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唇枪舌剑、高调呛声的汹汹气势暂告平静,随着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暂趋缓和,中日因钓鱼岛引发的角力和斗争已逐渐由台前转向幕后,已逐渐由最初的“电闪雷鸣雨点小”转向“暗自发力脚步急”。特别是日本近期一连串的外交动作,更是口蜜腹剑、暗藏杀机,表面装出一副忍辱息事、主动修好的样子,实际上却紧锣密鼓、步步紧逼。
日本近期的外交图谋与伎俩
如果单独看待日本的某一外交动作,或觉散乱无章、不以为然。倘若将其一系列的动作串在一起来看,不能不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不能不感叹其脉络之清晰、心思之缜密、祸心野心之大。一言蔽之,就是誓与我“死磕”到底,置我于四面楚歌、不攻自破的泥潭死地。
一是捆绑美国,遏制中华。从民族恩怨和现实情感来看,日本极其不愿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千百年来始终视我为超越、压制和图谋的目标,伺机蚕食鲸吞、肢解分割。早在16世纪,丰臣秀吉就曾狂妄叫嚣“誓在有生之年将中华版图并入日本”。近代以来,趁清羸弱吞并琉球,甲午海战攫取台湾,“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成立伪满洲国,“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几近灭华,更是这种心理的赤裸表现和血水浸染的铁证。这些年,随着我国高速发展和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在实力此消彼长和岛争愈演愈烈间,日本这种心理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鉴于战败国约束等原因,难以毫无禁忌地与我全面争锋,遂主动迎合、利用美国的对华心理及战略,积极捆绑和借助美国来遏制中国,并妄图借机修宪从二战枷锁中解套,进而重温昔日政治、军事大国的旧梦。年初以来,先是安倍走马上任便火急火燎地访问美国,大谈东海争端,力陈中国威胁,几近煽风点火之能事。紧接着,正式宣布参加《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借此讨好美国,加固日美同盟。前不久,又起草了2013年版日本《外交蓝皮书》草案,其中大肆渲染中国威胁,鼓吹日美同盟对保障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呼吁日美加强安全机制建设,加强太空和电脑网络等各领域合作,拉美制华的意图不言自明。
二是笼络周边,围堵中华。周边国家中,但凡与我有隙,尤其存在领土争端的,都是日本重点拉拢争取的对象,要么搬弄是非、火上浇油,要么许以利益、从中挑拨。去年,中菲黄岩岛之争时,日本向菲提供10艘巡逻舰,以提升菲海事和领土保卫能力,随后又派出3艘训练舰高调访问菲律宾,公然为菲加油打气。中越海上摩擦时,日本频频声称关注南海局势,宣布协助越南提高沿岸警备能力,以策应越南、激化对立。今年以来,日本更是频频出手、南北夹击。安倍一上任便迫不及待地造访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深入东南亚煽风点
火。3月30日,又高调访问蒙古,强调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呼吁加强两国能源和军事领域合作,并承诺帮助蒙古改善经济和提高军队建设,以此诱使蒙古离华亲日。最近,据可靠信息显示,日本又与印度频频接触,希望在对华领土争端等问题上抱团结盟,相互支持立场,相互策应行动,以形成互为犄角之势。据传还积极渗透印军方,私下许以重金蛊惑印在中国边界制造事端,吸引我方注意力,缓解其在钓鱼岛的压力。最近,印方诬称我士兵主动挑衅,突破传统控制线,渲染中印士兵在边界搭设帐篷长期对峙等紧张气氛。这当中,有意策应日本的成分所占几何,尚不得知,但起码表明印度已蠢蠢欲动,急欲趁我忙于东海而无暇西南之时,在边境趁火打劫、捞取好处。
三是挖我墙角,孤立中华。特别是针对缅甸、俄罗斯、非洲等我传统朋友,日本更是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安倍内阁刚一出炉,其内阁阁员便把缅甸作为外访的第一站。副外相兼财务大臣、金融担当大臣麻生太郎访缅时表示,要全面提升日缅战略协作关系,加强日缅工业、电力、教育、医疗、交通等多领域合作,并力主共同开发缅甸迪洛瓦经济特区,为大规模投资缅甸和将在华产业转向缅甸做准备。在美日斡旋和利诱下,目前缅甸已倒向美日,我在缅投资36亿美元的密松大坝、投资10亿美元的蔡比塘铜矿都被迫叫停。在离间中俄关系上,日本同样深谙此道,深知俄既想联华抗美,又不愿看到中国崛起强大,且不少俄罗斯人对当年中美建交抗衡苏联,对昔日的社会主义小兄弟后来居上难以释怀,尤其是一心重整俄大国雄风、自尊心极强的普京式政治人物。所以,每逢中俄在能源、军事上有更大突破,日本都会横插一杠,刻意挑拨俄这方面的脆弱神经,使俄始终难以与我推心置腹、精诚合作。一会儿同病相怜、支持团结,一会儿又故意掣肘、羁绊遏制。比如,前些年的中俄能源管道建设,几近成功,却被日本搅了局。今年2月底,安倍派其政治盟友、前首相森喜朗以特使身份访问俄罗斯,向普京递交亲笔信,要求与俄重启签署和平协议的谈判,又是抛媚眼又是套近乎。3月份,习近平主席刚刚结束俄罗斯访问,日本就散布舆论,拨弄俄罗斯的情感神经,声称目前多数俄罗斯人认为中国是威胁,俄不可能不顾威胁而在核心领域与华进行合作,其祸心可见一斑。无独有偶,习近平主席刚从非洲归来,日本3月28日《读卖新闻》就声称,要在非洲“以质取胜”抗衡中国。而且此前在能源勘探、人才培训、资金和技术投入上也确实做了不少功课,可以预见今后其拆台挖墙的抗衡工作势必更为变本加厉。
