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驿站对当前装备保障的启示

2013-04-15 01:50陈威丽筠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2期
关键词:驿站装备

陈威 丽筠

【摘 要】研究古代驿站设置及功能特点,对抓好当前装备保障、提升部队作战能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首先总结驿站的形成与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古代驿站的特点梳理总结出对当前装备保障体系的四点启示。

【关键词】驿站;装备保障

研究古代驿站设置及功能特点,对抓好当前装备保障、提升部队作战能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驿站的形成与发展

驿站,是古代接待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差役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有交通之日起就应运而生了,是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其建设和营运费用由国家财政直接支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一)驿站的建立

早期的公文和军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递,故在春秋时期,人们把边境内外传递文书的机构叫做“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设置的“十里一亭”,是乡以下以维持治安为主体的行政架构,用于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职能,而在交通干线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时人称为“邮亭”。这种“邮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递送的通信机构;汉初“改邮为置”, 即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并规定“三十里一驿”,传递区间由春秋时的25公里扩大为150公里。为了扩大功能,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汉代还逐步将单一置骑传送公文军情的“驿”,改造成为兼有迎送过往官员和和专使职能的机构;到了开放的唐代,国际交流频繁,各国使节和官员公差往来大为增加,朝廷干脆改驿为馆驿,以突出其迎来送往的 “馆舍"功能;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到了元朝,强化了驿站制度,这时驿站也叫“站赤";明朝在原基础上还设立了递运所,其主要任务是预付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清朝入关后,将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驿站机构得到细化,功能更加完备。

(二)驿站的功能

古代驿站最初的功能定位,是为传递政府文书的人提供中途居停服务。我国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早在商朝邮路沿途就有了驿站一类的设置,称“堞”、“次”。西周时期的“委”、“馆、“市”,战国时期的“传舍”,均属此类设置。秦汉以后,尽管在不同的朝代,驿站一类设施称谓不一,但名虽异,义实同。驿站在保障邮驿通信系统正常运行,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疆域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驿站的职能进一步扩大,由单纯为邮驿通信服务,扩大到同时为政府官员出差过往提供接待服务,成为政府接待的主要服务机构和设施。

官员因公出差,以及调任迁转,必然面临如何解决饮食、住宿和交通工具(车、马、船、轿等)的问题。由于古代交通业和接待服务业不发达,行旅服务经济短缺,吃饭难,住宿难,行动难成为古代社会行旅生活的常态。因此,自秦汉时期起即建立了政府接待制度, 由官办驿站和地方官府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服务。古代政府的公务往来,包括上级巡视、督查,官员出差公干,乃至一定秩次的官员调任迁转等,均由地方政府和官营的驿站提供接待服务。

驿站具有传递信息和过往接待双重职能的这种情况,自秦至清,一直沿袭。只有宋代是个例外。两宋实行“驿”、“递分立,邮件文书的递送,和接待过往官员的馆驿,从职能上完全分开。馆驿演变成单纯为过往官员提供接待服务的政府招待所。

(三)驿站的历史地位

驿站在我国古代运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我国古代驿站各朝代虽形式有别,名称有异,但是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是相近的。封建君主是依靠这些驿站维持着信息采集、指令发布与反馈,以达到对下统治控制目标的实现。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科技术发展的水平局限,其速度与数量与今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也不亚于现代交通运输。可以说那时的成就也是我们现代文明基础的一部分。

二、古代驿站的特点及启示

中国古代驿站,网络庞大,体系完备,在保障当时国家物资装备的畅通和高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物资装备保障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要深化定点保障,提高反应速度

“兵贵神速”,古人深刻认识到时间和速度在战时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汉朝每三十里置驿,到了唐代,对邮驿的行程有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达180里,再快甚至要日行300至500里。单靠一人一马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驿站间换人换马才能得以接力持续。这在交通体系尚不完备,运输手段相对落后的当时,要保证点与点之间衔接持续,对驿马需求量很大。这时,国家加强了对民间马匹的征用,明确官府可以随时无偿征用民间马匹充当驿马, 甚至出台法律禁止百姓乘用车马,不惜用强制手段来保证驿站的通畅。

战争规律告诉我们,未来作战就是打保障力,谁拥有强大的补给保障能力,谁就能占据主动。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反恐维稳,事件爆发的时间、地点、规模和方式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能不能及时运送兵力和保障装备物资补给,是决定任务能否完成的主要因素。为此,我们应立足平时,着眼战时,不断加强在定点保障上的研究探索。一方面,要合理划分区域。针对不同地域、任务和装备特点,按照战区划定保障区域,建立装备供应、维修保障网点,依托点点互补,点面结合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深入论证网点建立必要性,既要避免过多影响保障效率,也要避免过少降低反应速度。另一方面,要借助地方力量.在立足自身保障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战时,应与地方交通战备部门和沿途驻军部队联系、协调,以沿途驻军平时选定的地方定点维修企业、定点器材销售公司为基础,依托地方定点保障机构,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综合保障实体,对部队实施定点定向保障,确保应急所需。

