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磨刀霍霍向叙利亚

2013-04-12 00:00:00孟庆跃周良勇
军事文摘 2013年11期

最近一段时间,在中、俄等国的坚决反对、呼吁倡议和积极斡旋下,在叙利亚灵活务实的外交斗争下,在全世界爱好和平和同情叙利亚的人们的共同抗议下,美国暂时中止了武力打击叙利亚的计划。但是从美国对待异己羸弱国家的一贯立场和态度来看,从海湾战争以来美国筹划发动历次战争的惯用套路来看,美国不太可能放弃武力,而且显然已经开始整装待戈,只待寻求一个合适的时机与借口,战争可谓一触即发。空口无凭,不妨看看下面的分析和事例。

舆论颠覆、丑化攻击

大肆离间叙军心民心

人心向背,关系一个国家或政权的稳固。美国深谙其中道理,在发动战争之前都会提前启动舆论宣传工具,通过捕风捉影、放大事件、蓄意抹黑等方式,大肆丑化甚至妖魔化对方国家领导人及其家族,从而离间人心、煽动内乱,挑起民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削弱政府和军队的凝聚力,为武力打击做好铺垫。比如,1991年发动海湾战争前夕,美国抓住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事实,对萨达姆大肆进行丑化和妖魔化;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前,极力妖魔化南联盟总统,使南联盟内部矛盾加剧、民心不稳;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前,极力渲染萨达姆及其两个儿子的奢靡生活,刻意激化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矛盾,并一边秘密拉拢、策反伊拉克军政高官,一边向群众宣称萨达姆独裁统治的危害。

美国想武力攻打叙利亚由来已久。特别是中东、北非地区的“颜色革命”取得重大进展后,美国急切地想将对利比亚的颠覆模式引向叙利亚。尤其是当叙利亚国内局势陷入动荡后加速对叙利亚进行政治、文化渗透,隔三差五对其内政进行批评指责,接二连三推进对叙利亚的制裁议案,明里暗里培植和扶持叙利亚国内的反对派,通过不断提供资金和武器支持彻底搅乱局势,以平衡反对派与政府军的实力。

为了更进一步分化叙利亚的民心,美国可谓“用心良苦”。首先,开始大肆诋毁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把叙利亚国内局势动荡、社会改革缓慢、失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完全归结为巴沙尔政权的腐败和独裁统治。其次,紧紧抓住巴沙尔弟弟马希尔的贪腐问题,以及巴沙尔的叔伯兄弟掌控垄断行业、要害部门并不同程度涉嫌贪污腐败的问题,对巴沙尔进行恶意攻击。最近,又大肆炒作巴沙尔夫人的奢靡生活,称其挥金如土,痴迷网上购物,甚至翻出陈年旧账,称其去年曾从伦敦一家商店订购了价值27万英镑的家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丑化巴沙尔及其家族的形象。

实际上,巴沙尔自2007年以绝对多数票当选叙利亚总统后,一方面继承了其父亲(叙利亚前总统哈菲兹·阿萨德)的内政、外交政策,另一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政治上,释放政治犯,放松言论控制,打击贪腐行为,并禁止神化领导人;经济上,他推行九个“五年计划”,进行经济改革,提出了“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一揽子计划,吸引外资,改善民生。这些改革被誉为“大马士革之春”。而且,对于整肃国内腐败问题,巴沙尔也进行了尝试,但由于既得利益者势力庞大,与自身家族又盘根错节,一时未取得理想进展。

值得玩味的是,为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巴沙尔的评价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要知道,几年前,巴沙尔还是美国的好朋友,还是英国白金汉宫和法国爱丽舍宫的座上宾,其夫人阿斯玛也曾是西方时尚界的宠儿,被誉为“叙利亚的戴安娜”、“最具吸引力的第一夫人”。

显然,舆论的真实目的是为政治服务,为军事打击服务。舆论造势的直接目的,是想挑起民众对叙利亚政府的不满,离间叙利亚的军心民心,为下一步武力打击叙利亚开路。其政治目的是想在叙利亚寻找更加适合的代理人,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打掉叙利亚来削弱伊朗,压缩中俄在中东的战略空间。

拼凑同盟、炫耀武力

对叙进行强大心理震慑

为了在国际上造成叙利亚“不得人心、失道寡助”的形象,美国不辞劳苦地到世界各地“拉大旗”,通过种种手段,发动其几个“铁杆粉丝”和一些缺乏立场、有求于己、见风使舵的国家,跟在其后面摇旗呐喊、擂鼓助威。比如,前一阵子,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欧盟,先后会见了法国外长、阿盟国家外长以及英国外交大臣等人,兜售美国对叙利亚动武的计划。法国政府随即公开表态,在叙利亚问题上,主张要对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的行为进行惩治,认为这是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先决条件。随后,美国宣布二十国集团中已有日、韩、法、加、澳等在内的11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声明,要求国际社会对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袭击一事进行严厉惩戒,支持美国对叙利亚动武。