四是分化离间,内耗中华。应该说,日本对中国人不善团结的劣根性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认识,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板垣征四郎的密谋报告中,就对中国民众忧患意识、国家意识的缺失和自私内斗、一盘散沙的状况,进行了深刻剖析。去年钓鱼岛问题发酵以来,两岸政府和民间在协力保钓,共同维护主权问题上,表现出了很大默契,两岸关系也因此呈现了向好态势。但日本却视之如芒刺在背,急欲破坏而后快。遂蓄意挑起纷争,挖空心思离间,谋求以华制华。比如,3月13日,日本政府举办东日本地震两周年追悼仪式。日本深知我最忌讳他国在“一个中国”及台湾问题上做文章,于是偏偏就抓住这一点制造间隙,故意以国家标准安排台湾代表团,结果我方因不满日方安排,拒绝出席仪式。日本随即批评中国缺乏理性,在外交上打压台湾。说白了,这本身就是日本精心设的一个局。我若不抗议、出席,必然在国际上造成默认台湾为国家的印象,正中日本和“台独”分子下怀;若抗议、不出席,又必然造成打压台湾外交空间的印象,可谓进退维谷。虽然多数台湾同胞内心明白这是日本的伎俩,但在面子上、感情上,他们还是觉得受了委屈、伤了感情。再比如,4月中旬,在日本主动让步和推动下,台湾和日本签署了《台日渔业协议》,规定台湾渔船可在钓鱼岛周边海域自由作业,并呼吁台湾、日本共同驱离大陆渔船,其根本目的就是收买、利用台湾来制衡大陆,让两岸鹬蚌相争搞内耗。而且,前不久,更有日本学者叫嚣,要尽快制定《日台关系法》,共同应对大陆的威胁,其以华制华的祸心和意图昭然若揭。
有效反制日本的原则与策略
针对日本的险恶用心和明枪暗箭,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长远高度,审度利害、把握原则,形成方略、有效应对。
一是既要见招拆招,更要以我为主。抗美援朝战争前夕,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曾诙谐地说:“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此话核心要义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而不被敌人牵着鼻子走”。面对日本一连串的小动作,我们必须见招拆招,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制,尤其要牢牢把握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外交原则,通过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深入务实的工作,争取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清醒地看到,这是一个靠力量说话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同样难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没有实力,即使你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也难以掌控局势。八十多年前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也邀请了国际观察团、调停团吗?但结果还是无法阻挡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吞并中国的野心与脚步。相反,就拿前不久台湾和日本签署的《台日渔业协议》来说,虽是日本为防止两岸联合保钓而采取的分化策略,但也可以理解为日本迫于中日之间的实力消长和钓鱼岛的被动局势,做出的无奈之举。谁会主动牺牲“国家利益”?为何谈了16年毫无进展,偏偏今年顺利签署协议?且日本一改傲慢冷淡态度,表现非常主动。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中日钓鱼岛角逐的副产品。而且,反观近十年中日关系和去年以来的钓鱼岛之争,日本之所以火急火燎地购岛,说白了也是迫于我快速提升的综合国力,惟恐日后更加被动,遂急欲在势均力敌时造成吞岛事实。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清这个道理,不能因此乱了阵脚、偏了航向,要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既见招拆招巧应对,又聚精会神搞建设,全面提高我们的综合实力,尽快取得压倒性优势,争取更大主动权。
