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偏好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传导性影响

2013-04-15 05:30刘亮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刘亮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与经济系,四川遂宁 629000)

流动性偏好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传导性影响

刘亮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与经济系,四川遂宁629000)

摘要: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投机动机是人们由于有利的购买生息资产(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或通过利用利率水平的价格变化进行投机。这种流动性偏好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偏好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预期收益率、产品期限的传导性影响。

关键词:流动性偏好;投机动机;银行理财产品

短短数年,银行理财产品从针对高端投资者的创新金融产品发展为各大行均可购买,覆盖到所有零售客户的普及产品,得到了中国老百姓为取得高于传统银行存款利率而认知的金融创新。在中国投资渠道不多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资金规模大、流动性不强,股票市场难得景气,债券市场也不活跃,而银行金融产品的高信用、高流动性使中国百姓不是存款就是购买期限短、收益高低不同的理财产品,乐于将资金存放到银行里。银行将这些理财资金除了投资于货币市场的商业票据、短期债、银行间借贷市场等货币市场产品,还投资于风险更高的基础设施、房地产信托产品等资产,形成保本型的、非保本型的、结构化的、非结构化等类型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有三分之二不受政府担保,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下,如果市场资金面变化,投资者偏好变化,我们可以用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分析对理财产品的传导性影响。

1 理论背景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人们持有货币是出于满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喜欢以流动性强的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所以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1.1交易动机(The Transaction Motive)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因为人们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是同时进行的。个人或者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的时间越是接近,为了交易目的留在身边的货币就越少。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容易受到持币成本的影响,即受到利率高低的影响。人们在确定交易所需保持的货币时,不仅需要考虑持有货币对便利交易的好处,也要考虑到持有货币会损失的利息。

一般情况下,利率对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影响较小,人们把交易需求看成是收入的函数而忽略利率的影响。

1.2预防动机(The Precautionary Motive)

预防动机是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如为了支付医疗费用、应付失业和各种意外事件等。虽然个人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不同,对满足预防动机需要的货币数量有所不同,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货币的预防需求与收入密切相关。因而由预防动机引发的货币需求量也被认为是收入的函数,与收入同方向变动。

1.3投机动机(The Speculative Motive)

人们持有货币还可以提供投机性证券买卖之用。投机动机是人们由于有利的购买生息资产(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或通过利用利率水平的价格变化进行投机。凯恩斯指出,人们心目中有着某种“标准”的利率。如果市场利率高于“标准”的利率,在这种场合下他预期市场利率将会下降,债券的价格将会升高,就会买进债券,以便日后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涨时再卖出债券换回货币。反之,如果市场利率低于“标准”的利率,在这种场合下他认为市场利率将会上升,债券的价格将会下降,就会卖出债券换回货币。由此可见,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越高,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少,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

当利率极高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等于零。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此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债券的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会将持有的货币量全部换成债券。

2 流动性偏好对银行理财产品传导性影响

流动性偏好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传导性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数量规模、产品期限、预期收益率。

当宏观经济下滑,能够进行投资的货币持有者资金可投资标的减少。而此时整个银行体系的存贷资金也会受影响,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由于对投资目标风险的控制而减少,理财产品期限选择倾向于中长期、预期收益率趋势下降。有投机动机的投资者基于流动性的偏好,会选择期限短、风险较高、收益相对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和其他投资品。下面我们以一组2012下半年和2013年上半年公开信息资料进行流动性偏好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传导性影响。

2012年由于6月、7月国央行对银行存贷款利率进行两次下调,并减少了国债发行的规模,在5月三年期、五年期国债利率较高的基础上停发了6月、7月的国债,下半年后续同期限国债发行利率也降了较大的幅度,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中国资本市场A股上证指数这半年间从6月2370点大幅跌落到12月4号的1949点,股市投资者大量离场。固定收益证券收益下降和股票权益产品亏损对投机性动机产生了负面预期。那么,同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产品期限、预期收益率是怎样的趋势呢?我们可以根据国内最大的金融理财市场学术机构普益财富的每周和每月的统计数据做一个梳理。

