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一些认识。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其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会数学和运用数学,由此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只要引导得法,学生不但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和该结论的重要价值,还可以学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方法,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由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积极参与,动手实践
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养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体验。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只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动手实践,在探究过程中展示聪明才智,展示个性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学生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探究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的高度集中,更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讨论感悟,以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究。教师要努力做到:(1)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2)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动手实践,解放学生嘴巴,让他们大胆表达、发表看法,解放学生大脑,充分想象,灵活思考;(3)要给学生思考性的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
三、合作交流,共享经验
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依据一定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识、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广泛合作,积极沟通,使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中共享学习经验,达到双受益。要增强合作意识,在合作交流中,由于学生所持的观点不同,以往的经验也不同,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通过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达到使他们分享经验,共享信息的目的。
四、注重结论,体验成功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认知方式,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去经历数学,探究数学。那么,又如何把数学课堂变为数学探究性活动的课堂。其实在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例题和习题,蕴含着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探究理念。通过类比、引申、推广,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既能有效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一道习题的结论为学生设计问题提供了探索依据。发动学生变更题设条件,经过假设,归纳等发现的数学思维活动,探索相应的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新课改倡导教师角色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把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以问题为中心”立足于课本的原型开展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拓展课堂学习领域。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但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同时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反思中获得发展,使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样的教学就更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将得以充分展示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必定会得到巩固和增强。
(作者单位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下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