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津 王文峰 张永柱
(中铁济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22)
辛泰线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K54+500~K54+670段位于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线路位于直线路段,路堤高度约12 m。2006年该段线路下沉严重,曾进行浆砌片石与混凝土拱形骨架护坡,坡脚设置挡土墙,基床采用三七灰土封顶。2009年,该段路基再次出现下沉,右侧路肩出现贯穿该段路基的纵向裂缝,其中K54+523~K54+635段左侧路肩线外移,坡脚处骨架已外鼓破坏,路基边坡出现下滑失稳现象,线路几何尺寸难以保持(汛期尤为明显),危及行车安全。
在路基病害现场采用工程地质调绘、工程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在博山地区有关水文、气象、地质、地面沉降、崩塌等有关区域资料的基础上,对病害地区周围2 km2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地面沉降及岩溶情况的调查测绘。在地质调绘基础上展开了工程地质物探和钻探工作。
钻探是通过提取岩芯并结合室内试验,直观且可靠地获取地下地层信息的勘探方法。钻探属于一种“点测”的勘探方法,单个钻孔获取地质信息的代表性不强,如果想获取一个区域内更加全面的地质信息,必须加密钻孔,这样会大大增加勘探费用,延误工期[1]。
工程物探是利用地下物质的物性差异[2],如地层的电性差异,通过研究天然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如电场,达到了解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方法。其仪器设备轻便、工作效率高,可以连续观测,采集的信息量大,可以了解和确定大范围内的地质条件,对查明规模及埋深变化较大目标体的分布情况优于钻探等常规方法,能够弥补钻探工作的不足。但工程物探作为一种间接的勘察手段,其勘探成果具有推断性和不确定性[3]。
结合钻探和物探各自的优缺点,本次采用两者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根据场地地形条件和地层电性差异情况,装置为垂向三极电测深,并在浅部进行加密。这样既保证了野外数据采集质量,又不漏掉浅部重要信息,把物探所得数据与钻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对比,建立相应的经验关系,对物探资料进行定量、半定量解释,更准确地揭示整个勘察区域内的地质情况。
该区地貌单元为山间凹地,原地形起伏较大,路基与自然地面高差12.00 m左右。浆砌片石与混凝土拱形骨架护坡,坡脚设置挡土墙,路基两侧为农田,K54+611为1-4 m的浆砌片石拱涵,起交通兼排水作用,K54+693为平交道口。
勘察揭示,该区地表覆盖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Q4ml)素填土,主要为路基填土,其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粉质黏土、细角砾土、碎石土,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黏土(图1)。通过现场的勘察分析,在病害路基区域主要存在填土、岩溶、滑塌三种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现象。
图1 地质钻探剖面
(1)填土:主要为路基填土,以粉质黏土为主,软塑,局部硬塑,软硬不均,密实度较差且不均匀,未经有效压实。
(2)岩溶:下伏基岩为奥陶系石灰岩,溶蚀现象发育,线岩溶率9.4%~20.8%;表层局部为全风化或强风化,岩层岩溶发育,其中部分溶蚀为溶洞,溶洞高度0.3~1.7m,溶洞充填黏土、或黏土夹碎石,局部为空洞,钻探过程中漏水严重,说明岩溶裂隙及溶洞的存在形成地下流失通道(图1)。
(3)滑塌:据调绘和物探,K54+523~K54+635段左侧路肩线外移,坡脚处骨架已外鼓破坏,与路肩右侧的纵向裂缝形成了潜在滑动面,路基边坡出现下滑失稳现象。
