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乐趣

2013-04-12 00:00:00邓富兰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前,特别是农村小学,不少学生对数学有厌学现象,轻者是上课精神不集中,重者旷课逃学,甚至拒绝上数学课。教法单调,课堂缺乏乐趣,有的课堂,为了赶进度,或是为了提高分数,教师实行题海战术,实行机械训练,从而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厌学。提高数学课堂的乐趣,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程标准;生活乐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前,特别是农村小学,不少学生对数学有厌学现象,轻者是上课精神不集中,重者旷课逃学,甚至拒绝上数学课,教法单调,课堂缺乏乐趣,有的课堂,为了赶进度,或是为了提高分数,教师实行题海战术,实行机械训练,从而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厌学。提高数学课堂的乐趣,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体会生活与数学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我家里有5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学生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8条小船,每船乘5个人,结果还有4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幽默和鼓励性的语言,体验学习的乐趣

有些数学知识很抽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幽默、生动的小例子,往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情感,而且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比如,教学“长度单位的进率”时,我利用省、市、县、乡的隶属关系来比喻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关系。同时特别指出米和厘米是隔一级的“隶属关系”,所以1米=100厘米,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增强课堂乐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充分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形式,让实践活动走进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作者单位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朴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