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意大利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小港天降奇兵,一场突如其来的空袭战令世界震惊。从巨舰大炮到航母时代,战局在这场空袭中悄然改变;一代装甲航母“光辉”号,传奇在这场空袭中惊世书写。
那是一个秋季的寻常夜晚,亚平宁半岛南部一个名叫塔兰托的港口摆脱了一天的繁忙,海风轻拂,静谧安详。就在此时,一阵越来越近的飞机轰鸣声扰乱了岛上居民的好梦,当人们还在诅咒这讨厌的噪音时,从天而降的炸弹已把整个港口映照得亮如白昼。塔兰托遭到了突袭。
当时,炸人和被炸的人都没有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空袭会成为今天各国海军军校必学的著名海战,这就是第一场揭示航母重大价值的战役—奇袭塔兰托。
装甲防护首屈一指
1940年,英国海军的地中海舰队对意大利海军的塔兰托军港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突袭,一夜之间令意大利海军战列舰损失一半,逆转了地中海的力量对比,也由此成为航母战史上一次经典的战例,甚至有人讲,塔兰托之战是后来日本突袭珍珠港的前奏,或是一个预演。在突袭塔兰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英国海军在二战开始前夜开工建造的,在二战爆发后才建成下水的“光辉”级航母的首舰“光辉”号。
“光辉”号航母的原型是英国海军最经典的航母之一“皇家方舟”号。“皇家方舟”号采用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和外伸强力式飞行甲板,设有双层机库,富于开创性的设计使这条排水量仅为22000多吨的航母竟能创纪录地搭载70架飞机,成为当时各国仿效的样板,被誉为“现代航母的原型”。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新建的“光辉”号航母并未继承“皇家方舟”号这个最大亮点,反而把载机量削减到36架,并用节省下来的载重空间极大地强化了另一方面—装甲防护。
“光辉”级航母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型专门设计建造的装甲航母。考虑到“光辉”级航母未来作战的战场环境,一个战场是地中海,环境相对封闭,若没有足够的闪转腾挪空间,容易遭到对方岸基防空兵的攻击;另一个战场是北大西洋,水域虽然相对开阔,但是当时德军
潜艇已经布满北大西洋,一旦遭到对方潜艇突袭,如果招架不住水雷的攻击,那么生存概率将微乎其微。因此注重装甲防护,以坚盔重甲作为设计的主要要求,成为“光辉”级航母的一个重要特色。
“光辉”级航母的防护能力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虽然同战列舰无法媲美,但是在当时普遍轻装甲甚至无装甲的航母时代,它的装甲防护能力应该说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比如,它的水平飞行甲板的装甲经过加强之后,装甲厚度达76毫米,可以抗击对方500磅航弹自2000米高空自由落体式的攻击。
“对塔兰托军港的光辉判决”
1940 年5月,“光辉”号航母建成服役。一个月后,法国战败投降,此时,英国面对的战争局面异常严峻。因为需要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上同时迎战德国和意大利海军,英国海军的兵力颇有些捉襟见肘。
在大西洋上,德国海军的潜艇部队肆无忌惮地大打出手,英国海军被迫抽调大批舰只为运输船队护航。这样一来,英国能投入到地中海战场上的兵力大大减少,而地中海的主要对手—意大利海军,此时已经具有相当可观的实力。当时意大利海军共拥有战列舰6艘、巡洋
舰19艘,还有众多的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墨索里尼狂妄地宣称,要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湖”。
意大利舰队的主力常驻塔兰托军港,掌握着地中海中部的制海权,在岸基飞机的掩护下,可以随时袭击英国在地中海上的运输船队,使在埃及作战的英军后勤补给陷入困境。因此,削弱意大利舰队,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保障运输船队的航行安全,已成为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当务之急。
提起意大利海军,人们通常都会嗤之以鼻,认为它战斗力很弱,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意大利海军刚刚参加二战的时候,它的实力是不弱的,特别是在地中海战场,特别是在巨舰大炮领域。当时英国地中海舰队在地中海战场面对的意大利海军,如果从绝对海战主力这个关键角度计算,如果进行战列舰的对比,英国海军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因为意大利海军有6艘战列舰,而英国地中海舰队只有3艘。英国海军在数量上稍逊一筹,在质量上也不占上风。意大利海军的这6艘战列舰中,4艘为新舰,2艘为老舰;而英国地中海舰队的3艘战列舰中,只有1艘新舰。所以无论是3:6的总体数量对比,还是1:4的质量对比,差距都是非常大的。
在亚历山大港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部里,一位鬓发斑白、精神抖擞的军人正在心中默默地计算着双方的兵力。他就是当时已负盛名的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安德鲁·坎宁安海军上将。英意海军力量对比是他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坎宁安于1898年15岁时加入英国海军,40多年的戎马生涯锻造了他沉着果断的军人素质。此时,他敏锐地看到自己惟一的优势就是拥有2艘航母,而对手的弱点也正在于此。
但是,事情毕竟没那么简单,决战只是坎宁安一厢情愿。就在英国新组成的地中海舰队驶入地中海海域,准备寻机歼灭意大利海军舰队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对手情况有变!
