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翔 (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蒙自661100;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上海200062)
近年来,以锻炼行为分阶段变化为内容的研究逐步成为锻炼促进研究的热点。阶段变化模型包括了变化阶段、变化过程、均衡决策和自我效能4个基本结构。变化阶段是其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该理论的特点在于将个体的行为改变看成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认为个体的行为改变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由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个体可能在变化阶段的任何部分进入,也可以在变化阶段的任何部分保持、退出或重新进入,改变了人们对个体行为变化只是发生或不发生的 “全”或 “无”的观念,为更精确地对对象实施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阶段变化理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行为转变的时间序列,还通过变化过程为人们提供了促进个体阶段前进的策略和技巧,变化过程和变化阶段的最终整合解释了个体行为的转变,同时模型还加入了自我效能和均衡决策来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目前该理论已逐步应用于锻炼行为研究中,国内以该理论为基础的锻炼行为研究主要包括阶段变化理论模型各部分之间关系以及适用性的研究、对不同人群锻炼行为的描述性研究、以阶段变化理论模型为基础的锻炼干预研究、同其他理论模型相结合的研究。国内学者开始对该理论逐步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不足之处,其中变化阶段和变化过程之间的关系还存在问题[1]或不能确定阶段转变的变量[2]也时常被提及。笔者将计划行为理论的部分变量放入个体行为分阶段转变的阶段变化理论中考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深入了解制约个体行为改变的因素,有利于理论的发展,为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提供参考。
以普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3所高校共900人发放问卷。问卷采用宣读指导语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的方法,共收回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56份,有效率95.1%。男生483人,女生373人;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0.8岁。
问卷包括锻炼阶段变化问卷[3]、锻炼态度量表[4]和自编人口统计学变量。有规律锻炼 (不包括体育课)是指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至少20min,并达到呼吸急促或出汗。锻炼态度量表分别测量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采用Likert 5点记分。原量表结构公式模型检验结果:检验样本协方差矩阵和估计协方差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χ2/df=3.67,非常态拟合指数NNFI=0.93,比较拟合指数CFI=0.94,修正拟合指数AGFI=0.87,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0.06;科隆巴赫α系数在0.64~0.89。本次研究各分项表科隆巴赫α系数在0.61~0.87。
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调查显示,2.9%的被试处于前意向阶段;4.7%的被试处于意向阶段;60.7%的被试处于准备阶段;17.6%的被试处于行动阶段;14%的被试处于维持阶段。亦即7.6%的学生完全不参加身体锻炼(前意向、意向阶段),60.7%的学生偶尔锻炼 (准备阶段),31.6%的学生进行有规律的身体锻炼 (行动和维持阶段)。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没有锻炼习惯,特别是准备阶段的学生群体较大,应重视对处于该阶段的学生群体进行干预。
为了解处于不同锻炼阶段的个体各心理因素变化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见表1),处于不同锻炼阶段的个体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等8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得分从前意向阶段至准备阶段显著上升,从准备阶段至维持阶段呈非常显著的上升;目标态度得分在前意向至准备阶段之间无差异,准备阶段至维持阶段呈非常显著的上升;行为认知只是在准备阶段和维持阶段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维持阶段得分显著高于准备阶段;行为习惯从前意向至维持阶段得分呈非常显著的上升;情感体验主要在准备至维持阶段存在非常显著的上升;行为控制感在前意向与意向阶段之间无明显差异,得分从意向至维持阶段均呈现非常显著的上升;主观标准在意向与行动阶段、准备与行动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意向和准备阶段明显强于行动阶段。从结果来看,随锻炼阶段的前进,个体对锻炼行动的评价越高,控制感更强,锻炼的自动化程度更高,越愿意锻炼;只有真正尝试、采纳并坚持锻炼以后,个体才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对锻炼的评价才更为积极;主观标准只在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准备阶段和行动阶段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意向和准备阶段强于行动阶段,说明处于意向和准备阶段的个体更易受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影响;行为认知在准备阶段和维持阶段存在显著差异,维持阶段明显优于准备阶段,说明锻炼行为要长期坚持才能凸显其效果。
表1 不同锻炼阶段各分量表得分均值与中间分比较±s)
表1 不同锻炼阶段各分量表得分均值与中间分比较±s)
注:*P<0.05,**P<0.01;PC代表前意向,C代表意向,P代表准备,A代表行动,M代表维持;F(4,851)为单因素方差。
