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以全新的理念渐渐取代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改革中依然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往往不如在音乐课、美术课上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中不拘泥于陈旧的教学模式,活跃气氛,走进学生的生活,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盲目地要求学生按照机械型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反感。可见兴趣的高低与学习效果息息相关。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用分月饼的故事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数学。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很被动,体会不到参与的快乐和创新思维的开发,更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新课程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不仅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是平等的合作者与交流者,只有教师全身心融入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才能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所学知识,把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其次,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地学会倾听、赏识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乐其学。”
三、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设计不当,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起,使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过程中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在数学课堂上要灵活地把握提问的时机,要避免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此类问题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丧失求知的欲望,只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数学课堂上,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随机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活”起来。
四、创设良好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如,在关于概率一节“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我让每个学习小组模拟现实情境做转盘游戏:课前将转盘分成大小不等的几个扇形,并分别涂上绿、蓝、紫、白四种不同的颜色,它们分别表示冠军、亚军、季军、优胜者。再在课堂上让各个小组都动手做转盘的游戏,并对中奖结果作了记录。游戏后,我问同学们:“你在转出结果之前,头脑里会想些什么?”“猜我会得什么奖?”“可能得什么奖?”我紧接着问:“有四种可能:冠军、亚军、季军、优胜者。”“每个奖次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不相同,圆心角越大,可能性越大。”学生通过玩游戏,加深了对可能性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烧锅镇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