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君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该隧道位于广东省西部山区,隧道总长5.4 km,为深埋隧道,最大埋深465 m。
该隧道位于中低山区,沟谷发育,地形起伏大,植被茂密,山坡自然坡度20°~50°,坡面多种植杉树及桉树,进出口部分地段已开垦为果园,最大相对高差502 m。
本区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4~9月降水集中。据云浮市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21.5 ℃,极端最高气温39.1 ℃,极端最低气温-1.3 ℃,年平均降水量1 598 mm,年最大降水量2 138.8 mm,年最小降水量881 mm,年平均蒸发量1 442.4 mm,年最大蒸发量1 685.8 mm。年平均风速1.2 m/s(主导风向NE10°),最大定时风速17.3 m/s,最大瞬时风速23.3 m/s;本区无霜冻期。
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采用0.05 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采用0.35 s。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钻探揭示的岩性判断,该隧道穿过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残坡积层、石炭系下统页岩,奥陶系中下统千枚岩、石英砂岩、页岩和砂岩及燕山期花岗斑岩。
综合物探解析,区域地质资料,调绘资料及钻探、试验资料分析,本隧道穿过9条断层,均为北东向。其中:F1为清水塘断层、逆断层,F2为佛子前断层,F4为悦城断层、正断层,F9为都骑断层、正断层,F3、F5、F6、F7、F8为次生断裂。该隧道总体构造形迹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如图1所示。
图1 隧道工程地质示意
该地区雨量充沛,隧道洞身地表发育深切沟谷,多常年流水,并形成各种小瀑布,流量较大,雨季水量增加。据调查,洞身附近的沟谷出露泉水。
本隧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沟水入渗补给和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充足。隧道出口端分布多条北东向的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多条花岗斑岩侵入接触带,岩层较为破碎,裂隙发育,为地下水的富集及径流提供了较好的空间和通道。断层对地下水的赋存及径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花岗斑岩侵入体具有一定的阻水作用,使地下水排泄不畅,水压上升。从勘探资料分析,钻孔内地下水多具有承压性。隧道洞身地段的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出口端多具承压性。根据本区地下水质分析,本隧道出口段内的基岩裂隙水具H1级硫酸盐侵蚀,其余地段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隧道进口岩性主要为粉质黏土、全—强风化页岩,隧道出口岩性为硬塑状粉质黏土及全风化花岗斑岩;土层及全风化层结构松散,边坡稳定性差,在地表水作用下,边坡易产生崩塌,施工过程中建议加强防排水及支护措施。
通过位于隧道DK339+896左8 m、孔深423.20 m的深孔SSZ-8内采用水压致裂法进行的地应力测试得出:①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为10.23~21.36 MPa,洞身附近的最大水平主应力约为21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值为6.65~13.78 MPa,洞身附近的最小水平主应力约为14 MPa;用上覆岩层容重(约为2.65 g/cm3)估算的垂直主应力约为11 MPa。②洞身附近三向主应力值的关系为SH>Sh>Sv,地应力特征以构造应力作用为主,三向主应力具有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这一结果反映的是钻孔周边的现今应力状态。③洞身附近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北西西向(N61°~72°W),与隧洞轴线走向夹角较小,有利洞室围岩的稳定。
依据文献[1]的判定标准,钻孔处隧道洞身附近具有高—极高地应力,隧道埋深大于350 m的地段DK339+220~DK340+440长1 200 m,亦存在高—极高地应力的问题。但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隧道轴线方向夹角较小,最大水平主应力对隧道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加之该隧道地下水较为发育,硬质岩只存在发生轻微岩爆的可能,软质岩存在隧道断面收敛变形严重及片帮的可能性。
根据隧道通过围岩的埋深、岩性及其风化程度、岩体完整程度、节理裂隙、构造、地下水以及地应力等情况,采用文献[2]、[3]的划分标准,将本隧道围岩划分为Ⅱ、Ⅲ、Ⅳ、Ⅴ级,如图2所示。
图2 隧道围岩分级示意
根据隧道围岩分级情况可知,本隧道以Ⅲ级围岩为主,Ⅳ、Ⅴ级围岩次之,各级围岩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
图3 隧道各级围岩占比
根据隧道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情况,利用钻孔水文实验数据,分段对隧道进行涌水量计算,计算方法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4]、[5],计算得隧道涌水量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隧道涌水量分布示意
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计算得隧道正常涌水量为5 238 m3/d、最大涌水量为10 476 m3/d;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计算得隧道正常涌水量为10 023 m3/d、最大涌水量为14 282 m3/d。综合以上两种计算方法,预测本隧道正常涌水量为10 023 m3/d,最大涌水量为14 282 m3/d。结合现场调查、钻探资料及区域资料综合分析可知,隧道进口地段涌水量较小,地下水不发育;隧道出口地段,特别是沟谷浅埋地段,岩体破碎,受构造影响,隧道开挖时突水可能性大。
本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应根据文献[6]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采用方法为TSP、地质素描、红外探测、超前地质钻探等。本文根据隧道实际情况,划分出以下5个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段落:①DK338+120~DK338+250段穿过沟心下方部位,地下水发育,避免突水现象发生;②DK339+906~DK340+011段穿过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避免坍塌及突水;③DK340+011~DK340+111段穿过向斜核部,岩层平缓、节理发育,为储水构造,避免坍塌及突水现象发生;④DK340+341~DK340+446段穿过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围岩较破碎,地下水发育,避免坍塌及突水现象发生;⑤DK340+700~DK342+787段穿过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侵入岩接触带、物探异常带、富水段、浅埋及地表沟心段,围岩破碎,地下水发育,避免坍塌及突水现象发生。其中断层破碎带、侵入岩接触带、DK340+940~DK341+200强富水段、DK342+140~DK342+400强富水段、DK342+600~DK342+720强富水段必须采用超前地质钻探预报,避免突水现象的发生。
(1)隧道穿越的地层比较复杂:穿过沉积及变质作用的砂岩、千枚岩,侵入活动形成的花岗斑岩。
(2)地质构造复杂,穿越北东向展布的断层束,共穿过约9条断层带、4条侵入岩接触带,岩层受构造影响强烈,节理裂隙发育,部分地段围岩稳定性差。
(3)地下水丰富,断层破碎带及侵入岩接触带裂隙的连通性较好,是地下水储藏的空间及径流的通道,特别是隧道出口段,钻孔揭示有承压水,水量较大,隧道施工中可能发生突水。
(4)隧道埋深大于350 m的地段长约1 200 m,存在高—极高地应力问题,但隧道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于平行,相当程度地化解了地应力对隧道的不利影响。
(5)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应重视隧道进出口的排水、支护等问题。
(6)本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穿越多条断层破碎带、
侵入岩接触带、物探异常带、浅埋沟谷段、富水带等,岩体破碎,地下水丰富,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7)本隧道地下水丰富,部分地段围岩破碎,建议采取堵排结合的方案处理地下水,破碎地层中较大的地下水建议注浆固结封堵,完整地层中少量的水可排出隧道。
(8)施工时应做好DK339+220~DK340+440段的地应力监测工作。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GB50218—94工程岩体分级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TB10012—2007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3]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TB10003—2005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4]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TB10049—2004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5]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手册(修订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6]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铁建设[2008]105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