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13-04-12 00:00:00任慧巍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阵地,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有效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

关键词:情境;自主;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我通过多年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浅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用好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的优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把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的教学策略

现在的学生学习内容繁多,课后关心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往往忽略了课前预习。如果教师没有要求和帮助,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课就会出现被动的局面。在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听,教学活动就失去了活力,变成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行为,无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反,如果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带着任务学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教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大大加强了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探索的能力,使得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从而把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也使学生领略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幸福,感受到掌握知识后的愉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新课的动机,很好地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课堂学习的效果怎样取决于课前预习。

三、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构建现实情境的教学策略

华罗庚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有一位数学教育学家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中。”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同时能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构建一些让学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情境,以趣味性的情境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对数学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要创设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情境,使学生注意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四、创设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情境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在讲余弦定理时可做如下设计:(1)通过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2)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使用余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引申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3)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产生新的知识经验,通过做垂线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得出余弦定理的表达式,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4)由学生独立使用已证明的结论去解决提出来的问题。这样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教师要注意: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地进行指导,及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③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通过适当的题型教学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的教学策略

现在许多学校教学中还是存在这样的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应对高考大搞题海战术而没有改变。二是高强度的课堂教学与高容量的练习压的学生透不过气来。在数学学习中,做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做一定数量的题目是非常必要的,但并不是“多多益善”。对题目题型要适当的选择,对学生要进行适当地指导。做习题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如,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各种题型所蕴含的数学概念与思想方法,当然不是只把解题作为一种技能来看,这样学生才有发展的后劲,达到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代数、函数、几何等问题时,根据需要画出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题的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开放性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2,1),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3或x-2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即通过合理设计疑问,以促进学生思维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要注意使设计的问题既达到了激疑目的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类问题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向着多角度、多方向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会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重视教学反思来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是教师常规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稳固原有知识,提升理解深度有着重要作用。解题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数学教师要不断从自身观念、教学对象、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反思学习方式和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城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