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常见的地理问题,如,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自然灾害的成因、农业发展方向、工程选址条件、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城市问题的影响及治理措施等,答题要点归纳总结。
关键词:地理;答题;要点
常见的地理问题有: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农业和城市区位分析;工程选址的区位条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御措施;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成因、治理措施和解决办法等,我就这些最常见的问题答题要点归纳如下:
一、如何描述气候特征
1.气温
气温高低(全年高温、全年严寒、全年温和),气温变化(冬寒夏热、冬暖夏凉、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等)。
2.降水
降水多少(年降水量丰富、较丰富、较少、稀少等)。降水季节变化。(夏季多雨,或冬季多雨、或降水均匀。全年多雨,或全年少雨)
二、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地形复杂多样、以某一种或几种地形为主)
2.地势起伏状况(哪里高哪里低、起伏较大、起伏和缓)
3.地形分布状况(地形位置、山脉走向、某些地形相间分布等)
三、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径流量大小(取决于补给水源)
2.径流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有无断流)
3.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4.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
四、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河流的流程长短及流向
2.流域面积大小
3.河道曲直情况
4.支流多少,河流干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五、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的地形,流水平稳,利于航行;
2.气候:降水丰富,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六、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道。
七、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含沙量大,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或雨带来回移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
滥砍滥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河流中上游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八、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3)气候:低云雾,少暴雨,风速小。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2.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距市区距离适当,有快速交通联系;
(2)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达的,人流物流量大。
九、城市化问题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产生
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2.问题表现
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绿地面积小,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圈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或减少。
(2)对岩石圈的影响,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到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4)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的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日照、风力等也发生改变。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十、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
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粮食供应不足,人民生活贫困;教育、医疗、交通、住房、就业困难。
2.人口增长过慢
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老年人生活困难,家庭、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总之,人口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十一、资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意义
对东部:(1)缓解能源紧张;(2)优化了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3)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对西部:(1)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财政收入;(2)加强能源的开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十二、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1.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2)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3)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2.人为原因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3.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十三、东北地区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1.平原区: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2.西部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十四、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措施
1.原因
(1)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2.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在缓坡上修建水平梯田。
(2)生物措施:种草种树;农林牧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有效措施是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同时要新修小水电站、大办沼气等,解决好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作者单位 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