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梅,史开国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1)
探讨中国未来十年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冯梅,史开国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几年来,我国实行“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使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一直保持着顺差的态势。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素,发展仍不太乐观,应继续调整和优化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现状、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对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及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进行预测,最后探讨出相应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关键词:对外经济贸易;对外贸易依存度;未来十年;分析与预测;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经济贸易对我国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等发挥着重大的积极作用。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世情的对外贸易政策,努力加强与各国的贸易关系,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低迷状态,我国对外贸易大幅下滑。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温还在全球显现,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的态势并没有明显改观。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既面临着外需低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升高、融资难、融资贵、人民币升值、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又面临着发达经济体进一步下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可能持续动荡、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的国际形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因此,探讨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对外贸易政策、预测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态势已成为促进我国贸易发展及平衡的一项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1.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8667.6亿美元,增长了206.4倍”[1];2001年我国加入W TO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更是迅速,2003年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增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7.1%、34.6%、39.9%。2005-2007年保持平稳的增长趋势。2008年,由于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增长速度分别下降到17.8%、17.2%、18.5%。2009年对外贸易增速达到最小值,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增速为负增长,分别为13.9%、16.0%、11.%,对外贸易总额出现拐点,从2008年的25632.6亿美元降低到22075.4亿元,降低了3557.2亿美元。2010年-2012年,对外贸易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增速大幅下滑,从2010年的34.7%下滑到2012年的6.18%,但保持着稳增长的态势。(如图表1所示)1.2对外贸易保持顺差态势,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图表1 2001年-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2001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都处于贸易顺差态势,贸易差距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从图表2可知,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从2001年的2661.0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20498.3亿美元,扩大了7.7倍;进口规模从2001年的2435.5亿美元增大到2012年的18178.3亿美元,增大了7.46倍;贸易差额从2001年的225.5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2311亿美元,扩大了10.25倍。贸易差距呈先增大后下降趋势。如图表3所示,2001年-2008年,我国的贸易差距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225.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981.2亿美元,增长了13.22倍。2009-2012年贸易差距呈缩小趋势,从2009年的2981.2亿美元下降到2311亿美元,下降了1.29倍。2011-2012年,贸易差距下降的趋势有所回暖,从2011年的1549亿美元回升到2012年的2311亿美元。
图表2 2001年-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差距情况
1.3对外贸易发展平衡状况日趋改善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进口和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但进口与出口发展增幅不平衡,呈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但发展日趋平衡。从图表3可以看出,进口与出口的增速幅度不同。2001-2003年,我国的进口增长幅度大于出口的增长幅度,2003年进口的增长率达到最大值,为39.9%,而出口于2004年才达到最大值,为35.4%。2004年-2009年增速幅度降低,进出口分别从2004年的36.0%、35.4%下降到2009年的-11.2%和-16.0%; 2004-2008年,进口的增长率大于出口的增长率;而在2008-2011年,出口增长率反之又大于进口增长率,2011-2012年,进口的增长率又小于出口,2012年进、出口增长率分别为4.27%和7.98%。从进、出口增长幅度的差距来看我国,进、出口增长幅度的差距呈先扩大再缩小的趋势。2001-2004年,差距从2001年1.4%增长到2003年5.3%,然后从5.3%降到0.6%,到2004年降到最低点,为0.6%;2004年-2008年,进、出口增长幅度的差距从2004年的0.6%增大到2005年的最大值,为10.8%,之后下降到2008年的1.3%;2008年-2012年,进、出口增长幅度的差距从2008年的1.3%增长到2011年的4.55%,之后下降到2012年的3.71%。
图表3 2001-2012年我国出口和进口增幅差距情况表