意大利海岸线长,意大利海军深知自己虽然在兵力对比上具有较大优势,但缺乏空中掩护和支援,与英军对阵绝对占不了便宜。所以,海军司令坎皮奥尼采取消极避战的策略,只有为北非航线护航时才出海,而且只要一发现英军有所动作,就立即掉头返航,龟缩于塔兰托军港,任凭英军如何引诱,就是闭门不出。
塔兰托军港,位于酷似长靴的亚平宁半岛足跟脚弓处,分为内港和外港,内港面积较小,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通过一条狭长水道与外港相连。外港水面又宽又深,是意大利海军的主要锚地,周边的两个岛屿,犹如两尊门神守在入港的航道上,绵延数千米的防波堤从这两个岛一直延伸到岸上,如同两条臂膀将整个塔兰托港揽入怀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完善的后勤保障设施,使塔兰托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海军基地。港内驻有众多军舰,其中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几乎占意大利海军的70%!意大利在外港惟一的入口处设置了坚固的防御体系,部署有21个102毫米高射炮连,其中8个连部署在港内的浮动筏上,加上军舰配置的对空炮火,共有300门高炮和84挺高射机枪,再加上22个探照灯、90个拦阻气球等辅助防御设施,塔兰托军港完全称得上固若金汤!想从海上攻入港内,可谓难于登天。
意大利舰队的保守战略激怒了坎宁安。坚毅果敢的他做出一个重大抉择:空袭塔兰托!
以航母舰载航空兵突袭塔兰托,英国除拥有航母这一作战优势外,另一个优势可以说是战史上一个经典的巧合。
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作为应急措施,英国曾制定以老航母“暴怒”号为核心的、以舰载机袭击塔兰托军港的作战计划,但随后计划搁浅被束之高阁。1938年,出任地中海舰队海军航空兵司令的立斯特海军少将,无意中发现了这份被深锁在保险柜中的作战计划。1940年,英国将派遣地中海舰队的两艘航母去迎战意大利海军时,这份本来很可能被扔进垃圾桶的作战计划派上了新用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坎宁安一确定空袭塔兰托军港的决心,一个非常周密的作战计划马上就形成了。这份由“光辉”号航母为主要执行者的作战计划最后被命名为“判决”,后来通常被习惯地称为“对塔兰托军港的光辉判决”。
“判决”计划一波三折
当时,用航母袭击军港在战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先例。“判决”计划进入倒计时,一个个意外却接踵而至。
制定“判决”计划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一系列周密而细致的战前准备工作,其中之一便是对舰载机进行相应的改装。
众所周知,“光辉”号航母是一艘刚刚下水服役仅几个月的全新装甲航母,军舰很新,但舰载机很老。在36架舰载机中,特别是担任主要攻击任务的24架鱼雷机,是老式的“箭鱼”式鱼雷攻击机,还是双机翼,最大航速只有130多节,即200多千米的时速,恐怕还不及现在的直升机航速。用区区20几架“老掉牙”的飞机执行攻击意军重镇塔兰托军港的任务,风险可想而知。为使“光辉”号航母尽可能在安全水域起降航空兵,需要尽可能增加“箭
鱼”的航程,当时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多加装油箱。为此,专门把飞机成员减少一名炮手,装上一个270升的副油箱。把副油箱塞在飞行员的座舱上,这恐怕也是航空史上的一个创举了。
要想成功袭击塔兰托军港之夜,如何对付军港上空设置的多重防空体系是英军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难题。
在开罗,年轻有为的英国情报官波洛克海军上尉用一种老式的投影放大片,对侦察机从空中拍摄的塔兰托军港照片进行了认真判读。他发现港内防御兵力很强,大约有300门高射炮和22个探照灯具。然而,使波洛克迷惑不解的是,所有照片上都有一些小白点,这或许是洗印时出的毛病,或许是相机镜头有污斑。然而,小白点的排列颇有规律,间距大致相等。这是什么呢?