据调查,该铁路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主要为当地村民组织成立的民兵团修建,路基较高,修筑时填土未经有效压实,施工标准较低。2004年~2005年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期间部分货车分流到该线路,行车密度加大,路基填土在火车频繁动荷载的作用下发生明显下沉。
电测深剖面中里程K54+500~K54+660/Ⅱ段:结合经验系数法、斜率法和2.5维电阻率反演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成低阻异常,物探推断其为基岩裂隙发育或岩溶发育范围。K54+500~K54+565/Ⅱ段埋深15~32 m、K54+54~K54+600/Ⅱ段埋深11~24m、K54+575~K54+595/Ⅱ段埋深31~37 m,岩溶发育尤为严重。物探详细解释及建议钻孔位置详见图2。根据物探资料分析,K54+500~K54+670地段,下伏石灰岩岩溶十分发育,场地内布置钻孔4个,有3孔揭示有溶洞,钻孔揭示的大部分溶洞充填物密实度较低,局部为空洞。如Z-3孔钻探深度28.7 m,揭示有4个溶洞,其中有两个为空洞,溶洞在钻探过程中,进尺很快,岩芯采取率很低,并且钻探过程中漏水严重,说明本场地的岩溶裂隙及溶洞是贯通的。在雨季,地表水将沿松软地层下渗,在土岩界面的水力作用下,土岩界面的土体被潜蚀搬运,沿岩溶通道流失,以及在地下水径流、排泄产生的负压吸蚀等综合作用下[2],岩溶洞隙开口处土体形成土洞,随着土洞不断向上扩展,洞壁失稳坍塌,周而复始,造成路基土体失稳、地表开裂、下沉或塌陷。
图2 物探成果
变形范围内土体及其周边的地层受潜蚀塌陷的影响,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4],塌陷土体松动,力学指标降低,渗透性增大,使土体的抗剪力减小,当雨季地表水沿塌陷区域内松软地段下渗时,路基边坡将无法维持自身的稳定,而导致失稳,坡体沿滑动面可能发生整体下滑[5],危及铁路行车安全。
K54+500~K54+670段基岩溶洞、溶蚀现象发育,溶洞无充填或充填不密实,线岩溶率9.4%~20.8%,土质疏松,根据《铁路工程地质手册》,评价该段为可能塌陷区。
据调绘、物探,K54+523~K54+635段路基左侧坡脚处骨架外鼓破坏,与右侧路肩处的纵向裂缝形成了潜在的滑动面,利用瑞典圆弧法,根据以下公式对此段路基边坡潜在滑动面进行稳定性验算
式中K——滑体安全系数;
l——单个土条的滑动面长度/m;
W——条块重力/kN;
θ——条块的重力线与通过此条块底面中点半径之间的夹角/(°);
c——黏聚力/kPa;
φ——内摩擦角/(°)。
经计算,滑动安全系数K=0.98<1.25,不满足《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要求,此段路基为不稳定土体。
综合判定:K54+500~K54+670属于岩溶可能塌陷区,其中K54+523~K54+635路基属于不稳定土体。另外,根据物探资料,K54+470~K54+500段基岩面以下也有溶洞的存在。
对K54+500~K54+670段岩溶进行注浆处理封堵岩溶通道,同时对路基本体进行注浆加固处理,其中K54+523~K54+635段左侧边坡需要进行抗滑加固处理。建议对线路K54+470~K54+500段加强监测,施工时注意保护环境,并加强对轨道几何尺寸的监测与安全防护工作。
采用工程地质调绘、工程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基本查清了辛泰线某段病害路基的的地质特征、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现象,分析了产生路基病害的原因。建议对岩溶强烈发育区和中等发育区进行地表封闭防渗、地下注浆加固处理的方法,永久根治路基病害。
[1]姚其明,郭得令,彭永良.兖石线临沂某段岩溶路基塌陷勘察与分析[J].铁道勘察,2011(1):67-70
[2]李世杰.综合灌注法治理路基大型岩溶病害[J].铁道勘察,2010(1):54-58
[3]谢永坚,刘志辉,曾田胜.工程物探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公路,2006(8):292-294
[4]赵国梁.贵昆线岩溶路基病害勘察与设计[J].路基工程,1995,60(3):51-53
[5]肖剑秋,乔世范.娄新高速公路下伏岩溶塌陷与路基相互作用及治理措施[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16(6):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