1.4对外贸易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利用能力以及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迅速下降。如图表4所示,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变化趋势一样,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1-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分别从2001年的38.47%、20.09%、18.38%提高到2006年的65.17%、35.87%、29.30%,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最高点,之后下降到2009年的44.19%、24.06%、20.13%;2009-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又从2009年的44.19%、24.06%、20.13%分别上升到50.24%、26.66%、23.58%,之后又下降到2012年的46.81%、24.95%、21.86%,分别下降了3.43%、1.71%、1.72%。
图表4 2001-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趋势
2.1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上升
欧洲问题国家债务规模绝无空前,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一方面正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国家扩散,另一方面从公共财政领域向银行体系蔓延,极易引发金融市场的持续大幅震荡。加之,各成员国债务链的相互牵引,债务危机加深可能会加重拖累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在2013年实行的财政悬崖金额约占GDP的4$.如果处理不好不当,可能为拖累美国经济重返衰退。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偿还高峰期的相继进入,有效的救助措施假如不能及时出台,一旦欧洲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势必会对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新的重大冲击。
2.2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缺乏动力
从目前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低迷状况有所缓解,但总体而言,传统增长动力仍较疲弱、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新的格局。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软,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还未形成。加之,财政金融政策空间非常有限,采取财政紧缩政策来应对债务问题会削弱经济增长动力,有效地扩张货币政策受到“流动性陷阱”的制约。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6%,低于金融危机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贸组织预计,全球贸易量增长4.5%,明显低于危机前10年6%的平均水平[1]。
2.3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风靡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全球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近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价格居高不退,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整体持续走高。2012年9月,越南、印度、巴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22.4%、9.7%、7.3%;而美国、英国分别上升3.9%和5.2%,欧元区连续十个月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调控目标。当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巴西等也实行降息措施来刺激经济,可能引发各国货币汇率频繁动荡以及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从而冲击全球金融的稳定。美国宣布将低利率水平维持到2013年中期,并推出4000亿美元规模的扭曲操作。加之美国、俄罗斯等遭受严重的干旱,全球小麦、玉米减产,中东地缘政治紧张容易冲击石油供应,又因为全球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大量投机资本为牟利涌入商品市场炒作,农产品和能源价格较大上涨的压力并没有得到改观。
2.4非经济因素干扰不断增多
(1)外需不振。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全球风险依然高企,我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且特别突出。根据商务部对我国1900多家出口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9月,制造人采购经理人指数中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企业出口利润指数已连续5个月低于100的临界点;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口累计增长仅仅为1%[1]。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也将抑制需求增长,制约中国企业进一步开拓新市场。2012年前9个月,巴西进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7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间出口难度大的可能性上升。
(2)融资难度增大加剧外需萎缩风险。欧洲银行系统由于遭受主权债务危机连累陷入困境,致使各家银行相继收缩业务范围、降低风险忍耐度,导致信贷银根紧张、融资输血功能不畅,贸易融资深受影响,外需萎缩风险加大。美国银行业仍困住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中,经济增速下滑降低了贷款需求,低利率降低了投资回报,加剧了市场波动,增加了投资风险,加强监管促使经营成本抬高,经营压力越来越大。金融系统不稳定将是影响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变数。
(3)经贸摩擦形势更加严峻。尽管今年以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案值有所下降,但摩擦强度仍然不减,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频繁遭滥用,政策性和体制性摩擦更加突出。中国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采取40%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针对中国,我国贸易深受其害。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达243亿美元,增长7倍多。太阳能光伏电池在国外市场多个区域遭遇贸易摩擦,出口严重受阻[1]3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我国对外贸易三十五年来的发展,如下图所示:
图表5 1978年-2012年我国GDP增长率
从1998年到2008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增速大幅度下滑,2009年-2010年,国家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经济增长快速,从2009年的8.55%上升到2010年的17.8%,上升了8.25个百分点;2010年-2011年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2011年-2012年,我国实行“保增长、控物价”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17.78%降低到2012年的9.82%,增速降低了7.96个百分点。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历史经验和事实看到,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总体上属于资本主导型。在目前从分时段的变化来看,资本因素的贡献在不断加强;而劳动的因素是递减的。同时2000年之后,T F P的贡献也是在递减的。导致T F P递减的因素有很多,从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和其余部分都会发现,进入2008年之后是一个呈现下降的态势。因此,传统的增长源泉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就是体制转轨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开始衰退;另外就是全球化红利也步入衰退状态;第三个就是传统工业化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进入衰退期;人口红利也可能在开始处于拐点;当然,高储蓄经济增长拉动的增长方式也可能会出现调整;未来的消费也有可能出现变化。