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和补充侦察,波洛克终于发现,这些在照片上看起来很小的一个个像气泡一样的东西,原来是意大利军队在塔兰托军港周围最新布置的大量拦阻气球。拦阻气球是由金属线或钢缆系留在空中一定高度上的障碍物,间距约270米,通常设在港口、舰艇和重要军事目标的上空,以防敌机低空突袭。当飞机从低空进入时,就有可能撞上钢缆。这些钢缆像一把把锋利的切割刀,高速飞行的飞机一旦撞上它们,整个机翼就会被切掉,机毁人亡。这个发现意义重大!
既然要夜袭塔兰托军港,在当时没有任何夜视器材和装备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飞机准确钻过这270米的空隙而不撞到钢缆?英国海军大费周折、冥思苦想之后,想出了一个妙策——采取空中照明。英国计划对塔兰托军港发起两个攻击波的空中大集中,每个攻击波都有几架飞机不带鱼雷,而是带照明弹。也就是说,高空负责照明引导,低空负责攻击,东边照明、西边攻击,东边在高空照明佯动,吸引对方的防空火力,西边主力在超低空进行鱼雷攻击。经过实验,证明这个方案可行。
这个天大的难题解决了,空袭计划完善了一大步,坎宁安舒了一口气,他决定于10月21日发起突袭。他选择这天是颇费心机的。首先,根据气象预测:21日晚上是满月,皎洁的月光有利于飞行员发现目标,也有利于返航时找到自己的航母;其次,这天是英国海军的吉日,1805年10月21日,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率领英国舰队,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击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
然而就在21日早晨,这个精心安排的时间不巧被一颗意外迸起的火星付之一炬。在“光辉”号航母的机库里,一名地勤人员往“箭鱼”后座上装副油箱时不慎滑倒,手中的螺丝刀碰到了一个电源开关,电火花点燃了油箱内漏出的汽油,烈火迅速吞噬了两架“箭鱼”。机库灭火器喷出的盐水很快将火灾扑灭,可是机库和飞机都得用淡水冲洗、干燥和重新装配,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坎宁安只得把袭击时间推迟到11月11日。
“光辉”号航母的舰长是博伊德上校,绰号“犟牛”,这不仅因为他体格健壮,性情暴躁,还因为他有一种认准目标后便义无反顾的性格。凭着天生的犟劲,他硬是从一个普通的轻巡洋舰舰长,晋升为英国海军中为数不多的航母舰长。博伊德早年是巡洋舰上的一名鱼雷长,然而他却对飞行有着特殊的兴趣。当他还是个年轻中尉时,就私下学会了驾驶飞机。鱼雷长出身的博伊德,对鱼雷感情深厚,当讨论攻击塔兰托军港是使用鱼雷还是炸弹时,他坚定地选择了鱼雷。在他看来:从舰底进水比从舰上进空气有效得多!