(二)要坚持维扩保养,夯实保障基础

由于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特别是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对驿马的训练、维护保养尤为严格。在清代,驿站除了管理人员外,视站之大小,位置缓冲,配备不同数量的站丁、牛马。一般每站站丁为二三十名,马牛十几头至五十头。为了保证驿马的健壮,清政府规定:“驿马应支草豆,令盛京户兵二部侍郎亲验支取,著管理官用心牧养,如马不足数及疲瘦者,将管理官题参治罪。”《盛京通志》载:在盛京额设马九百八十九匹,每年十分准倒毙三分。如马有缺少,并短扣草料者,照例议处。又定驿站马匹草料,每匹日支银一钱或八九分,俱于驿站钱粮内开销。而在马匹训练上,《渊鉴类函》对有如下记载:“凡马至秋高则甚肥,比而急驰骤之,不三舍而马毙矣,以其膘来实也。于是择其尤良者,加以控马之方,每日步马二三十里,俟其微汗,则系其前足,不令之跳踏踯躅也;促其衔辔,不令之饮水吃草也,每日午后控之至晚,或晚控之至黎明,始散之牧场中,至次日又复如是控之,至三五日或八九日,则马之脂膏皆凝聚于脊,其腹小而坚,其臀大而实,向之青草,虚膘至此皆坚实凝聚,即尽力奔走而气不喘,即经阵七八日,不足水草而力不竭。”同时,专设“调习”马工,一般皆由牧工担任,而且将其中调练驯良者,献送御厮备用。

19世纪初,拿破仑率60万大军远征俄国时,没有考虑到寒冷天气会使棉衣上的锡扣粉碎,导致大量兵士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却由于没了纽扣,在冰天雪地中形同敞胸露怀,许多人被活活冻死。棉衣虽厚,没了纽扣,御寒效果会大打折扣。装备保养也是如此,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切实提高保障水平。一是抓教育。重点抓好军队职能、形势任务、新装备管理使用常识及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教育,广泛利用接装、点验、维护保养等时机开展随机教育,使管好用好武器装备成为广大官兵的自觉行动。二是抓制度。保持武器装备良好的战技术性能,重在保养,车(炮)场日和换季保养就是部队传统训练保障方式中的一项周期性工作,要坚持日常动用装备的维护保养与预防检修相结合,还要根据部队训练任务和季节变化等特点,搞好各阶段的装备维护保养工作,真正把维护保养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三是抓培训。利用装备检查、巡回修理等时机对一线装备管理使用人员进行维修技能帮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充分利用社会技术资源,通过辅导和业务培训,提高各类技术人员的管理使用水平,尽量减少人为损耗,从而提高各类物资装备的保障效益。

(三)要优化保障结构,做到明晰权责

以唐朝为例,各地的馆驿,馆由传吏主持,隶属官吏之列。驿则先由民间富人主持,据推测,驿长的社会地位与牧长相当,相当于六品至九品官员的后代。因此,国家对驿站管理有着一套严格的制度,驿长要经过层层筛选,不仅要是当地的富户,还需要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担任。在享有国家给予的赋税减免、驿丁、驿田等优待的同时,他们也对战时传输军事公文负有重要责任。唐代驿站法律规定,驿长除了担负日常管理责任外,在辖区往来重要军事公文皆由他来负责安排接收和发送,总体协调驿夫和驿马,如延误军机,当论死罪。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的部队保障,涉及面广、参战兵种多、组织指挥复杂、协调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和部门的组织协调得力与否,对部队保障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必须着眼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需要,加强统一领导,确保指挥有效。一方面,组建联合保障指挥机构。按照功能齐全,人员精干,提高效率,保障顺畅的原则,涵盖战技、军械、装甲、工化、车辆等部门人员和上级配置的装备保障,根据需要对上积极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对下及时搞好传达、协调矛盾。另一方面,区分区域时段责任。本着职能明晰、关系顺畅这一目标,实行细化、量化的岗位责任制,按照“一人一责、一装一责、一域一责”的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装备保障体系,使各级和各类人员按照职责权限抓好自己份内的工作,确保装备保障责任到人,有效落实。

(四)要整合保障力量,切实提高效益

在古代驿站军事管理体制中,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驿站除直属军事管理机构外,在中央有太仆寺负责驿马的供应和饲养、工部虞部郎中负责发放驿马草料、户部负责驿站的经费,物资与驿丁的供应、御史台负责驿站的监察考核工作等,众多机构分块管理,造成驿站保障力量分散。

未来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抗,这使得构成系统的基本作战单元的综合作战能力越来越强,各类保障需求越来越多,仅拥有单一技术保障能力已不能满足未来战备保障要求,必须把供、管、修、训等诸保障力量综合编组,确保保障系统的整体优势。一方面,要统筹全局,区分层次。在编组保障力量的使用上,统筹对基层级、军师级、基地级进行合理编组,突出重点,按级保障,集约资源。另一方面,要模块集成,优化组合。重点向战斗化、模块化、综合化发展,成实体建设机动保障部(分)队,适当增加军兵种保障模块,提高野战伴随保障能力。同时,大力构建综合指挥保障信息平台,运用信息系统一体融合各种保障力量、保障单元、保障要素,锻造信息保障链,逐步形成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三种能力,不断增强保障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小京.对加快建立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思考 [J].国防,2012(8).

[2]张献山.加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装备保障动员建设浅见 [J].国防,2012(7).

[3]武桐.“古代驿站”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J].科技信息(山东),2012(7).

[4]葛雅莉.从清代《甘新驿道旅程抄本》看古代驿站功能 丝绸之路 [J] .2012(7).

猜你喜欢
驿站装备
港警新装备
铁皮侠的装备
养老驿站新春活动丰富多彩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年总目次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囫囵吞枣
背水一战
在十八驿站(二首)
雪白灯红驿站情(组诗)
航空装备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