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羚
(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 克拉玛依834000)
甲状腺肿瘤是颈部最常见的肿瘤,放射性核素、超声波等检查均缺乏足够特异性,而MSCT不仅能够准确诊断该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25例甲状腺肿瘤患者,旨在探讨16层CT对甲状腺肿瘤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中,男8例,女17例;年龄34~71岁,平均53岁。术前均行16层CT检查,且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的Lightspeed 16层CT机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扫描范围,一般自声带水平至颈根部。扫描过程中嘱患者不要说话及吞咽,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层宽、层距均为5 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300 mgI/ml),注射速度为2.5 ml/s,于注射20~25 s及45~50 s分别扫描。扫描结束后,进行数据分析,并观察肿瘤的边缘、密度、大小、强化方式、钙化情况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等。
25例中,15例甲状腺腺瘤(发生双叶者8例),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甲状腺癌(发生双叶3例)。
15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的CT扫描图像显示存在稍低密度肿块,病变半径约0.5~3.0 c m,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其中5例病灶较大,压迫邻近气管并变形;8例双叶可见病灶;3例病灶边缘可见斑块钙化影(见图1)。增强扫描后表现为与腺叶一致的明显边缘强化,与周围组织器官分界清(见图2);其中9例病灶呈实质性肿块,病灶区明显强化但不及正常腺叶组织,内部欠均匀,2例早期出现岛状强化;6例病灶为囊实性,增强扫描后可见完整的强化环。在15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中均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征象。
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CT表现:所有病灶均为局限性,单侧或双侧,囊性低密度影(见图3),半径在0.5~2.5 c m,可见囊壁,边缘整齐光滑,斑块样钙化;2例为单囊内可见不完整的间隔。
6例甲状腺癌CT表现为肿块直径在1~7 c m不等,密度不均匀,边界欠清,部分病灶边缘呈“蟹足状”改变(见图4),其中2例病灶内可见点状、颗粒状钙化。增强扫描后1例淋巴结呈环状强化,3例均匀强化,2例强化不明显,延迟后病灶密度不均;3例病变包膜中断;2例周围结构未见受侵;5例均发现颈部(甲状腺周围及气管食管旁间隙)淋巴结肿大。
3.1 16层CT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随着CT扫描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MSCT已经成为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方法之一[1]。正常甲状腺由于含碘量高,CT扫描的密度明显高于邻近骨骼肌及大血管密度,对比明显。然而当甲状腺发生病变时,病变影响了碘的含量,CT扫描可见甲状腺内密度降低。
CT与核素扫描相比,对于微小的病灶有更高的敏感性,只有直径>l c m的结节灶才能被核素观察到[2]。因此,MSCT扫描对甲状腺肿瘤的检出率更高。肿瘤的解剖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通过MPR得以清晰显示,特别是对气管及气管后间隙侵犯、淋巴结肿大等病变,CT明显优于超声检查及核素检查。增强扫描可使正常组织与甲状腺腺瘤之间的界限更清晰,对比更明显,因此16层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与文献[3]报道相符。术前CT检查还可以协助医师选择手术的方式,特别是对恶性肿瘤患者,可以明确喉、气管、食管等组织器官有无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6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2例累及周围组织。
3.2 16层CT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3.2.1 轮廓与边界 当甲状腺发生癌变时,其轮廓与边界往往产生特异性的改变,其改变对于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6例恶性甲状腺肿瘤中,4例病灶轮廓不规则,且具有明显的分叶征象。因此,在实际临床诊断中,可将分叶征象作为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病变较有价值的依据。恶性甲状腺肿瘤大多数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不光滑、密度低,有研究[4]推测腺瘤恶变后对包膜的破坏是造成该改变的病理基础。而良性肿瘤多有完整包膜,且均匀、光滑。因此,边缘是否规则及包膜是否完整均匀,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5-6]。
3.2.2 肿瘤钙化 CT平扫能识别甲状腺肿瘤内的钙化灶。通常良性钙化点较少,是由于炎症、血肿吸收机化后形成的结节壁钙化或纤维隔带钙化,多位于病灶边缘;恶性出现钙化是由于癌细胞生长迅速,肿瘤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出现钙盐沉积,从而导致钙化,多位于肿瘤中心[7]。钙化灶对于甲状腺肿瘤程度的鉴别尚有争议。苏丹柯等[4]认为肿瘤的良、恶性与病灶内钙化关系不大。罗德红等[6]研究表明,甲状腺肿瘤内发现细颗粒状钙化有甲状腺癌的可能。
