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物理“问题教学法”的策略

2013-04-12 00:00:00彭维崇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于物理教学的方法,也是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方法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情境问题;物理教学;策略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呢?

一、“问题教学法”中的情境创设

物理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还是在教学的某些细微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物理情境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这些情境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以及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比如,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学中,试让学生“摩拳擦掌”感受一下自身的摩擦生热,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课堂上,体会一下手拍桌子时手也有火辣辣的感觉。通过具体操作,引导学生参与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这一生动的过程,对概念的理解、表述、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为后面相关知识的理解都奠定了基础。要合理地创设物理情境,首先要求教师在平时注意搜集、积累各类情境教学素材,并加以整理、归类、更新。特别是教师应有敏锐的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从生活、生产、科技、时事中挖掘具有物理内涵、物理品德的情景,与教学内容、进度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设置合理的情景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近年全国高考中频频出现的人造卫星、超导技术等考题。用中学物理知识完全可以解决。高科技成果方面的题材为情境问题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命题背景,教师要创造性地发现有关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情景并编制这方面的习题。

二、“问题教学法”中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说错了没关系”“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看”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降低了学生的顾虑,激活了整个课堂。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对知识的理解。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三、“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提出

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生活中各个方面与物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堂教学中可根据生活事实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去解决。发现并提出问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发现并提出问题贯穿于物理探究的整个过程,即在提出问题后的其他几个环节中,也要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动态调整探究策略,逐步完善探究活动。因此“问题的发现并提出”是物理教学中的核心内容,而且要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提出问题的方法:

1.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

(1)可以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根据物理实验提出问题。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每一点进步都与科学实验分不开。物理实验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因而在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中可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总结。

(3)根据有关资料提出问题。

2.根据不同物理现象的比较提出问题

(1)在比较两种物理现象、概念或实验器材的异同点时提出问题。

(2)在寻找相同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时提出问题。

(三)根据具体物理内容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但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启迪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针对学习探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科学探究。

四、“问题教学法”中的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师生间互动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我们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等多向互动。师生互动的真正实现,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为此,教师应做好问题设计上的几方面:

1.问题具有探究性,能形成互动

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如,在“探究细绳能承受最大拉力”中,我将每四个学生分成一小组,充分让学生讨论、设计。有的小组利用共点力平衡测量细绳承受的最大拉力,有的小组利用机械能守恒和圆周运动向心力测量细绳承受最大拉力等等。在设计完成后,让每个小组汇报设计方案,其他小组对该方案进行评价、质疑,这种分小组讨论的互动方式是广大教师用得比较多的,它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大,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效果好。

2.问题具有生活性,能丰富互动

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证明,在鲜活、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所以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在如何创设鲜活的情境方面多下工夫。如,在讲“力的分解”这一节时,传统的“力的分解”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或正交分解来进行分解的,学生很难理解,不能灵活掌握分解方法。但如果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效果就不一样。如,左手撑在左腰,向后弯曲,都可以感受到压的效果。

3.问题具有发散性,能扩大互动

设计的问题应有很大的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当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五、“问题教学法”中的学生自编检测题

自编测试题,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或章节,自己制卷,互相测试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此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有如下建议:(1)要大胆放手,不要缩手缩脚,怕他们出不好。刚开始,学生出一点差错没关系,就是把握不了教材也不要紧,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出题的热情。(2)要给学生一个出题的基本框架,参考已考的期中或期末试卷的一道题。(3)教师在学生出题前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套题共出多少个大题,多少个小题,出哪些内容,为哪种题型。(4)教师在学生制卷前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应用;还要向学生声明,一套试卷,知识覆盖面要广,要尽可能地照顾到各个章节,不能只偏向某一章或某一节。另外,学生毕竟是学生,没有经验,知识面窄,教师必须“扶着”他们走。多次反复后,方法与技巧掌握到了,教师的引导则可适当减少了,但大体框架是必不可少的。总之,自编、互答测试题,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让教师了解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能力,更好地调动学生,帮助教师搞好复习工作。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既是一种尝试,又是一种策略,它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努力使它成为较科学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