意大利海军也非常清楚,对于守卫军港的战列舰来讲,最大的威胁就是对方的鱼雷,所以他们在塔兰托的港口外围布设了防雷网。战列舰吃水多深,防雷网就能覆盖多深,换而言之,若英国鱼雷想打击意大利的战列舰,只要在这个深度上驶过,就一定会撞上防雷网而提前引爆,所以英国的鱼雷不会对意大利的战列舰构成任何威胁。英国该如何解决防雷网的难题呢?
防雷网是一种用金属制成的防雷设施,设置在大型军舰的周围或侧旁,防护军舰最大吃水线以下的舰舷。所以,即使鱼雷投掷再精确,也只能炸毁一段防雷网,而奈何不了战列舰。为此,博伊德启用了刚刚秘密研制成功的磁性鱼雷。这种鱼雷不同于一般的触发鱼雷,它的引信装有一个感应装置。当鱼雷从敌舰船底通过时,感应装置受舰船磁场的影响而动作,从而引爆火药,使雷头爆炸。舰船底部比两舷的防护力差,易于损毁,因此,磁性鱼雷的攻击效果比触发鱼雷好得多。
这一系列的作战准备逐渐就绪之后,英国地中海舰队以“光辉”号航母为核心的塔兰托突袭,可谓如箭在弦,随时可以准备射出去了。
然而,就在空袭计划进入倒计时的前一天,一架“箭鱼”从“光辉”号起飞执行例行的反潜巡逻任务,刚飞起来不久,便一头栽进大海。紧接着,又有两架也莫名其妙地坠海。
仔细查找原因后发现,原来又是一个小环节在“作怪”。“光辉”号航母上的一个汽油舱遭受污染,混进去一些沙子和海水,且已长出一些海藻。由于汽油成分不纯,老式“箭鱼”一旦加入这个汽油舱的油,就会经常出现故障,导致接连3架飞机坠海。如此一来,空袭塔兰托军港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进一步缩减到21架。然而,正是这21架飞机成为了“光辉”号航母突袭塔兰托军港的利器。
“光辉”航母堪负重任
11月6日13时,一波三折的“判决”计划终于正式启动。坎宁安乘坐“沃斯派特”号战列舰,率队从亚历山大港起航,浩浩荡荡地向西挺进。
坎宁安站在旗舰舰桥上,他感到肩上好像压着千斤重担,这一战关系到大英帝国今后在地中海上的命运。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次袭击成功的关键是出敌不意。可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英国舰队的一举一动都在意大利人的眼皮底下进行。航母要横渡地中海,驶抵离塔兰托军港只有180英里的海域,而又不被发现,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敌人在空中有飞机侦察,水上有潜艇出没。如果英军的意图过早暴露,导致意大利舰队出击,那么整个袭击计划就会前功尽弃。
为隐蔽企图、迷惑敌人,坎宁安专门组织了一个佯动编队,代号X部队,由3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而且,在地中海舰队出航前后,英国还加强了地中海东部南北之间的航运。为以防万一,他又命令由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组成的掩护群,随时准备截击离开基地的意大利舰队,同时还加强了侦察力量。
就在此时,意大利海军高级指挥部的作战室里,一张大幅军用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有意方和英方舰船的位置。这里是意大利海军的指挥中枢。值日官陆续收到侦察报告:英国地中海舰队已驶离亚历山大基地,正在向西航行。同时又发现一支运输船队驶往马耳他。为此,意大利海军派出9艘潜艇开往这一海域巡逻。但是,意大利从西西里机场起飞的25架轰炸机前往攻击,却未能发现目标……一连几天,纷纭杂乱、相互矛盾的情报充斥着作战室,而英国航母编队所要去的东地中海反而被忽略了。此时,寂静的塔兰托军港并不知道,危险已经越来越近。
1940年11月11日下午,以“光辉”号航母为核心的英国地中海舰队主力特混舰队抵达塔兰托军港附近的预定攻击舰位。此时,一直保持情报侦察报告的意大利海军主力5艘战列舰全部停泊在塔兰托军港内。如此,空袭塔兰托的时机、战机已经成熟,“判决”计划在11月11日幸运的月圆之夜正式打响。
