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相关概念辨析*

2013-04-16 10:32叶明花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13年12期
关键词:养生学中医理论保健

★ 叶明花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6)

“养生”,就是对生命的养护。中医养生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并通过各种适合于个体差异的养生方法,以达到培养禀赋、促进发育、增强健康、预防和减少疾病、推迟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的核心目的是增强健康。换句话说,养生就是对健康状态的调节、管理和维护。其内涵可以从4 个方面理解:一是有中医理论指导。任何背离中医理论或与中医理论相左的行为方式,不属于中医养生的范围。比如,各种按摩推拿,要在中医经络、腧穴等理论指导下进行,而那种不讲经络腧穴的胡乱按捏就不是中医养生。二是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任何有违生命规律、背离生命常理的行为,市面上各种花样翻新的“养生”绝招,多数是荒诞骗人的。三是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正常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人类共同的经验。四是个体差异。养生方法千万种,只有适合养生者自身特点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市面上不讲个体差异、千篇一律的培训、指导都是不足取的。

养生在《道德经》中称为“摄生”,后世又有“道生”、“养性”、“寿世”等多种称谓。何谓“摄”?河上公认为“摄,养也”[1]。唐玄宗御疏曰:“摄,卫也,谓善能以道卫生之人,妙观生本,本来清净,于生忘生,不以情欲而滑其和,唯以冲虚而养其性,物莫能害,故称为善摄”。[1]“摄犹摄政摄官之摄,谓不认生为己有,若暂焉管摄之,以虚静为里,柔弱为表,块然如木石之无知,侗然如婴儿之无欲。虽遇猛兽恶人,此不逃避而彼自驯狎不加害也”。[2]吴澄认为摄生不仅仅是个体的养生,其实是培养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公心,有这颗公心,自己就能够内心虚静,外表柔弱,如此天下万事万物与我和谐共处,无所相害。无论是摄生,卫生,养生,都讲究把生命放在社会、自然这个大系统中加以考察,只有能够经受得住社会自然的考验,才算是“善摄生”,亦即陈景元所说的“于卫生之中得其精微,故曰善摄生者”。[3]可见,“摄生”蕴含调节、控制、管理之意,既包括养生的“适宜”,也包括养生的“禁忌”。

“保健”,就是保持健康,这是一个现代概念。其核心是使健康状态比较长时间地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如眼保健、齿保健、口腔保健。保健是养生的核心内容,但养生的范畴要大得多,不仅包括对健康的维护,也包括对疾病的预防和患病后的养护。

“预防”,预,古亦称“豫”,重在意识;防,指堤防,重在措施。“预防”二字最早出现在《周易·下经》既济卦:“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此间用于指称预防祸患。如:《管子》“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故祸不萌”。贾谊《议政事疏》“故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汉书·贾谊传》)此后,《司马相如谏猎书》又说:“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司马相如传》)这些都是古人对于预防祸患的意识。而用于预防疾病,则在《淮南子》中曰:“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卷十六·说山训》)吕览认为古人贱视巫医毒药,因其只知治病,不知防病,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矣,为其末也。”(《卷三·三月纪》)宋邵雍曰:“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反为殃,与其病后能加药,孰若事先能自防。”(《宋邵博闻见后录·卷四》)清代尤乘《寿世青编》引大藏经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避之为吉。”这些论述,都是蕴含在中医学中的预防思想。“预防”作为现代概念,主要是针对流行性疾病的防患措施。着眼点是在社会群体或公共服务体系。

“治未病”,这是中医学的一贯主张,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层涵义。表明了中医不仅善于在已病状态下,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方法来诊疗病人,使病人恢复健康,而且更重要的是,主张人们在未病状态下,即在平常时期,要重视对生命的养护,尽量地不患病、少患病,或者注重病中、病后的养护,不使病情恶化、传变或复发。显然,“治未病”命题,针对的是病。与养生相比,养生针对的是整个生命过程,而病只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突发”或“异常”事件。显然,养生的概念要比“治未病”广泛。“治未病”相当于养生的“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内容。

上升到学科层面,中医养生学和预防医学、治未病学也有着较明显的区别性特征。(1)中医养生学与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更重视如何预防疾病,尤其是对于传染病和职业病,研制与应用各种预防药物和各种控制病因的手段等,以防范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病种的发生。养生学虽也包括强身防病的内容,但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养生学虽然涉猎广泛,但不如预防医学针对性强。此外,预防医学注重的是社会性、地域性、群体性、时令性,对某种疾病或时疫的预防,需要动用社会力量,更需要国家政府层面的组织统筹,甚至是强令性的执行。比如,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除四害运动,以及预防接种、职业病、地方病排查等,都需要政府的组织部署,并在全社会或者一定的区域内实施。而中医养生,主要是个体性的自发行为,一般不强调社会性、群体性。(2)中医养生学与中医“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重点建设的培育学科。它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主要研究各种未病现象的诊疗问题。“治未病”也是中医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治未病”针对的未病将病(或亚健康)或已病将传将变的疾病状态,着眼点在于“治”(诊断与治疗),而养生针对的是健康状态,重点在“养”。治未病以疾病为参照,着眼于亚健康人群,养生以健康为参照,着眼于健康人群。

[1]强思齐.中华道藏第10 册道德真经玄德纂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5.

[2]元·吴澄.中华道藏第12 册道德经注[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604.

[3]宋·陈景元.中华道藏第10 册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457.

猜你喜欢
养生学中医理论保健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古诗中的养生学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