二是既要慷慨爱国,更要持久爱国。去年钓鱼岛问题发酵后,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对日游行示威活动,彰显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巨大威力。但客观地讲,在民族忧患和国家利益上,相比日本的处心积虑和持久坚毅,国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人不乏一时热烈的冲动,但缺少沉毅持久的坚守。关于日系车辆在华销售一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据有关机构调查,去年以来日系车辆在华销售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原因是日本深知国人的处世哲学,当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如一阵风般刮过后,面对国家利益和个人实惠,相当比例的国人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个人实惠。所以日本采取降价促销手段,引得国人又争先恐后购买日系车辆。当然,日系车辆“性价比”高,国产车辆性能稍逊,民众对国货质量缺乏信心也是一个原因,但也充分暴露了国人在爱国、齐家问题上缺乏高度清醒,暴露了国人缺乏深入持
久的爱国热情和坚持到底的斗争意志。应该看到,钓鱼岛及对日问题是两个民族的持久角力,靠一时的激愤不行,关键要有沉毅持久的性格,坚定不移的决心,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在这个问题上,政府首先要坚定斗争决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在国家利益上都要毫不退却、一以贯之。同时,要切实加强国防教育,强化国人的责任忧患,持续有力地锤塑国人的爱国情怀、斗争决心和坚韧毅力,从思想上精神上做好打赢持久战的准备。
三是既要从容不迫,更要争分夺秒。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尚武精武和应对战争威胁上。客观地讲,目前相当比例的国人居安思危意识还不够强,甚至不少人厌谈战事。似乎谁言战争,便是好战,破坏和平气氛;谁把国家安全形势讲得忧患些,就是沉不住气。相反,谁若不慌不忙、四平八稳,便是气定神闲、有大将风范。这种迂腐错误的观念极其危险,是和平麻痹思想和缺乏忧患意识的表现,轻则错失良机,重则误国误军。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宋朝经济繁荣、国家富庶,但因和风弥漫、不思尚武,结果一败再败,直至覆灭杭州。晚清亦是如此,鸦片战争刚刚警醒,洋务运动刚有建树,又开始沉迷享乐、不思进取,总认为战争尚远、准备时间还长,或者寄希望于战争不会来临,结果甲午海战一败涂地。俗话说:“有万分之一的战争威胁,就要做好确保一万的战争准备。”从历史惯例看,领土问题很难通过谈判解决,归根到底要付诸武力,而且从辩证史观来看,战久必和、和久必战。因此,要切实放弃幻想,牢固树立必有一战的观念,既从容应对挑战,又要以迫在眉睫、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争分夺秒地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工作。否则一旦战争来临,若措手不及、战不能胜,便是千古遗恨。
四是既要敢打必胜,更要决战决胜。实事求是地讲,我军已三十多年没打过仗,六十年没打过大仗。相比世界一流军事强国,在武器装备、指挥人才、战斗经验等方面,的确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伴随着长期和平环境,以及基层官兵主体结构的变化,官兵战斗精神、战斗意志、战斗作风,是否一如革命战争年代的那股雄风锐气,也需在实战中加以验证。针对这些,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国防意识和战斗精神的培育,引导人们充分认清我们的巨大优势,引导军队、政府和人民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强决心。同时,还要清醒看到,随着信息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战争的破坏力和毁灭力更加强大,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承受他国的一次突袭。而且,战争发起更加突然,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战争、战役和战斗的界限日渐模糊,可能一场战斗就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场战争。因此,我们不能总想着“以空间换时间”,总想着受到攻击后再绝地反击,要积极确立“首战便是决战”的观念,增强决战决胜的思想准备,切实按照习近平主席的指示,加快建成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现代化军队。要切实加强从严治军和整军备战,大力提高部队实战能力和战备水平,高度警惕、严阵以待,确保一有情况,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