为了充分做好军事打击叙利亚的准备,或者通过武力威慑逼迫叙利亚就范,美国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炫耀武力,不断从心理上为反对派武装加油打气,持续对巴沙尔及政府军进行心理震慑。8月下旬,美国海军网高调发布了“尼米兹”级航母“杜鲁门”号在地中海的训练情况,发布了“杜鲁门”号航母在地中海进行海上补给以及进行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照片。同时,还高调宣布已向地中海派遣了第4艘携带巡航导弹的战舰,此前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已经在地中海部署了3艘驱逐舰。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8月27日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如果奥巴马下令就“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攻击”事件对叙利亚发动军事打击,美军已经做好了立刻行动的准备,可谓赤裸裸的军事恐吓。9月10日,美陆海空三军又进行了反导试验。当日,叙利亚反对派对外宣称“已经接受了美国提供的致命性武器”,美国官方随即予以证实。在美国决意对叙利亚动武之际,此次反导试验和美国对叙利亚反对派提供的军事援助,无疑进一步加大了对巴沙尔政府的心理威慑。

如果美国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最大的可能就是利用地中海上的航母和军舰向叙利亚境内目标发动空袭。而美国自8月份以来,在地中海海域频频进行的训练、演练和军事调度,就是以期通过武力威慑摧垮巴沙尔及政府军的斗争意志和心理防线。事实表明,美国的武力威慑和心理战,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叙利亚当局于9月10日接受了俄罗斯的提议,表示愿意交出化学武器,由联合国有关机构保管。但即便如此,叙利亚也未必能够躲过此劫。奥巴马仅仅表示“暂停”对叙利亚动武的计划,而非“取消”。此前克里在欧洲访问时声称,“如果叙利亚愿意交出化学武器,美国将取消军事干预计划”,这一承诺随后也被美国政府否认。

挖空心思、罗织罪名

积极寻求动武“合法理由”

古人云:“庶几义声昭彰,理直气壮,师出有名,大功可就矣。”美国发动并参与了近30年来的大多数战争或者武装冲突,对于军队师出有名的重要性自然非常了解。于是美国为了让军事打击“师出有名”,往往挖空心思,为打击对象罗织“罪名”。

“独裁者”这个让世人讨厌至极的词,是美国最喜欢给敌对国元首扣的帽子,也是美国假借“人权”的名义发动“正义”战争的最好借口。回想一下,伊拉克的萨达姆、利比亚的卡扎菲、埃及的穆巴拉克、突尼斯的阿里,这些人在本国没有发生内乱的时候,没有一个国家说他们是“独裁者”。在美国跟伊朗对抗的时候,伊拉克是美国亲密的盟友,萨达姆是“明君”。卡扎菲没有反美之前,法国和美国也甚是喜欢他。这些人,为什么一夜之间都变成了“独裁者”呢?根本原因,是美国需要更能实现其利益的代理人。

法理上的主动是军队师出有名的重要保证,更是赢得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支持的重要支撑。为了争取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的支持,美国非常擅长从法理上寻求甚至制造发动战争的正当理由,并煞有介事地摆出一副维护世界秩序、促进世界和平、预防惩治犯罪的“世界警察”形象。科索沃战争前夕,美国不惜伪造米洛舍维奇对阿族进行种族清洗的罪行,捏造“万人坑”等假消息,扯起惩治刽子手的大旗;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夕,牵强附会地攻击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有染,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次为了寻求对叙利亚动武的正当理由,故意绕个弯子,由英国媒体声称,叙利亚政府军使用含有沙林毒气的火箭弹对反对派所占领的大马士革姑塔东区进行袭击,造成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1300多人死亡。我们不能排除叙利亚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的可能性,但是单从报道的真实性看,是可以提出质疑的。首先,沙林毒气在温度达到150度时会自动分解,因此能否使用火箭弹进行发射值得怀疑;其次,沙林毒气比空气轻,只有在密闭的空间内使用才有杀伤力,只有政府军大面积长时间使用该毒气进行袭击,使人较长时间接触毒气,才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1996年的东京地铁沙林投毒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时中毒人数虽然超过5500人,但死亡人数只有12人。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美国坚持认为只有推翻巴沙尔政权才能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叙利亚动武便是迟早的事。没有借口,可以制造借口;没有化学武器,还会有诸如民主、自由、人权等一系列冠冕堂皇的理由。在目前的时局之下,风雨飘摇的叙利亚能否化解危机、躲过战争劫难,能否稳定局势、推进改革发展,值得密切关注。

责任编辑:张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