然后,我们来分析促进未来经济可能出现新增长的源泉。第一个是消费,第二个就是城市化,第三个服务业,第四个技术进步。现对这几个因素进行测算:
(1)消费需要成为第一推动力。据测算得,消费每提高1%,将带动GDP增速达到1.5%—2.7%[1]。
(2)城市化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载体。测算的结果平均来说,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将提高2.25个百分点,这个应该比消费更稳定。测算中很重要的是参照了东亚城市过程中的经济拉动的一些数据来进行的,从测算可以看到,对投资的变化和消费的变化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尤其是对于消息的变化是呈“倒U型”的变化[1]。
(3)服务业。服务业在增加收入和就业方面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未来服务业要真正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路径。为了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我在这对服务业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类,再利用2007年的投入产出进行测算。结果发现,生产类服业是最核心的,尤其是比较美国、日本、德国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变化和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根据这些情况进行模拟。可以根据情况分为不同的三种形态,分别从2009年的温和复苏且平稳扩张波动形态(正S型)、缓慢复苏的强劲扩张波动形态(反J型)、迅猛复苏而又快速回落的波动形态(倒U型)。我们看到,第一个增长确实得放慢,但未来4年并不像许多人想像的那么慢,再过4年,将来的增长速度更不像许多人想像的那样慢。所看见的是在这个较长时段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将会从9%慢慢的回落,直到2020年后的7.5%的水平。
对这些进行结构性分解之后,和对未来次高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解,发现资本因素的作用会有所减弱,然后技术和资源的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我们也还会发现需求主导型是最核心的,也就是说消费还是最核心的。下表是对未来十年经济(2013—2022年)的一些预测结果:
图表6 中国未来十年经济预测结果(2013—2022年)
最后,对中国现在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生产成本角度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成本正在不断上升。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拉动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导致我国进口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外汇储备等方面的因素和人民币的被迫升值,导致了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内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涨;我国劳动力的工资在不断提高,土地租金不断在上涨,还有就是企业的环保成本等这些也在不断的提高,最终将导致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从国孙贸易保护壁垒方面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后,引发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使得我国进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从外贸市场的占有份额竞争因素来看。次贷危机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们开始重新看重工业等的生产和出口,并且提出了倍增计划。还有新兴市场的加入,比如东盟、拉美等利用他们的要素禀赋优势,直接与中国抢夺中低档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和要素禀赋型制造业份额。4中国未来十年的对外贸易政策预测
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中国外贸质量和效益不高、结构不平衡、贸易方式存在局限、资源环境制约和贸易摩擦加剧等一系列重大矛盾,亟待解决。
要使未来中国的贸易能够真正的立足于世界,那么我们必须清楚中国的下一步进行预测,包括我们的全球经营生产体系,全球银行和金融网络,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方式构成必须发生很大的变化,必须从原来的加工贸易占据主导地位,一般贸易比重过低的格局,转变为一般贸易占据首要地位,加工贸易次之的贸易格局。主要是因为:首先,我国要素禀赋受到城乡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1)城乡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人口2000年的占比为36.2%上升到2009年的46.6%,然而农村人口却从2000年的占比63.8%下降到2009年的53.4%。(2)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从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50%下降为2009年的38.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占比为从2000年的22.5%、27.5%分别上升到2009年的27.8%、34.1%。(3)我国受教育程度也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据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占8.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占14%,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占38.8%,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占26.8%。这个结果与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增加了5.1个百分点,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增加了2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增加了2.3个百分点,而小学文化人口的比例减少了11.4个百分点。因此,这就决定了我国劳动就业结构的改变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进而也就决定了我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方式的变化。其次,就是国际分工梯度转移的原因。根据国别或者地区来分实际外商对华的F D I,来自东亚的发达国家日本、韩国还有新加坡在华的F D I分别由2000年的29.2亿美元、14.9亿美元和21.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1亿美元、27亿美元和36亿美元。F D I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国际分工向我国的在规模梯度转移,表现为我国持续的、大规模的加工贸易出口及比重。但是,随着我中资本以及技术的累积,劳动力、土地和环保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前的国际分工投资转移带来的对外加工贸易模式的比较优势将会在中国逐渐丧失。
