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敏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山西临汾 041051)
目前,尽管在大力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但作为企业自营物流形态仍具有很强的非替代性。关于这一点,作为物流发展大国的日本也保留着30%左右的自营物流份额。那么企业自营物流在发展中如何进行技术优化呢。对此笔者认为,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内容不同,从而也就难以在一般层面上进行讨论。结合目前广泛存在的 “核心—外围”分工结构,这里将在高科技企业视角下来进行考察。
“核心—外围”结构与企业自营物流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具体而言,因现在产品生产的模块化特征,使得产品的各个部件可由不同的企业生产,最终通过总装来完成。这就意味着,自营物流面临着如何保证精益化生产的需要问题。显而易见,这就使得物流技术的优化变得格外重要。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从现有诸多文献的记载中可知,作者们都习惯于从运输、仓储等实物领域进行问题解析。其实不然,目前自营物流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在成本控制上来寻找根源。
由此,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不难理解,企业自营物流并不是企业的主营业务,从而在利润创造上也并不存在必然性。由此,对于该物流业务而言应更加重视成本控制。惟有降低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中的成本,才能在产品定价上获得优势。然而,诸多企业在该领域的成本控制目标似乎并不清晰,其更加关注是自营物流的效率和准确性问题。不可否认,效率和准确性是企业开展自营物流的理由,但在过于突出这一环节的同时,却将在经济层面增大企业选择自营物流的机会成本。可见,成本控制目标缺失便成为目前的问题之一。
尽管许多高科技企业也在自营物流成本控制上下工夫,但因主营业务和物流业务量的双重限制,导致其在成本控制上缺少必要手段。特别对于既存在供应物流又存在生产物流的情况下,如何建立针对两个物流领域的成本控制手段更是难上加难。实践表明,基于供应链基础上的“核心—外围”结构,导致许多产品模块在异地外包企业中生产,为此,有关控制生产进度和启运数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自营物流成本控制。而理论上所提到的由第三方物流来开展的要求,在我国现阶段还难以成为现实。
如何评价自营物流成本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仍成为当前企业物流发展中的难点。首先,企业自营物流成本项目本身就难以分割,再者一般企业也很少拥有从事物流成本管理的专业人才。这样一来,就在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影响到成本控制量表的开发。
以上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所进行的问题分析,就为技术优化策略建立了企业视角。
从物流技术的分类来看,可以区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本文不仅讨论硬技术的优化,更加关注软技术的提升。为此,针对问题的思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基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自营物流技术优化的硬件方面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能否充分释放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红利,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规模大小,还取决于企业物流业务量的高低程度。从这一点来看,一味的提高技术优化水平并不是企业自营物流所需要的。而对于软技术的优化,因主要在于前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工和管理成本,也应在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控制目标下来进行。关于这一点,需要同行们引起重视。
这里仍然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提升企业自营物流的物资调配能力往往依赖于ERP系统的建设,而该系统的建设却存在着资金投入较大和资产专用性强的特点。为此,即使针对它进行技术优化,仍需要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认真考察。软技术的优化,除了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特征匹配性的进行专用软件开发以外,还需要在“核心—外围”结构下进行契约制度的合理构建,从而保障各合作企业的利益诉求。
如何从企业经济性特征的视角下来评价技术优化的有效性,实则仍取决于对成本—收益之间的比较。关于这一点,不仅符合硬技术,也同样适用于软技术。从专业性强弱来看,似乎软技术优化更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从而,这也为需要在成本控制下进行绩效评价提供了理由。
以上建立在企业自营物流问题基础上的优化思考,表明:若不能强化技术优化的成本控制意识,其不仅将增大企业自营物流存在的问题,还将使得所谓技术优化结果无效。
根据以上所述,企业自营物流技术优化的策略如下:
ERP环境的建立依托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设不仅将耗费企业大量的资金;同时,其所发挥的经济功能也需要在长期内获得体现。因此,建立与企业环境相融合的态势十分必要。在具体实施路径上:(1)应将企业资源计划ERP建设规划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书面提交给企业管理层;(2)在管理层批准建设的前提下,应与外包方进行充分沟通,主要就流程管理所期望达到的效果进行阐述。这样一来,在企业管理层认可和业务部门的技术设计下,便能在成本控制下有的放矢的进行技术优化。
前面已经指出,企业物流技术的优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作为非主营业务的企业自营物流如何配置资金呢。笔者建议,可将企业采购物流中的常规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这样一来,外包所获得的专业性服务本身就变相提升了企业自营物流的技术;同时,因企业精力被牵扯的减少,将有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投入到自营物流中的关键和专用性领域。如,针对高科技企业来说,对于精密模块的恒温、恒湿仓储监控系统的开发。
长期以来,企业在进行内涵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都着眼于生产领域,而与生产相配套的自营物流则被忽略。因此,在物流人员培训、团队建设、组织文化营造上都存在诸多空白。从而,为了使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切实与企业需要相契合,应在培训教材、团队建设内容和组织文化设计上下工夫。笔者建议,培训教材所含信息应使物流人员能在整体视阈下来看待本职工作;在团队建设上应强化人员的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在组织文化设计上应将“学习”元素植入其中,努力实现学习型团队的形成。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本文认为,因现在产品生产的模块化特征,使得产品的各个部件可由不同的企业生产,最终通过总装来完成。策略可围绕:ERP环境与企业环境的融合;建立企业物流部分业务外包;提升物流管理体系的人力资本等来开展。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1]伍朝辉.企业自营物流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1,(2).
[2]罗春平.生产企业自营物流能力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高海晨.工业企业自营物流模式分析[J].企业活力,2004,(5).
[4]龚英.制造企业自营物流与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模型研究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