images/BZ_100_258_1932_2217_1982.png2.7 29.7±5.4 19.2±5.2 17.4±5.2 C 40 25.9±4.8 46.3±5.7 28.1±3.8 28.2±7.6 21.5±3.5 32.6±6.1 18.8±3.8 18.8±3.8 P 520 28.6±5.1 48.7±6.2 28.1±3.3 32.7±6.0 23.4±3.8 34.8±5.4 22.7±4.6 18.1±3.9 A 151 32.2±4.4 51.2±5.4 28.7±2.9 36.4±4.9 25.4±3.5 37.5±5.0 26.6±4.8 16.5±4.3 M 120 34.4±3.5 54±4.6 29.7±3.2 40.6±5.0 28.2±3.5 39.8±5.3 29.6±4.5 17±4.6总体 856 29.7±5.5 49.7±6.3 28.5±3.3 33.9±6.7 24.2±4.2 35.7±5.8 24±5.5 17.7±4.2 F(4,851) 67.155** 31.062** 6.305** 85.909** 64.316** 36.825** 85.14** 6.158 PC 25 22.2±4.9 44.4±6.9 28±4.4 23.4±3.1 18.7±**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阶段递进的影响因素,以相邻锻炼阶段为因变量、锻炼态度系统8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共建立4个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整体模型检验4个模型均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Hosmer-Lemeshow检验回归模型适配度较好,Cox-Snell关联强度值和Nagelkerke关联强度指标显示,4个模型中预测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中低度的关系。在8个因素中,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是预测前意向阶段向意向阶段转变的重要预测变量;行为控制感是预测意向阶段向准备阶段转变的变量;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是预测准备阶段向行动阶段转变的变量;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情感体验是预测行动阶段向维持阶段转变的重要预测变量。除模型1的行为控制感和模型4的情感体验外,其余预测变量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且胜算比大于1,说明随不同预测变量得分升高,个体阶段前进的概率增大。但模型1中行为控制感回归系数为负值,且胜算比小于1,行为控制感得分越高,被划分到前意向阶段的胜算越大;模型4中情感体验回归系数为负值,胜算比小于1,说明随着情感体验得分升高,被划分到行动阶段的胜算越大。
表2 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及个别参数显著性的检验摘要表
大学生锻炼行为存在明显的阶段特征,前意向阶段个体对锻炼行为呈漠视状态,从没考虑过去锻炼,对处于该阶段的个体锻炼行为干预主要以提高其锻炼行为意向为主。分析中发现处于前意向和意向阶段的个体,随行为控制感得分升高被划分到前意向阶段的概率增大,提示只有个体真正关心和打算参与锻炼后,才会产生对锻炼行为控制的确切的感知,而当个体对是否锻炼漠不关心时,体现出对自己采取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盲目的感知,这可能是意向阶段行为控制感略有降低的原因。进入意向阶段后,增强其行为控制感是促使个体从意向阶段至行动阶段前进的策略。应学习锻炼技巧,掌握锻炼方法,增强计划性和参与锻炼的决心,以锻炼行为替代其他行为。此外,还应引导处于准备阶段的个体正确认识锻炼行为的规律,增加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效果的认知。进入行动阶段后,个体开始持续进行较规律的锻炼行为,锻炼活动开始成为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支撑个体持续锻炼的重要因素。行为意向在前意向和意向阶段主要体现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而在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则主要体现为个体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大努力。回归分析显示,在行动和维持阶段个体情感体验的分越高越有可能被归为行动阶段,说明个体从偶尔锻炼到规律锻炼后获得较强烈的情感体验,而当坚持锻炼成为一种习惯或进步变小后,获得的情感体验已经没有原来那么激烈。有研究认为,行动阶段所产生的体验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是否会保持该休闲体育行为[5],提示当个体进步到锻炼维持阶段后,如何使个体进一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可能是个体坚持锻炼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
1)大学生普遍能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也有进行规律锻炼的愿望,但意识和行动之间仍有较大得差距,有近70%的学生没有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处于准备阶段的大学生数量较多是规律锻炼人口数量少的原因。
2)大学生只有在打算锻炼和尝试锻炼后,才能对锻炼行为控制产生确切的感知;对锻炼行为深入的认知也只有长期坚持锻炼后才能获得。
3)处于不同锻炼阶段的个体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影响前意向阶段向意向阶段转变的变量是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影响意向阶段向准备阶段转变的变量是行为控制感;影响准备阶段向行动阶段转变的变量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影响行动阶段向维持阶段转变的变量是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情感体验。
[1]刘显,黄志剑,郭志平.TTM理论及其在锻炼领域的应用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7):41-43.
[2]沈梦英,毛志雄,张一民 .中国成年人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J].体育科学,2010,30(12):48-54.
[3]白文飞 .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改变模式理论的综述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46-48.
[4]张力为,毛志雄 .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邱亚君 .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研究——一个假设性理论框架 [J].体育科学,2008,28(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