第二,我国必须改变现有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偏高的局势,以降低我国的外贸风险;比如我国对美国的外贸出口集中度将近20%。适当控制外贸增长速度和外贸依存度提高,主动调控进出口的基本平衡。长期贸易顺差对我国参加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是很不利的,会使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并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国家应进行反向干预,以扭转连年贸易顺差的记录。
第三,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适应未来全球发展的趋势,改变中国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较低的局面。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吸纳高中低层次的劳动力就业于旅游业。我国应当变‘危’为‘机’,促进出口产业的结构调整,培育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出口新增长点。
第四,为了实现贸易强国目标,中国未来应当持续对外贸政策进行调整与完善,其中包括对关税和非关税政策、贸易方式政策、进口政策、服务贸易政策等进行调整。未来中国应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逐步降低或取消对资源、能源、技术装备的进口关税;同时通过税率结构调整,提高进口关税的有效保护程度,并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对出口产品征税,适度降低进口环节消费税率。中国未来还将重点持续扩大进口,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并改善贸易平衡状态。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未来我国将重点扩大高新技术与技术装备、资源能源和国内短缺农产品、部分种类消费品等领域商品的进口额。在现有的中国外贸总额度和国际市场总量大背景下,我国每年外贸顺差保持在近千亿美元的规模比较适宜。未来应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性,并推动以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出口。中国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出口产业,并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开展环境外交,为本国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第五,要正确把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关键。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应该脱离于经济增长方式,脱离于实际的产业部门,而应该与整个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相一致。要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调整目前的外贸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要扩大外贸增长方式的视野,大力提倡发展服务贸易和口岸贸易,将服务贸易和口岸贸易的发展作为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其次,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薛敬孝.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红蕾.国际贸易实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3]韩会师.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6.
[4]陈洢然.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刘轶芳,等.低碳约束下我国贸易结构的合理性研究[J].管理评论.2010,(06).
[6]龚韵秋,陈晓庆.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分析[J].中国商贸.2010,(14).
[7]闫云凤,杨来科.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出口贸易向低碳经济转型[J].当代财经.2010,(01).
[8]刘倩男.浅谈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45).
责任编辑:邓荣华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3)04-0010-06
收稿日期:2013-05-20
作者简介:冯梅(1986-),女,贵州习水人,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学课程与教学论。史开国(1958-),男,贵州黔西人,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On China's Foveign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y in theNextDecade
FENG Mei,SHI Kaiguo
(G uizhouNormal University,G uiyang Guizhou550001)
Abstract:Investment, consumption and exportation are "the troika" that boost China's economicgrowth. The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y that China has carried out recent years is "steadygrowth, adjusting structure, promoting balance",which makes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maintain a surplus situation.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 iscomplex,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is fraught with many uncertainties and riskyfactors, the development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we should continue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foreigneconomic and trade polic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trade an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predicts China's economic and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environment in the next decade, and finally discusses on the corresponding foreign economicand trade policy.
Key words: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Foreign Trade Dependence Degree; Next Decade; Analysisand Prediction; Foreign Trad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