3.2.3 肿瘤灶内的强化程度和方式 良恶性肿瘤出现低密度在病理方面所产生机制有所不同,CT平扫中甲状腺肿瘤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是由于病灶内发生玻璃样改变;腺癌则是因为病灶血管内癌栓的形成导致组织坏死而呈低密度影。CT平扫表现不能反映其病理特征,可行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本组19例良性肿瘤中发生囊变5例,囊变区内形态规则,增强扫描后无强化,周围可见完整强化环。15例腺瘤为实质性,3例早期发现岛状强化,延迟后其余病灶呈均匀强化。刘铁等[8]研究表明,囊变区周围完整的强化环是判断甲状腺良性肿瘤的依据,肿瘤纤维包膜外有血供良好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为其病理学基础。本组6例恶性肿瘤延迟后未发现均匀强化,而良性肿瘤病灶均发生均匀强化,其原因可能是肿瘤内非强化部分的血管内癌栓使肿瘤组织坏死所致。能否将岛状强化作为判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依据目前尚不能确定,罗德红等[6]认为病灶内岛状强化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殊性表现,但也有研究表明[8]良性肿瘤患者中也可能会出现岛状强化,其产生原因为坏死腺瘤内残留血供完好的腺细胞。
3.2.4 诊断标准 确诊甲状腺癌的征象为肿瘤侵犯甲状腺邻近器官。颈动脉、气管和食管环绕甲状腺周围,有研究报道[9]肿瘤包绕大于颈动脉1/3周是诊断颈动脉受侵征象,且增强扫描后会出现颈动脉管腔变小、管壁毛糙。传统CT为横断面扫描,螺旋CT技术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通过各方位及MPR而获得三维图像,能够更直观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管壁内外及立体走向,使颈动脉与邻近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清晰可见。本组25例均未见周围组织受侵,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
3.2.5 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肿瘤邻近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是诊断恶性肿瘤的确诊证据。研究[9]表明,甲状腺癌中的乳头状癌最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25%的乳头状癌以此为首发症状。其转移部位主要见于两侧气管食管旁沟内和甲状腺周围,CT扫描该区若发现淋巴结应考虑发生转移,颈部其他区域的淋巴结最大横径≥0.5 c m,可考虑为转移。6例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均出现淋巴结转移,良性肿瘤未发现。
MS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其能够清晰显示肿瘤内的钙化病灶,直接观察肿瘤边界、血供及淋巴结转移,准确诊断该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判断、诊疗计划的制定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图1 右侧甲状腺腺瘤患者,CT示甲状腺右叶类圆形密度减低影,边界较清楚,其前份边缘可见斑块状钙化影 图2 右侧甲状腺腺瘤患者,CT示甲状腺右叶类圆形密度减低影,边界清楚,无强化 图3 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CT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其内结节状密度减低影;增强扫描边界不清,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分界不清 图4 甲状腺癌患者,CT示甲状腺内不均匀强化密度肿块,边界欠清,部分病灶边缘呈“蟹足状”改变;其包膜欠连续,邻近颈总动脉、静脉及气管略推移、受压
[1]Ishikawa H,Tamaki Y,Takahashi M,et al.Comparison of pri mary t hyroid ly mpho ma wit h anaplastic t hyroid carcinoma on co mputed to mographic i maging[J].Radiat Med,2002,20:9-15.
[2]陈伟志,张祥林.甲状腺肿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28(5):67-68.
[3]罗德红,石木兰,李复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36-39.
[4]葛琛瑾,舒政,陆磊,等 .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螺旋CT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4):459-464.
[5]苏丹柯,谢东 .甲状腺病变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9):620-624.
[6]罗德红,石木兰,罗斗强 .甲状腺癌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1):758-760.
[7]刘洪枫,唐伟松,杨志英 .甲状腺钙化性病灶与甲状腺癌[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25(5):626-629.
[8]刘铁,董吉顺,张亮亮,等 .甲状腺肿瘤CT-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1):765-768.
[9]倪炯,赵江民,杨烁慧,等 .甲状腺癌的螺旋CT诊断[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6):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