11月11日傍晚,淡淡的月亮刚刚从东方海平面升起,“光辉”号航母在4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的护卫下,悄悄出现在意大利东南250海里的水域。19时45分,12架“箭鱼”依次从航母上起飞,在空中编成第一攻击波,迅速向塔兰托军港飞去。
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飞行,第一攻击波的“箭鱼”于当晚23时02分抵达塔兰托军港,开始展开攻击。两架照明机在东面投下照明弹,其余12架攻击机分别从西北和西南两个防线超低空向港内的意大利海军主力战列舰发起攻击。
这一夜,塔兰托军港失去了往日的静谧。深夜23时,沉睡的居民和士兵被警报吵醒。英军机群飞临塔兰托上空,意军21个连的高炮奋力还击。
空中的拦阻气球间距约为270米,飞机完全可以从系留钢缆中间飞过。但是,在黑夜,飞机以130节的速度摸黑飞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单纯凭借月光根本看不清钢缆。为此,几架“箭鱼”改挂照明弹和炸弹,在港口东岸投放照明弹照亮目标,照明弹由小降落伞悬挂,设定在1370米高度燃烧,把整个军港映照得亮如白昼,这也是命令“箭鱼”开始攻击的信号。
英军领队威廉森少校在回忆录里描述了当时的情形:7000英尺、5000英尺,四周炮弹爆炸形成一个个巨大的火球,一个个火球又联结成一张火山爆发似的立体火网,飞机在网眼中迅速穿梭,探照灯的强光令驾驶员们睁不开眼睛。我按下LA4机机头向港心飞去,5000米以外的意大利“加富尔”号战列舰的庞大舰体已隐约可见。我驾机以小角度高速俯冲,一串串红蓝色的火球从机身下一闪而过,飞机贴着水面飞行。海水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映出了满天炮弹炸开的火团,像是海底有另外一个世界。“加富尔”号战列舰特有的上层建筑渐渐清晰起来。舰炮加入了岸炮的行列,朝鱼雷机怒射。我不顾一切地向“加富尔”号直冲过去,在飞机眼看就要撞上战列舰的时候,我立即按下按钮,投下鱼雷。飞机由于突然释重,机首遽突然抬起,机尾一抖,我感到不妙,机尾被击中了,飞机立刻失去了控制,直向海里冲去。就在这时,我听到了一声巨烈的爆炸声,是鱼雷击中了“加富尔” 号……
23时55分,从“光辉”号航母上起飞的第二攻击波“箭鱼”抵达塔兰托军港上空,在两架照明机的支持下,再次对港内的意大利海军展开攻击。英军两个攻击波下来,战果赫赫。这21架老旧的“箭鱼”在一夜之间击中意军3艘战列舰,击沉1艘、重创2艘。在短短的65分钟之内,英意双方在地中海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此前是4:6,意军占优;现在是4:3,制海权重新收归到英军手中。
时间已过午夜,深沉的夜色笼罩着无边的海洋。此时,坎宁安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博伊德上校的报告。尽管这次突击绝不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冒险,但确实蕴含着极大危险,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很大……
1时12分,雷达荧光屏上相继出现一个个尖头信号。雷达兵大声报告:飞机归来。不一会儿,飞行甲板上开始忙碌起来,飞机相继降落。只有领队威廉森少校和第二波的1架飞机没有回来。袭击成功了!
在航母战史上,突袭塔兰托是大规模航母舰载机对敌方军港内的军舰实施攻击的第一个成功战例。“第一”往往都带有极大的技术突然性,再加上一个战术突然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是突袭塔兰托取得巨大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塔兰托一战,意大利舰队放弃塔兰托港北撤,把地中海中部的制海权拱手让给了英国。电讯将英国舰载机袭击意大利军港的战况传向世界各地,这时,远在地球另外一边的东京,正在为歼灭美国舰队而苦寻良策的山本五十六听到这个消息后,眼前为之一亮。
从此,“光辉”号的这场传奇战役揭开了航母时代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