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教育学生

2013-04-12 00:00:00杨清光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当今的学生多数是娇生惯养,作为老师要教育好他们是不容易的。当你严格要求他们时,他们不一定怕你,因为你的地位,钱财不一定超过他父亲;当你关心他们时,他认为你比不上亲人的关心;当你用物质鼓励他们时,他不在乎,因为这些小东西可能比不上他的私房钱;当你用道理教育他们时,大多数学生不会耐心去听。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用事例教育学生能使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故事”则不能乱用,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故事。下面作如下五点分析:

一、当学生不愿防治疾病时

当学生不愿防病时,就用“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来教育学生。扁鹊在前三次见蔡桓公时,都劝他治病,但桓公三次都不愿治疗。第四次见面时,桓公恳切地请扁鹊治病,扁鹊却远离他,因为桓公的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了。

二、当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时

当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时,用下面的故事来教育。有一位年轻男人,他天天都唉声叹气说:“我这一世注定是穷的。”另一位老名人知道后,问他:“如果你甘愿让我割断你一节手指,甘愿让我割一只手,甘愿让我把你变成80岁的老头,甘愿让我把你置于死地分别赔给你一万元、十万元、一百万元、一千万元,可以吗?”青年人对每一种都不甘愿。于是老名人便说:“据此,你本身隐藏着一千万元,怎能说你注定是穷的呢?”那青年终于对自己充满信心了。

三、当学生考试之前过于紧张时

当学生考试之前过于紧张时,用下面的故事来教育。古时候,有两位秀才上京应考,都在路上恰好遇到别人扛棺材。其中一个大感晦气,心头闷闷不乐,结果名落孙山;另一个则暗自高兴,因为他觉得:棺材棺材,有官有财,是个好兆头,他精神爽快,文思泉涌,果然一举成名。所以考试之前要轻装上阵,不要从坏方面想,这样会考出水平,甚至发挥得好。

四、当学生认为读书无用时

用下面的故事来教育学生。有一位富翁,娶了两个没文化的媳妇,他瞧不起她们。有一次,特意叫她们上街买三件东西,分别是:“纸包火”、“纸裹风”、“下穿上”。她俩寻了大半天,全街都找遍,可是都没买着。回来半路歇凉时,恰巧遇到一位读中学的姑娘。姑娘解释说:“纸包火就是灯笼”,“纸裹风就是纸扇”,“下穿上就是帽子”。她们将此东西买回后,果然得到富翁的称赞。当富翁知道是聪明的姑娘想出的办法后,决定不惜一切地娶姑娘作为自己的三媳妇,三媳妇还替富翁排忧解难。有一次,富翁被县官难倒,县官要富翁完成下面三项任务:第一项是“取几个公鸡蛋”,第二项是“称出海水有多重”,第三项是“量出地球有多大”。富翁想了几天,都无法完成,其他家属也没有办法,那时,只有三媳妇自告奋勇地走进县府一一解决。答法分别是:1.家公在家生孩子了,叫我来代替,用此方法驳倒“取几个公鸡蛋”这一项。2.县官,我给你一个杯,请你先派人量一量整海的水,有多少杯,我再算出海水的总重量。3.县官,我请你先量一量地球的半径,我再给你算出地球的面积。此时县官哑口无言,不得不佩服她,免了其家公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了读书能使人聪明。

五、当学生认为写作文无材料可写时

当学生写作无材料时,告诉他们作家老舍曾在路边招呼过路人吃粥、喝茶,再要求他们给他讲故事,讲典故,讲名句,然后才让他们离开。这使老舍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易如反掌。学生也可借鉴一下。

六、当学生懒学习,懒于干活时

当学生懒于学习、懒于上学、懒于干活时,便用下面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一个成年男人,因为岳父去世,他妻子要离开家办丧事,她离开家之前做两个大饼挂在他的脖子上,前一个,后一个,让丈夫一饿就吃,他吃完前面那个后,就懒得挪后面那个来吃,只好活活饿死了。如果他稍微挪一挪,都不会饿死,正如孟子那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育学生不能贪图安乐。

既然用故事教育学生这么好,应怎样获取故事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多购买故事书,多看故事书。2.多摘抄故事,从学生作文中、从报纸杂志、从电视、从故事会、教科书中摘抄撷取故事。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古城学校)