从表中信息看,1-3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总量一半以上,其次是3-6个月的理财产品占比在20%至30%。再对前面2012年年中和下半年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及相关政策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6月和7月下调存贷款利率,股市下跌过程中,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上升,在7月增加了1个月以下产品的发行及发行量,流动性偏好使货币持有者对理财市场比其他市场更为关注。随着8、9月发行的1个月以下短期产品的显著减少和预期收益率的下滑,发行量减少,对投机性需求者的边际效应递减。2012年10月是特别的节日,银行在减少了其他产品发行规模的下增加了对结构性产品的发行,债券类产品预期收益率有所提高,但是短期理财产品1-3个月期的发行量继续减少,对风险承受力高的货币持有者来讲是能承受的投机性选择。2012年11月,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有所上升,3-6个月的产品发行量大幅增加,除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反弹,其他产品预期收益都下调。2012年12月临近年末,银行理财产品除了发行数量规模、预期收益率双增长,1-3个月期限产品大幅上升,对有投机性需求的货币持有者这种短期、高收益产品的可选择性增加。12月初由于资本市场的银行股板块股价开始大幅上涨,债券收益预期上升,对更看重机会成本的投资者来说有了吸引力;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传导性影响是12月逐周发行产品数量减少。

表1  2012年5月到12月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规模、期限、预期收益的变动统计

2013年的1月到2月下旬,中国A股市场上涨500多点的财富效应将投机性强的部分资金吸引。2013年3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了理财资金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限额,此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断下降,年化收益率5%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几近绝迹。随着A股市场2月下旬开始逐步走低,主板市场财富效应减退,创业板市场活跃,市场上少量资金在创业板市场操作,其他有解套的股市投资者,还有减少亏损的股市投资者不断离开A股市场。在资本市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做空机制下,部分投机者通过大量融资从事活跃板块的投机性操作,满足流动性偏好。融资活动使部分银行资金流向A股市场,造成近期货币市场资金紧张程度加深,市场资金压力传导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走低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开始逆转。

根据2013年上半年普益财富对金融理财市场产品数量、期限、预期收益率的统计,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流动性偏好对理财产品市场的影响。

2013年5月中下旬以来,受财政存款上缴,国企缴交利税、新增外汇占款规模大幅回落、债券市场监管加强等因素影响,市场资金面开始收紧。各期限拆借利率持续大幅走高,各期限国债收益率不同程度上行;又临近2013年银行业绩年中大考,银行业间的资金争夺战明暗进行。基于流动性偏好理论中投机动机的选择,为吸引更多规模的资金,各类银行设计的中、短期理财产品收益飙高。不少银行推出5%以上收益的理财产品后,有更多银行推出短期理财产品收益高达5.5%,6%三个月的年化收益率理财产品重出江湖。有银行甚至在年中一口气推出多款年化收益率在6%以上的保本型理财产品,令不少货币持有者动心。这一轮高收益理财,不仅中小银行相继推出,连国有大型银行工行也推出了35天年化收益率在5%、建行推出33天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7.39%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并且很快售完。

表2 201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数量、期限、预期收益率统计

6月20日,银行间市场隔夜利率大涨578.4个基点,最高达13.44%,7天期利率涨292.9个基点,最高达11%;6月27日沪市1天期债券回购年利率高达30.5%,市场资金紧缺可见一斑。这更促使银行通过发行高利率理财产品收取市场中的资金,以弥补资金缺口。

从季节性因素看,6月是商业银行考核二季度存贷款规模的时点,存款准备金上缴日临近,大量理财产品即将到期兑付,外汇占款骤降,给市场资金造成流动性紧张;而短期存款冲规模导致银行资金更加紧缺,资金成本上升在所难免,也导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攀升。有些银行大客户到半年、年末,出于投机动机,就会将货币资金转到小银行做贴息高的月末冲量揽储。

3 结论

从流动性偏好的角度来说,货币持有者对投机机会的选择会在不同金融市场和其他市场间进行,就是为了预期收益能得到最好实现。银行针对投资者的流动性偏好设计不同期限、数量规模和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而发行超短期、短期理财产品,风险低、安全性高、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限其他投资品,正好满足了这类投资者的需求。高门槛额度、高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能使投资者短期投资回报丰厚,有效吸引有投机动机的投资者放弃持有货币,争购银行理财产品,同时降低短期内银行体系内资金的流动性紧张。银行设计理财产品时也要考虑自身对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的兑付能力,做好风险控制,避免因产品规模和期限错配不当无法兑付到期产品而带来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杨中华.流动性枯竭引揽储大战银行发理财产品救火[N/ O L].华夏时报(2013-6-21).ht tp://f inance.sina.com. cn/money/bond/20130621/233915877828.shtml.

[2]殷孟波.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尼古拉斯·博尔斯特.中美影子银行:比较与启示[E B/O L]. 21世纪经济报道网站(2013-06-22).ht tp://epaper. 21cbh.com/html/2013-06/24/content_68884.htm?div=0.

责任编辑:张隆辉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3)04-0024-03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简介:刘亮(1970-),女,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与经济系讲师,经济学硕士,金融经济师,证券从业资格专业二级。研究方向:金融市场,公司金融,个人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