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但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为考试而阅读,阅读面狭窄,阅读时间少等不良现象,影响了阅读水平。如何真正实现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呢?为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有效阅读的基础。在《我的老师》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抛出一个问题:“你们刚刚踏进中学校园,回想这些年来教导过你们的老师当中,有没有一些至今仍留下深刻印象,让你们非常想念和感激的老师呢?”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先讲述了一位自己的恩师,当我讲到自己的老师忍着关节炎的疼痛跪在凳子上讲课时,甚至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抽噎。之后由他们讲述自己和老师之间的故事,课堂气氛真诚而活跃。在这样浓郁的情境中,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既轻松又愉快。
二、开放课堂,培养自主学习
开放的课堂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充分依靠学生、信任学生,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有备而来,让学生充满自信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有备而来,才会有自信,才会积极发言。我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时,学生收集到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生平资料,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甚至一些在教参中没有提及的资料学生也有板有眼讲了出来,原来是部分学生已经看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种预习先行的方法让他们信心十足,成为课堂的主人。
2.找准入口,让学生自主创新
(1)导入要巧妙。好的导语能先声夺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游戏激趣法、悬念设置法、文本突破法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做到因人而异,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要细致。教师在教学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欣赏品味阶段,可以抓住文章的主线、关键词句、谋篇布局等方面,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在合作探究阶段,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发现有价值的文本信息,形成有意义的课堂生成。
(3)结束要提升。传统的语文教学,任务完成的痕迹非常明显。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还可以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探究能力。
三、厚积薄发,注重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语文阅读不仅应重视课堂阅读,还应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走进课本,利用教材资源
课本中除了具体文章的内容,每册书后的“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等语文知识都可以成为阅读的资源,根据要求理解、背诵,推荐的中外名著必须阅读。
2.走进图书馆,用好校内资源
利用学校图书馆,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可准备一个语文积累本,摘抄名人名言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等等,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文学沙龙”,展开阅读交流。还可以开展交换图书阅读活动,好书交流,分享阅读感受。
3.走向社会,关注社会资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留意社会热点新闻,深入生活都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时事、思考分析的能力。
总之,学生的自主参与是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语文课堂真正焕发活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东川中学语文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