工作,使实习基地同时又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从而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路子[2]。
在加强对外交流的同时,校内实验室及实训中心可以对学生全天开放。以便鼓励学生对于校内实践场所进行实践、检测及实践创新等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和实践班,如CAD平面绘图设计兴趣小组、Pro/E三维实体建模及数控仿真加工兴趣小组、数控编程及CAM 软件兴趣小组等。对各种兴趣小组或实践班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并推选优秀学生参加省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
首先,以生产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至少达到1:1,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测绘、电工基础实践实训、生产见习、金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床电器维修实践、智能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训、PLC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实训、毕业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编程等)、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为提高技能训练效果,通常的做法是:优化实习实训课教学结构,要求实践实习课必须体现在“明确目标—精讲点拨—示范操作—操作练习—评议反馈”五个环节,使实践课达到了高密度、高强度,当堂讲授、当堂实践、当堂掌握的要求;另外还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努力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训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营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浓厚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建立适合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和课程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对接当地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专业方向接轨企业发展需要,这就需要结合当地特色构建特色专业群。建设以课程组为中心,以区域业界需求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提倡和鼓励设定几个专业培养方向,接轨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群或课程群。在构建专业群和课程群的同时,需要结合实际,推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师、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高职学院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实现实践活动开展中学院与地方经济的互惠协同发展[3]。如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省级及以上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确保师资队伍结构和知识背景符合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作的要求,也可以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卡、实践报告,实习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在实践教学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完备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1]。实践教学大纲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教学文件,一般应包括教材、讲义、实践实习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技能训练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卡、实训项目报告、设备操作手册、各类专业技术规范等。
如属于基本技能实训的《机械加工技能训练》的教学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根据实训班级数量和人数进行合理分配机床、装备工具及材料等,还需要设计机械加工要求学生完成的加工零件的图纸、工艺及机械加工实习报告,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另外需要制定《机械加工教学任务书》、《机械加工学生成绩评价标准》,使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和达到的教学目的。最后还需要有制定《安全卫生管理规则》、《学生出勤记录》、《操作工操作规程》、《大型设备使用记录》等,进一步强化了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管理。在教学管理较为规范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在实训实习时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这样学生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按照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要对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内容、实践技术队伍、实践条件、教风与学风、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价。通过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可以从实践教学文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检查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发现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应该讲不是个难题,问题是如何构建比较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文件(实验、实训、实习大纲、各类设计指导书等)、建设具有特色且利用率较高的实践教学场所等。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在于评价每个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学习与训练情况,即评价的目的是督促和激励学生能较好地达到该专业所要求掌握的能力目标,从而使评价发挥出调节教学活动的机能。所以,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可以遵循“一条主线、三个层面”原则。该原则的“一条主线”是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三个层面”为: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这三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支撑,在第三个层面,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得以实现[4]。
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课程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深入开展,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实践教学工作的深入必然会将技能考核工作和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使得实践教学工作和职业资格取证考核工作相互渗透。另外,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还需克服资金短缺和装备设备的难题。
[1] 张玉英,刘迎春.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8):12.
[2] 朱维巍,郭延安.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教学对接的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8):48-51.
[3] 张文军.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0(3):33-34.
[4] 李晓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